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语言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在表现,本文从汉韩语言差异的角度,论证了汉语整体性思维特点对趋向动词的影响,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学途径,希望对趋向动词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趋向动词 汉语整体性思维 补语
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有的汉语语言规则只是为语言学习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汉语的窗口,只有了解创制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汉族人的思维特点才能寻得“敲门砖”,最终找到登堂入室的钥匙。即只有了解编码的原则,才能找到解码的“密码”。本文试从汉族人的整体性思维特点入手,从中韩语言比较的角度,结合教学实例,说明汉语趋向动词的特点及相关的问题。
一、汉语的整体性思维特点
从思维特点看,东方人偏向综合性思维(synthetical),而西方人偏向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指注重对形象、事物宏观的系统性的整体把握,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分析性思维则注重把对象分解后进行科学、逻辑、微观的细密分析。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偏向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方式,这起源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万物是一体的,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道通为一”;易经和五行也都强调整合,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所以我们拟通过汉韩语言比较来看汉语的趋向动词(下列例子皆取自《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顺序根据论述需要略有调整)。
汉语的趋向动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汉语单音节的趋向动词有10个: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下文以“上、下、过、来”为例来说明汉族思维特点对其造成的影响:汉字经常能记录一个事件的完整轨迹,对概念的把握侧重整体感知。
(一)上
《说文》:“上,高也。”指事字,以某一基线为标准,上方的位置。它记录的词义主要有:
1.动词,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向“上”的动作(具体或抽象)。具体义有“上车”(버스를 타다.)、“上飞机”“上船”(비행기,배에 오르다)、上菜(음식을 상에 올리다)等,韩语分别用“타다、오르다、올리다”表示“向上”的“上车、上船、端上”等义。“上”还能表达由具体到抽象的词义,如“上报”“呈上”“上心”“上色”“上供”等。
2.继续运动,达到某一标准,通常是较高的或难以达到的标准。如“上百、上年纪(백명에 이르다)、(达到百名)等。
“上”作补语,如“比得上”“考得上”“算得上”“赶得上”“看得上”,仍然暗含“上线”“达到某一标准”的语义。而韩语“比得上”“考得上”分别用비할 수 있다、합격할 수 있다表示, 用“比较”“合格”等词汇和表示可能性的“할 수 있다”的语法形态成分共同表达。
3.物体继续运动,表示接触基线。如合上门(문을 닫다 锁上(잠그다)、合上眼(눈을 감다)、缝上(꿰매다)。而韩语直接用“关门”“锁”“合”“缝”等词语表达相应的含义。
4.形容词,上等的。如上品(최상품)、上级(최상급)。由于是汉字词,和韩语有一致之处。
5.上的结果,方位词“上”。如桌子上(책상위)。表示动作结果的方位词“上”韩语用“위、안”来记录。
总之,“上车、车上”中的“上”,在韩语中。汉语中的“上”记录了物体向上的“运动-接触-完成、处于上方-结果”的全过程,而相应的韩语表示上述概念分别用“타다、오르다、올리다”“위”(汉字词除外)等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二)下
1.“下”和“上”相对,作动作动词。如“下车、下船、下马”“下雨、下面条、下酒菜”都包含“下降的方向”,但韩语分别用“차에서 내리다”“오다”“넣다.”“안주”来表达。
2.形容词、表示动作结果的方位词。“在下面的”含义韩语多用“아래”来表示。如:桌子下(책상밑,아래)。
3.“下”还可以作补语,表示结果。“盛得下、容纳”韩语多用“수용할 수 있다.”来表示,即用表示“可能”的语法成分和词汇“收容”共同表示。
(三)过
1.“过”表示“过马路”“过桥”“超过”“过失”等义,有动词、名词用法,意义联系明显,都包含“经历”“通过”的核心义素。“过”韩语用“건너다”表达,如过马路(길을 건너다)。
2.趋向动词
1)在动词后,表示经过。韩语不用表示“通过”的“건너다”,而用“지나다 ”来表达。如:
(1)나는 매일 퇴근 때마다 그 서점을 지나간다.
我每天下班都经过那家书店。
2)用在动词后作补语:
“过”可以用在动词后作补语,如“说得过”“打得过”中的“过”含有“超过”义。韩语中不用“经过”“通过”,而用相应的实词“抵挡”“赢”和“수 있다.”的语法形态共同表示。“说得过”即“话语能说得赢”,用“(말로)이길수있다”表示;“打得过”即“用力量能抵挡”用“(힘으로)당해낼 수 있다”表示。汉语表示“穿过”“经过”“超过”的动词、趋向动词、助词意义都用“过”记录。汉语基于整体性思维,与韩语思维的联想方式不同。
3)“过”虚化为助词,表示经历、完成,词汇意义虚化,产生了“完结”义和表示“曾经经历”的语法意义。而韩语用过去时态成分和“적이 있다”等语法形态表示。如:
(2)吃过饭了 식사했습니다
(3)我去过北京。나는 북경에 간 적이 있습니다.
总之,上文中的“上”“下”“过”等字记录了事件发展的较完整的轨迹,实词之间、甚至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跨词类现象普遍。而所记词义在韩语中分别对应不同的词形及语法形态,集中体现了汉语的整体性、模糊性、灵活性思维与韩语中表现的严谨性、明晰性的思维特点的不同。
不仅如此,汉语的整体性思维还表现在汉字所记词义可以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状态上。“从人和世界的关系说来,人类把自己所关注的世界大体分为三个表达层面,即未然的非现实世界、或然的可能世界和已然的现实世界。”[1]汉语的整体性、宏观性思维决定汉语的词经常在一个核心的语义特征下能够表达时间流程上的三个世界。
(四)来
“来”最常用的意义是动词,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1.从动作的主体看
由于相似性的联想,“来”不仅可以表示人的活动,还可以修饰其它无生命的事物,如“歌曲、饭菜、物品、事件”等,这样词义泛化,表示“做某个动作”,汉语中的“来”用韩语来做参照,并不单单对应于表示“来”动作的“오다”(下面例句均引自韩文版《中国语会话》):
(4)再来个西瓜。수박 한 개 더 주세요.(给)
(5)来几个川菜吧。쓰촨요리를 몇 개 시켜보시지요.(点菜)
(6)(吃饭时)再来点吧。좀 더 드세요.(吃)
(7)(演出时)再来一个!앵콜!(音译)
(8)教室里有十来个人。교실 안에 사람이 10명 정도 있다.
例(8)中的为“来”助词。韩语用“左右”表“概数”,但汉语仍然呈现向目标前进的方向,表示“不足十人”。
2.从记录的时间看
1)“来”可以表示过去的“已然世界”,如“来路”“来历”“来由”“来龙去脉”;
2)可以表示一般现在时的动作和活动,如“来不得”“别来这一套”“来盘棋”“来场比赛”;
3)可以表示未来,如“来日方长”“来年”“来生”。
3.从词性和功能看:
1)作动词、形容词
2)表示趋向动词的“来”作补语。“来做补语,动词限于‘谈、说、处、合’,表示是否融洽。”[2]究其原因,“来”的立足点是朝着说话人的方向,而“去”是背离说话人的方向,从关系来看,前者是相合,后者是相离。
3)作助词,表示过去。如“我什么时候说来着”;或表示将来,“用在动词或介词结构后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目的”,如(例句引自韩文版hsk教程):
(9)你用什么办法来养活这个孩子?너는 무슨 방법으로 이 아이를 먹여살릴 거니?
(10)文学用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문학은 언어를 통해 사회생활을 반영한다.
韩语中则隐去了“来”成分。
4)连词,“一来……二来……”,表示说话人的原因或目的,分别对应于过去事实的已然世界和未然世界。
综上所述,“来”从“朝着说话人的方向,到说话人的地点”这个词义核心发散开来,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再从个别具体到一般抽象,使词义扩大;从时间来看,可以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词的功能来看,可以跨越词类,如动词、形容词、连词、助词。这些意义在韩语中分别由不同的词承担。特别是韩语中没有补语成分,用形态成分表达,而汉语中“上、下、过、来”可以作补语,而且暗含词义要素,如“达到某一标准”“停住、容纳”“超过”“相合”等等。语言形式的差异体现了思维特点的不同,把握汉语思维特点对把握趋向动词的词义理解和使用很有帮助。
二、双音节趋向动词
汉语的双音节趋向动词共有15个: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回去、开来、开去、过来、过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起来,从分组来看,七对半。(“起来”没有相应的“起去”,已有学者详细阐述,本文不再赘言。)
上文提到,由于汉语整体性思维和联想的特点,所以单音节的趋向动词表达的意义多样,相应地组合成双音节趋向动词,也产生了多种引申用法,以“下来”为例:
“下”表示方向,“来”表示“朝着说话人的方向”,汉语中复合趋向动词“下来”可以表示方向、状态出现、持续发展、动作完成或结果停住,同样展现了事物发展的完整轨迹。如:
(11)他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
(12)天色暗下来了。
(13)这件瓷器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14)你们的签证批下来了。
(15)汽车在医院门口停下来了。(选自韩文版《HSK教程》)
“下来”记录的是“动作向下—动作(状态)持续—动作完成—动作停止”这一从动到静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汉语的整体宏观思维特点。“下去”同样可以表示“向下的方向、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不同的是“来”表示“二者相合、停驻”,而“去”表示“分离、继续运动”。和“来”“去”相关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出来”“出去”“过来”“过去”有多种引申义,考察其意义引申理据,都和汉语的思维特点有密切关系。总之,复合趋向动词可记录动作的方向、动作的持续发展、状态变化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符合汉语的整体性思维特点。
三、有关趋向动词的教学实践
趋向动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纷繁复杂,常使学习者感到迷惑。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散难点,对趋向动词进行成对比较。
理解“来”“去”的含义,是使用相关趋向动词的基础。如:
(16)我从她那借来了几本书。
(17)*她从我那借来了几本书。
前者着眼点是“我”,意义是“得到”,所以用“来”表示“相合”;后者着眼点仍然是“我”,意义是“离开、失去”,所以应用“去”表示“相离”。
有关趋向动词能否和动词、形容词搭配及搭配面的宽窄,前人已有详细阐述。[3]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整体思维影响下的趋向动词,在具体语境中可以表达的不同意义,通过动作和趋向动词组合形成画面,使语义具体化。在教学中对趋向动词成对的比较,对“上”的“接触”、“下”的“分离”(摘下、取下);“来”的“相合、聚集”、“去”的“相离、分散”;“过”的“经历”等单音节趋向动词引申义的讲解是学习复合趋向动词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持久记忆。
结合实例,来分析学生经常用错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过来”“过去”(摘自韩国庆星大学三年级读写课期终考试):
(18)要把这种好的精神继承______,并传______。
班上共15人,2人全对。对于“继承下来”“传下去”学生出现的错误搭配主要有:继承“出来、出去、下去”;传“出去、起来、下来”。在分析时,应首先指出“上”“下”是线性的方向图式,表示上下;而“出”“进”是空间图式,表示内外。其次动词“继承”“传”“和下来”“下去”存在双向组合,但在具体语境中,选择是唯一的。前者表示由动到静的过程,即“继承下来”,后者表示由此为起点,状态的继续,即“传下去”。
(19)前面出了交通事故,来往的汽车都慢______了。
对于“慢下来”,学生出现的错误搭配主要有“慢起来”“慢下去”“慢出去”。分析时,需要指出“起来”表示向上的方向,多表示状态变化的开始,由静到动;而“下来”多表示由动到静,直至动作完成、状态完结。而且二者搭配情况受动词、形容词语义制约,和“起来”搭配的多为“胖、亮、热、激动、高兴、热闹、快、升”等词;和“下来”搭配的多为“瘦、暗、平静、慢、镇定、降”等词。
四、余论
联想是人类共同的特点,但不同民族联想的方向和方式并不相同。由于汉族的整体性、模糊性思维特点,使单个汉字可以记录多个义项,这符合经济型原则。汉语的趋向动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复杂多变,在教学中应当适当、适时介绍汉语思维特点,“授之以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以免使学生因不了解汉语思维特点,而被动地接受汉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注 释:
[1]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1999.
[2]李大忠.外国人学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版社,1996.
[3]努尔巴阿依古力.谈趋向动词的教学[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
(9).
(温敏 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1;韩国庆星大学中语中文学科)
关键词:趋向动词 汉语整体性思维 补语
汉语趋向动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有的汉语语言规则只是为语言学习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汉语的窗口,只有了解创制和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汉族人的思维特点才能寻得“敲门砖”,最终找到登堂入室的钥匙。即只有了解编码的原则,才能找到解码的“密码”。本文试从汉族人的整体性思维特点入手,从中韩语言比较的角度,结合教学实例,说明汉语趋向动词的特点及相关的问题。
一、汉语的整体性思维特点
从思维特点看,东方人偏向综合性思维(synthetical),而西方人偏向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指注重对形象、事物宏观的系统性的整体把握,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分析性思维则注重把对象分解后进行科学、逻辑、微观的细密分析。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偏向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方式,这起源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万物是一体的,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道通为一”;易经和五行也都强调整合,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所以我们拟通过汉韩语言比较来看汉语的趋向动词(下列例子皆取自《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顺序根据论述需要略有调整)。
汉语的趋向动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汉语单音节的趋向动词有10个: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下文以“上、下、过、来”为例来说明汉族思维特点对其造成的影响:汉字经常能记录一个事件的完整轨迹,对概念的把握侧重整体感知。
(一)上
《说文》:“上,高也。”指事字,以某一基线为标准,上方的位置。它记录的词义主要有:
1.动词,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向“上”的动作(具体或抽象)。具体义有“上车”(버스를 타다.)、“上飞机”“上船”(비행기,배에 오르다)、上菜(음식을 상에 올리다)等,韩语分别用“타다、오르다、올리다”表示“向上”的“上车、上船、端上”等义。“上”还能表达由具体到抽象的词义,如“上报”“呈上”“上心”“上色”“上供”等。
2.继续运动,达到某一标准,通常是较高的或难以达到的标准。如“上百、上年纪(백명에 이르다)、(达到百名)等。
“上”作补语,如“比得上”“考得上”“算得上”“赶得上”“看得上”,仍然暗含“上线”“达到某一标准”的语义。而韩语“比得上”“考得上”分别用비할 수 있다、합격할 수 있다表示, 用“比较”“合格”等词汇和表示可能性的“할 수 있다”的语法形态成分共同表达。
3.物体继续运动,表示接触基线。如合上门(문을 닫다 锁上(잠그다)、合上眼(눈을 감다)、缝上(꿰매다)。而韩语直接用“关门”“锁”“合”“缝”等词语表达相应的含义。
4.形容词,上等的。如上品(최상품)、上级(최상급)。由于是汉字词,和韩语有一致之处。
5.上的结果,方位词“上”。如桌子上(책상위)。表示动作结果的方位词“上”韩语用“위、안”来记录。
总之,“上车、车上”中的“上”,在韩语中。汉语中的“上”记录了物体向上的“运动-接触-完成、处于上方-结果”的全过程,而相应的韩语表示上述概念分别用“타다、오르다、올리다”“위”(汉字词除外)等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二)下
1.“下”和“上”相对,作动作动词。如“下车、下船、下马”“下雨、下面条、下酒菜”都包含“下降的方向”,但韩语分别用“차에서 내리다”“오다”“넣다.”“안주”来表达。
2.形容词、表示动作结果的方位词。“在下面的”含义韩语多用“아래”来表示。如:桌子下(책상밑,아래)。
3.“下”还可以作补语,表示结果。“盛得下、容纳”韩语多用“수용할 수 있다.”来表示,即用表示“可能”的语法成分和词汇“收容”共同表示。
(三)过
1.“过”表示“过马路”“过桥”“超过”“过失”等义,有动词、名词用法,意义联系明显,都包含“经历”“通过”的核心义素。“过”韩语用“건너다”表达,如过马路(길을 건너다)。
2.趋向动词
1)在动词后,表示经过。韩语不用表示“通过”的“건너다”,而用“지나다 ”来表达。如:
(1)나는 매일 퇴근 때마다 그 서점을 지나간다.
我每天下班都经过那家书店。
2)用在动词后作补语:
“过”可以用在动词后作补语,如“说得过”“打得过”中的“过”含有“超过”义。韩语中不用“经过”“通过”,而用相应的实词“抵挡”“赢”和“수 있다.”的语法形态共同表示。“说得过”即“话语能说得赢”,用“(말로)이길수있다”表示;“打得过”即“用力量能抵挡”用“(힘으로)당해낼 수 있다”表示。汉语表示“穿过”“经过”“超过”的动词、趋向动词、助词意义都用“过”记录。汉语基于整体性思维,与韩语思维的联想方式不同。
3)“过”虚化为助词,表示经历、完成,词汇意义虚化,产生了“完结”义和表示“曾经经历”的语法意义。而韩语用过去时态成分和“적이 있다”等语法形态表示。如:
(2)吃过饭了 식사했습니다
(3)我去过北京。나는 북경에 간 적이 있습니다.
总之,上文中的“上”“下”“过”等字记录了事件发展的较完整的轨迹,实词之间、甚至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跨词类现象普遍。而所记词义在韩语中分别对应不同的词形及语法形态,集中体现了汉语的整体性、模糊性、灵活性思维与韩语中表现的严谨性、明晰性的思维特点的不同。
不仅如此,汉语的整体性思维还表现在汉字所记词义可以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状态上。“从人和世界的关系说来,人类把自己所关注的世界大体分为三个表达层面,即未然的非现实世界、或然的可能世界和已然的现实世界。”[1]汉语的整体性、宏观性思维决定汉语的词经常在一个核心的语义特征下能够表达时间流程上的三个世界。
(四)来
“来”最常用的意义是动词,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1.从动作的主体看
由于相似性的联想,“来”不仅可以表示人的活动,还可以修饰其它无生命的事物,如“歌曲、饭菜、物品、事件”等,这样词义泛化,表示“做某个动作”,汉语中的“来”用韩语来做参照,并不单单对应于表示“来”动作的“오다”(下面例句均引自韩文版《中国语会话》):
(4)再来个西瓜。수박 한 개 더 주세요.(给)
(5)来几个川菜吧。쓰촨요리를 몇 개 시켜보시지요.(点菜)
(6)(吃饭时)再来点吧。좀 더 드세요.(吃)
(7)(演出时)再来一个!앵콜!(音译)
(8)教室里有十来个人。교실 안에 사람이 10명 정도 있다.
例(8)中的为“来”助词。韩语用“左右”表“概数”,但汉语仍然呈现向目标前进的方向,表示“不足十人”。
2.从记录的时间看
1)“来”可以表示过去的“已然世界”,如“来路”“来历”“来由”“来龙去脉”;
2)可以表示一般现在时的动作和活动,如“来不得”“别来这一套”“来盘棋”“来场比赛”;
3)可以表示未来,如“来日方长”“来年”“来生”。
3.从词性和功能看:
1)作动词、形容词
2)表示趋向动词的“来”作补语。“来做补语,动词限于‘谈、说、处、合’,表示是否融洽。”[2]究其原因,“来”的立足点是朝着说话人的方向,而“去”是背离说话人的方向,从关系来看,前者是相合,后者是相离。
3)作助词,表示过去。如“我什么时候说来着”;或表示将来,“用在动词或介词结构后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目的”,如(例句引自韩文版hsk教程):
(9)你用什么办法来养活这个孩子?너는 무슨 방법으로 이 아이를 먹여살릴 거니?
(10)文学用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문학은 언어를 통해 사회생활을 반영한다.
韩语中则隐去了“来”成分。
4)连词,“一来……二来……”,表示说话人的原因或目的,分别对应于过去事实的已然世界和未然世界。
综上所述,“来”从“朝着说话人的方向,到说话人的地点”这个词义核心发散开来,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再从个别具体到一般抽象,使词义扩大;从时间来看,可以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词的功能来看,可以跨越词类,如动词、形容词、连词、助词。这些意义在韩语中分别由不同的词承担。特别是韩语中没有补语成分,用形态成分表达,而汉语中“上、下、过、来”可以作补语,而且暗含词义要素,如“达到某一标准”“停住、容纳”“超过”“相合”等等。语言形式的差异体现了思维特点的不同,把握汉语思维特点对把握趋向动词的词义理解和使用很有帮助。
二、双音节趋向动词
汉语的双音节趋向动词共有15个: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回去、开来、开去、过来、过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起来,从分组来看,七对半。(“起来”没有相应的“起去”,已有学者详细阐述,本文不再赘言。)
上文提到,由于汉语整体性思维和联想的特点,所以单音节的趋向动词表达的意义多样,相应地组合成双音节趋向动词,也产生了多种引申用法,以“下来”为例:
“下”表示方向,“来”表示“朝着说话人的方向”,汉语中复合趋向动词“下来”可以表示方向、状态出现、持续发展、动作完成或结果停住,同样展现了事物发展的完整轨迹。如:
(11)他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
(12)天色暗下来了。
(13)这件瓷器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14)你们的签证批下来了。
(15)汽车在医院门口停下来了。(选自韩文版《HSK教程》)
“下来”记录的是“动作向下—动作(状态)持续—动作完成—动作停止”这一从动到静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汉语的整体宏观思维特点。“下去”同样可以表示“向下的方向、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不同的是“来”表示“二者相合、停驻”,而“去”表示“分离、继续运动”。和“来”“去”相关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出来”“出去”“过来”“过去”有多种引申义,考察其意义引申理据,都和汉语的思维特点有密切关系。总之,复合趋向动词可记录动作的方向、动作的持续发展、状态变化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符合汉语的整体性思维特点。
三、有关趋向动词的教学实践
趋向动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纷繁复杂,常使学习者感到迷惑。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散难点,对趋向动词进行成对比较。
理解“来”“去”的含义,是使用相关趋向动词的基础。如:
(16)我从她那借来了几本书。
(17)*她从我那借来了几本书。
前者着眼点是“我”,意义是“得到”,所以用“来”表示“相合”;后者着眼点仍然是“我”,意义是“离开、失去”,所以应用“去”表示“相离”。
有关趋向动词能否和动词、形容词搭配及搭配面的宽窄,前人已有详细阐述。[3]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整体思维影响下的趋向动词,在具体语境中可以表达的不同意义,通过动作和趋向动词组合形成画面,使语义具体化。在教学中对趋向动词成对的比较,对“上”的“接触”、“下”的“分离”(摘下、取下);“来”的“相合、聚集”、“去”的“相离、分散”;“过”的“经历”等单音节趋向动词引申义的讲解是学习复合趋向动词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持久记忆。
结合实例,来分析学生经常用错的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过来”“过去”(摘自韩国庆星大学三年级读写课期终考试):
(18)要把这种好的精神继承______,并传______。
班上共15人,2人全对。对于“继承下来”“传下去”学生出现的错误搭配主要有:继承“出来、出去、下去”;传“出去、起来、下来”。在分析时,应首先指出“上”“下”是线性的方向图式,表示上下;而“出”“进”是空间图式,表示内外。其次动词“继承”“传”“和下来”“下去”存在双向组合,但在具体语境中,选择是唯一的。前者表示由动到静的过程,即“继承下来”,后者表示由此为起点,状态的继续,即“传下去”。
(19)前面出了交通事故,来往的汽车都慢______了。
对于“慢下来”,学生出现的错误搭配主要有“慢起来”“慢下去”“慢出去”。分析时,需要指出“起来”表示向上的方向,多表示状态变化的开始,由静到动;而“下来”多表示由动到静,直至动作完成、状态完结。而且二者搭配情况受动词、形容词语义制约,和“起来”搭配的多为“胖、亮、热、激动、高兴、热闹、快、升”等词;和“下来”搭配的多为“瘦、暗、平静、慢、镇定、降”等词。
四、余论
联想是人类共同的特点,但不同民族联想的方向和方式并不相同。由于汉族的整体性、模糊性思维特点,使单个汉字可以记录多个义项,这符合经济型原则。汉语的趋向动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义复杂多变,在教学中应当适当、适时介绍汉语思维特点,“授之以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以免使学生因不了解汉语思维特点,而被动地接受汉语,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注 释:
[1]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1999.
[2]李大忠.外国人学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版社,1996.
[3]努尔巴阿依古力.谈趋向动词的教学[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
(9).
(温敏 郑州大学文学院 450001;韩国庆星大学中语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