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的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反复地揣摩,不断地积累、运用,他们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解中恰当的质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有效朗读,达到理清文章顺序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一、明确目标,提高读书兴趣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好与差不仅与丰富的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息息相关。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学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方法就能逐步地完善。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认真审视课题,提出疑问;重视课前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做到读文心中有数。
二、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阅读识别完全凭一种感觉,一种对语言对象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力,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潜伏着逻辑理智因素积淀下来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意会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脊髓、把握语言之理解的金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范读引路。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采取及时的录音范读,把文中含着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把握语感。(2)课文让学生先读,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要眼、耳、口、脑并用。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3)深读共鸣。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般在教学一篇课文前,要特别重视感知性的读。即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并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在课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时,碰到课文的重点章节,教师无法用讲解表达时,不要急着去范读,去归纳,可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如教学《燕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文遣词造句的美妙,对学生提出要求:作者怎样描写燕子的种种情态?借燕子抒发什么感情?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这样,以读引思,把学生置于课文情景之中,让他们通过朗读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之后再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显示出语言文字的“形”,最后美滋滋的读出语言文字的“味“儿来,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可以想象,如果一开始没让学生先读,而是一味要求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就不可能收到如此自然美妙的效果。
三、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
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相互讨论,尝试解疑。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发问:文章仅仅写怎样种树的吗?作者通过写种树想说明什么?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好。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被激发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组织讨论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2.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借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通过朗读去表达。我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对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课文的情感。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抒发了对周总理无限敬仰之情,学生只有反复地去读,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才能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多给自由,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如教学《第一场雪》时,可让学生自由朗读理清描写顺序。之后提问:“在课文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的描写,为什么?”并找出相应的段落、句子,通过反复朗读,说说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总是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五、探讨方法,自主感悟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心中积蓄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了《晏子使楚》中的第一回合较量后,可让学生自由说说刚才是怎样学懂的,教师再引导,归纳出学法:先找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晏子为什么这么说,楚王侮辱晏子什么;最后想一想晏子的话包含什么意思。根据学生自己归纳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先引着学生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较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三次较量。这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充分给学生自主权的同时,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更有利于按学生的学路来及时调整教路,真正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从而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作为重要的辅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明确目标,提高读书兴趣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好与差不仅与丰富的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息息相关。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良好的情感。学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方法就能逐步地完善。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认真审视课题,提出疑问;重视课前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做到读文心中有数。
二、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阅读识别完全凭一种感觉,一种对语言对象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力,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潜伏着逻辑理智因素积淀下来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意会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脊髓、把握语言之理解的金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范读引路。对一些学生不易把握且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采取及时的录音范读,把文中含着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把握语感。(2)课文让学生先读,边读边欣赏。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染力,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要眼、耳、口、脑并用。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用“过电影”的方式来捕捉语言信息,感知现实生活。(3)深读共鸣。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般在教学一篇课文前,要特别重视感知性的读。即要求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并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样在课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时,碰到课文的重点章节,教师无法用讲解表达时,不要急着去范读,去归纳,可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如教学《燕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文遣词造句的美妙,对学生提出要求:作者怎样描写燕子的种种情态?借燕子抒发什么感情?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这样,以读引思,把学生置于课文情景之中,让他们通过朗读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体会,去想象,去思考。之后再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显示出语言文字的“形”,最后美滋滋的读出语言文字的“味“儿来,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可以想象,如果一开始没让学生先读,而是一味要求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就不可能收到如此自然美妙的效果。
三、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
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相互讨论,尝试解疑。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发问:文章仅仅写怎样种树的吗?作者通过写种树想说明什么?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并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好。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被激发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组织讨论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2.借读悟情。课文的感情借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通过朗读去表达。我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对读、引读、换词读、变序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课文的情感。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抒发了对周总理无限敬仰之情,学生只有反复地去读,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才能悟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多给自由,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如教学《第一场雪》时,可让学生自由朗读理清描写顺序。之后提问:“在课文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的描写,为什么?”并找出相应的段落、句子,通过反复朗读,说说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总是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五、探讨方法,自主感悟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心中积蓄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了《晏子使楚》中的第一回合较量后,可让学生自由说说刚才是怎样学懂的,教师再引导,归纳出学法:先找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晏子为什么这么说,楚王侮辱晏子什么;最后想一想晏子的话包含什么意思。根据学生自己归纳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先引着学生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较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三次较量。这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充分给学生自主权的同时,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更有利于按学生的学路来及时调整教路,真正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从而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作为重要的辅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