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具象的绘画和抽象的音乐中抽取他们相通的共性元素,二者加以糅合,将听觉艺术迁移到视觉感受上,打破单一艺术在思维和学科上的局限和僵化。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大师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写道:“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绘画与音乐就像是孪生姐妹的关系,陌生又熟悉,对立又相依。艺术家们在音乐与绘画中建立精神上的通感,获得彼此间的意向兼容。
关键词:音乐;旋律;绘画;沟通;艺术语言
音乐与绘画,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学科。它们的表达基础要素不同,音乐主要用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要素表达,绘画则主要用点、线、面和形、色、质等要素表达;音乐,一门时间的艺术,诉诸于我们的听觉感受,将音符以运动的形式堆砌来表达万象,用意境来填满时间;绘画,一门空间的艺术,诉诸于我们的视觉感受,用生动的笔触捕捉瞬间的柔情,用色彩来描绘空间;音乐用即逝、动态的节奏訴说情长,表达人的心灵;绘画用恒存、静态的画面描情状物,表达世间万象之美。
然而他们又有相似共通之处,美国音乐学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绘画与音乐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们从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画中有乐、乐中有画,都表现艺了术家内心深处细微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现实世界的真切感受。从体验的角度来说,我们学过的一种修辞“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觉器官间的感觉沟通起来,产生交错,借联想引起彼此的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钱钟书在他的《通感》里写道:“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从音乐与绘画的结构与形态角度来说,这两种艺术载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我们会说:绘画的色彩明亮与深沉,音乐的音色沉重与轻快;绘画的构图稳定与律动,音乐曲式平稳与激昂;绘画的笔触粗狂与细腻,音乐的节奏平缓与紧张等等。它们之间都有对应性,我们会发现可以用同样的词汇描绘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
1923年的《点、线到面》,具体的论述了点、线、面和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点,是构成画面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在画面当中,每一个点都是独一无二的。点处于画面不同的位置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比如点位于画面中间和位于画面四周的声音就不一样;点的数量决定声音的数量,他们之间成正比的关系;当点发生重复的时候,又是新的声音的产生,重复的越多画面的音乐效果就越强。线,无数点的集合体,比点的音乐表现效果更强烈,线条的延伸方向、粗细程度、弯曲角度以及波动频率都会给画面带来不一样的音乐效果。线条的穿插、叠加和交叉等会产生更加重要的画面意义,线条就像乐器上的琴弦,存在着丰富奇妙的音色。面,是由点、线还有其他形状元素构成的,与画面所有元素形成关系,面就相当于音乐中的高音与重点。康定斯基说过:“形与画面边线之间的关系,一个形与边线间的距离起着特殊的和极重要的作用。”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与音乐中的音符、音色和旋律相互对应,用画面表达音乐,不仅使绘画达到一种音乐的和谐,更使得艺术领域得到一种全新的升华。
中国古代便做到了诗、书、音、画同源。“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我国清代画家王原祁的精辟论述,形象的反映出画中有乐,音中有色的意境,中国画的韵味在音乐艺术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映证。唐代诗人王维,擅诗画,擅谱曲,他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何止诗中有画,简直画中有乐,王维的诗风讲究气韵,重写意,这些灵感的来源正是音乐艺术。沈恬评价此种气韵“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迴得天意。”像王维这样以音乐入画的诗人还有很多,例如唐代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宾客图》,周文矩绘《合乐图》等,都能在他们的诗中找到音乐的影子,因为他们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烟华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使人能在艺术的同一体中体会灵魂的激荡。
振动有声,墨浸有色。甘锦奇,旅美画家,1953年在上海出生,酷爱音乐,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曾在乐队担任过提琴手。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曾经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现任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87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大纲公司担任美术设计。于1989年来到美国,求学于圣地亚哥美国国家大学。曾经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多地举办展览。他是世界上多个音乐基金会唯一授权的出版音乐家作品的画家,曾受邀为迈尔斯·戴维斯、音乐家比利·霍蕾黛、音乐家查理·帕克创作。受林肯中心特邀音乐家为丽娜·霍恩创作,1996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为音乐家丽娜·霍恩颁发终身成就奖,邀请他前去绘画。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各家和艺术机构等收藏。他多次将自己的作品捐赠于上海大剧院和上海音乐厅,虽然他远在异国他乡,但是心系祖国,这就是他能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最佳方式了吧。
甘锦奇,以音乐为主题的画家。这与他从小的经历和音乐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绘画风格继承了学院派的传统,但是并没有完全禁锢在写实的框架之中。他的作品给人们音乐的体验,观者可以关上耳朵,用眼睛倾听音乐。画面中的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仿佛音乐在画面上四处流动,一切那么和谐优美。他曾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音·景”,主题是绘画与音乐是永生的对话。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艺术的诠释,是艺术家与物象之间的对话,与题材的对话,与自身心境的对话……甘锦奇的音乐油画表现广泛,不仅有对古典音乐的致敬,也有对爵士乐的关注,更有对歌剧艺术的深入,这都是把音乐旋律的抽象性用绘画的具象表现出来。甘锦奇自己认为,音乐演奏本身现场很美,他以油画创作的形式表述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更包含了他的种种际遇的体悟,他通过画笔传递自我自由无羁的心境。所以他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他看来,音乐与绘画是孪生姐妹,古典音乐的旋律很清澈,有时近乎透明的溪流淙淙,是一种具象的线性表达。而爵士乐的旋律,大多是由无数的点在跳跃中出现,具有抽象与具象的混合。音乐与绘画是他此生不弃不离的“艺术伴侣”。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88-194.
[2]姚波.形色与声音——绘画与音乐之感知漫议[J].艺苑,2017(03):29-31.
关键词:音乐;旋律;绘画;沟通;艺术语言
音乐与绘画,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学科。它们的表达基础要素不同,音乐主要用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要素表达,绘画则主要用点、线、面和形、色、质等要素表达;音乐,一门时间的艺术,诉诸于我们的听觉感受,将音符以运动的形式堆砌来表达万象,用意境来填满时间;绘画,一门空间的艺术,诉诸于我们的视觉感受,用生动的笔触捕捉瞬间的柔情,用色彩来描绘空间;音乐用即逝、动态的节奏訴说情长,表达人的心灵;绘画用恒存、静态的画面描情状物,表达世间万象之美。
然而他们又有相似共通之处,美国音乐学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绘画与音乐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它们从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画中有乐、乐中有画,都表现艺了术家内心深处细微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现实世界的真切感受。从体验的角度来说,我们学过的一种修辞“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觉器官间的感觉沟通起来,产生交错,借联想引起彼此的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钱钟书在他的《通感》里写道:“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从音乐与绘画的结构与形态角度来说,这两种艺术载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我们会说:绘画的色彩明亮与深沉,音乐的音色沉重与轻快;绘画的构图稳定与律动,音乐曲式平稳与激昂;绘画的笔触粗狂与细腻,音乐的节奏平缓与紧张等等。它们之间都有对应性,我们会发现可以用同样的词汇描绘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
1923年的《点、线到面》,具体的论述了点、线、面和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点,是构成画面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在画面当中,每一个点都是独一无二的。点处于画面不同的位置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比如点位于画面中间和位于画面四周的声音就不一样;点的数量决定声音的数量,他们之间成正比的关系;当点发生重复的时候,又是新的声音的产生,重复的越多画面的音乐效果就越强。线,无数点的集合体,比点的音乐表现效果更强烈,线条的延伸方向、粗细程度、弯曲角度以及波动频率都会给画面带来不一样的音乐效果。线条的穿插、叠加和交叉等会产生更加重要的画面意义,线条就像乐器上的琴弦,存在着丰富奇妙的音色。面,是由点、线还有其他形状元素构成的,与画面所有元素形成关系,面就相当于音乐中的高音与重点。康定斯基说过:“形与画面边线之间的关系,一个形与边线间的距离起着特殊的和极重要的作用。”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与音乐中的音符、音色和旋律相互对应,用画面表达音乐,不仅使绘画达到一种音乐的和谐,更使得艺术领域得到一种全新的升华。
中国古代便做到了诗、书、音、画同源。“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我国清代画家王原祁的精辟论述,形象的反映出画中有乐,音中有色的意境,中国画的韵味在音乐艺术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映证。唐代诗人王维,擅诗画,擅谱曲,他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何止诗中有画,简直画中有乐,王维的诗风讲究气韵,重写意,这些灵感的来源正是音乐艺术。沈恬评价此种气韵“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迴得天意。”像王维这样以音乐入画的诗人还有很多,例如唐代顾闳中画《韩熙载夜宴宾客图》,周文矩绘《合乐图》等,都能在他们的诗中找到音乐的影子,因为他们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烟华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使人能在艺术的同一体中体会灵魂的激荡。
振动有声,墨浸有色。甘锦奇,旅美画家,1953年在上海出生,酷爱音乐,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曾在乐队担任过提琴手。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曾经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现任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87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大纲公司担任美术设计。于1989年来到美国,求学于圣地亚哥美国国家大学。曾经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多地举办展览。他是世界上多个音乐基金会唯一授权的出版音乐家作品的画家,曾受邀为迈尔斯·戴维斯、音乐家比利·霍蕾黛、音乐家查理·帕克创作。受林肯中心特邀音乐家为丽娜·霍恩创作,1996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为音乐家丽娜·霍恩颁发终身成就奖,邀请他前去绘画。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各家和艺术机构等收藏。他多次将自己的作品捐赠于上海大剧院和上海音乐厅,虽然他远在异国他乡,但是心系祖国,这就是他能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最佳方式了吧。
甘锦奇,以音乐为主题的画家。这与他从小的经历和音乐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绘画风格继承了学院派的传统,但是并没有完全禁锢在写实的框架之中。他的作品给人们音乐的体验,观者可以关上耳朵,用眼睛倾听音乐。画面中的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仿佛音乐在画面上四处流动,一切那么和谐优美。他曾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个人画展“音·景”,主题是绘画与音乐是永生的对话。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艺术的诠释,是艺术家与物象之间的对话,与题材的对话,与自身心境的对话……甘锦奇的音乐油画表现广泛,不仅有对古典音乐的致敬,也有对爵士乐的关注,更有对歌剧艺术的深入,这都是把音乐旋律的抽象性用绘画的具象表现出来。甘锦奇自己认为,音乐演奏本身现场很美,他以油画创作的形式表述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更包含了他的种种际遇的体悟,他通过画笔传递自我自由无羁的心境。所以他对音乐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他看来,音乐与绘画是孪生姐妹,古典音乐的旋律很清澈,有时近乎透明的溪流淙淙,是一种具象的线性表达。而爵士乐的旋律,大多是由无数的点在跳跃中出现,具有抽象与具象的混合。音乐与绘画是他此生不弃不离的“艺术伴侣”。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88-194.
[2]姚波.形色与声音——绘画与音乐之感知漫议[J].艺苑,2017(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