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起“改革”,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新鲜、光亮的表面,却忽略思考其内在的深厚意义,从而一拥而上、邯郸学步,越学越偏离改革的主旨,渐渐形成了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本文从三种现象简单的分析了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过度现象。
关键词: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学生;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自2001年6月8日由教育部印发试行。人们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纷纷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丰富自由的教学内容,大胆独特的教学方式,个性独立的学习方法,一下子敲醒了人们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执迷与笃信。可就在这大浪淘沙的激流中,有部分人却迷失了方向:数学课堂没了重点,学生的回答没了对错,例题讲解可以一言不发。于是,课程改革的盲目与漏洞一天天浮出水面。人们开始不抓其要,只学表面,以至于课程改革过了头,使得新时代所谓“新”的教学方式面目全非。而过度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过度启发——偏离主题,云山雾罩,走向歧路
“启发”,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与“提问”直接划等号,盲目的以為有了问题就是对学生的启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启发式教学的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路程计算》这一节。为了启发孩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出“路程”的话题,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走过路吗?”学生答:“走过。”问:“你们知道走过的路又叫什么吗?”学生有们大眼瞪小眼,悄悄的嘀咕:路就是路还能是什么?看到同学们的表情,这位老师已慌了手脚,导入显得枯涩,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就这样毁于一问。启发是没错,但这位老师却错在肤浅的理解启发,错误的拿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当做启发的源泉去启发学生。
古之圣人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阐释了启发在教育当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没有留给学生“启”与“发”的机会。新课改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换句话说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状态进入自我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
启发式教学法虽然提出已有很多年,但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供教师参考。教师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思想去创设自己的“启发式教学”,如此,必定会有很多人走向误区。要想准确、恰当的驾驭启发式教学,教师就要有学习与研究的决心,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得心应手。
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丢掉知识本身,空谈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态度的前提是认知。而价值观则是知识内化上升的表现。而有的教学,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动辄“我们要学习……的品质”、“我们要牢记……的使命”“我们要热爱……”等等。尤其是数学中,简单的一个数理逻辑也要与情感挂钩,但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牢记,为什么要热爱。要想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要深入的去研究知识本身,只有孩子懂得了来龙去脉,情感才能受到熏陶,最后慢慢的形成一种态度。“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科学无知的人,会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吗?”道理便是如此。因此,学习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中蕴藏着逻辑智慧,蕴藏着古今哲理,蕴藏着深沉的情感,老师需要做的,只是点醒学生心灵的窗口,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找寻值得信任的价值观。
三、给自由,却给了自流——误解“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集主体与主导于一身,它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教学中的课堂往往死气沉沉,学生垂头丧气,用一句话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是在‘向学生舞动美丽的肥皂泡’。”数学课堂尤为明显,课改中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教师得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于是,老师们放开了手,学生们踊跃、大胆的做。但听过课改之后公开课的人通常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混乱,不知其重点,学生学而无获。因为这时,课堂已经走入了主体与主导的误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的却是主体与主导的精髓。老师要“领”:确定学习的方向,选择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这才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而“修行”则靠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与能力,自身的勤劳程度,自身的感悟能力,这些都是老师一时所无法左右的非主观因素。
其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没有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的是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功能:上课前,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和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与以前不同的是,大环境布置完成后,教师便无须插手,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思考。正如《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文中所说,将“‘超市’这种经营理念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或许新课程所要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随意与创造,就会在这种氛围中产生。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必经之路。但改革不是为了新鲜刺激,更不是为了表现,它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紧紧跟随社会的变迁。然而,其中的谨慎与深思熟虑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责任。不能将课程改革变成机械的照搬,更不能为了追随潮流而忘乎本义,否则毒害的则是中国万千的花朵。课程改革虽然已走过了数十年,但其前进的步伐却永不能停止,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有太多的漏洞与弊端需要我们正视和改正。
参考文献
[1]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93.
关键词: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学生;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自2001年6月8日由教育部印发试行。人们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纷纷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丰富自由的教学内容,大胆独特的教学方式,个性独立的学习方法,一下子敲醒了人们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执迷与笃信。可就在这大浪淘沙的激流中,有部分人却迷失了方向:数学课堂没了重点,学生的回答没了对错,例题讲解可以一言不发。于是,课程改革的盲目与漏洞一天天浮出水面。人们开始不抓其要,只学表面,以至于课程改革过了头,使得新时代所谓“新”的教学方式面目全非。而过度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过度启发——偏离主题,云山雾罩,走向歧路
“启发”,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与“提问”直接划等号,盲目的以為有了问题就是对学生的启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启发式教学的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路程计算》这一节。为了启发孩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出“路程”的话题,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走过路吗?”学生答:“走过。”问:“你们知道走过的路又叫什么吗?”学生有们大眼瞪小眼,悄悄的嘀咕:路就是路还能是什么?看到同学们的表情,这位老师已慌了手脚,导入显得枯涩,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就这样毁于一问。启发是没错,但这位老师却错在肤浅的理解启发,错误的拿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当做启发的源泉去启发学生。
古之圣人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阐释了启发在教育当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没有留给学生“启”与“发”的机会。新课改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换句话说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状态进入自我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
启发式教学法虽然提出已有很多年,但它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供教师参考。教师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思想去创设自己的“启发式教学”,如此,必定会有很多人走向误区。要想准确、恰当的驾驭启发式教学,教师就要有学习与研究的决心,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得心应手。
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丢掉知识本身,空谈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态度的前提是认知。而价值观则是知识内化上升的表现。而有的教学,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动辄“我们要学习……的品质”、“我们要牢记……的使命”“我们要热爱……”等等。尤其是数学中,简单的一个数理逻辑也要与情感挂钩,但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牢记,为什么要热爱。要想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要深入的去研究知识本身,只有孩子懂得了来龙去脉,情感才能受到熏陶,最后慢慢的形成一种态度。“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四有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科学无知的人,会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吗?”道理便是如此。因此,学习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知识中蕴藏着逻辑智慧,蕴藏着古今哲理,蕴藏着深沉的情感,老师需要做的,只是点醒学生心灵的窗口,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找寻值得信任的价值观。
三、给自由,却给了自流——误解“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集主体与主导于一身,它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教学中的课堂往往死气沉沉,学生垂头丧气,用一句话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是在‘向学生舞动美丽的肥皂泡’。”数学课堂尤为明显,课改中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教师得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于是,老师们放开了手,学生们踊跃、大胆的做。但听过课改之后公开课的人通常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混乱,不知其重点,学生学而无获。因为这时,课堂已经走入了主体与主导的误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的却是主体与主导的精髓。老师要“领”:确定学习的方向,选择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这才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而“修行”则靠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与能力,自身的勤劳程度,自身的感悟能力,这些都是老师一时所无法左右的非主观因素。
其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没有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的是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功能:上课前,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和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与以前不同的是,大环境布置完成后,教师便无须插手,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思考。正如《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文中所说,将“‘超市’这种经营理念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或许新课程所要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随意与创造,就会在这种氛围中产生。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必经之路。但改革不是为了新鲜刺激,更不是为了表现,它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紧紧跟随社会的变迁。然而,其中的谨慎与深思熟虑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责任。不能将课程改革变成机械的照搬,更不能为了追随潮流而忘乎本义,否则毒害的则是中国万千的花朵。课程改革虽然已走过了数十年,但其前进的步伐却永不能停止,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有太多的漏洞与弊端需要我们正视和改正。
参考文献
[1]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