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园林与建筑发展至今,传承至今,其中蕴含着的中国特色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功不可没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园林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文章选取苏沪杭一带国内外富有盛名的园林与建筑,以此为点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及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园林;影响;苏沪杭
一、传统文化与园林
(1)拙政园
苏州地处江南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水量充沛,河流密布,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它的缠绵多情,它的因水而喜,因水而悲,这些都对喜爱寄情于山水中的文人及失意的官员有着不可抵抗的诱惑,造成古往今来文人爱咏江南,失意官员钟爱隐居于此。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在当时的苏州城内寻到一块风景、地势都绝佳之地,山水俱全,即当时的大弘寺址,准备在此基础上拓建为园,文徽明曾多次为王献臣作诗,二人又同因官场之路不得意,因此交往莫逆,即以寻到“隐居”之地,王献臣与文徽明二人便皆竭尽全力打造此园,一代名园历时16年终坐落于世,拙政园是王献臣效仿古圣先贤退隐林泉而修建的颐养圣地,是对官场黑暗的无可奈何,也是自我开脱的一个精神慰藉家园。
王献臣离世后,其子嗜赌,在徐少泉的阴谋下一夜将拙政园输掉,此后王献臣一脉没落,徐氏掌管拙政园百年,此后的时间里,时任刑部侍郎的王心一几经修缮,取名为“归田园居”,之后,拙政园几经易主,中部以岛屿假山出名,也叫“复园”;拙政园西部建筑多为清代修缮,也叫“补园”。现存的建筑中,大多为1850年咸丰帝在建设忠王府时从新构建。
观其历史沿革,拙政园在其几经易主,改建扩建的过程中深受了中国禅学思想与道家思想。
禅学思想是恬静的、淡泊的,所谓‘美玉藏顽石,莲花出于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王献臣在拙政园建造之初便是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归于田园,体悟本身,园内有大量的水景,水中种植着大量荷花,体现了园主想要表达的一种心性淡泊,永葆真我的一种心态。
(2)沧浪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亭可追溯到北宋开宝年间,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曾于此地建造别墅,是为沧浪亭的前身,北宋庆历四年,苏舜钦被贬之后,买入孙氏之地,是为“沧浪亭”。
自苏舜钦后,于各个朝代进行扩建,整修,历经时代沧桑,在苏州的古代园林中,历时最为悠久。观其整园,山石林立,与园中水池相互映托,园中建筑也都与周遭环境融于一体,尤其是园中漏窗的运用,计成在《园治》中将门窗中的漏窗称做“漏砌墙”和“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漏窗的运用是园林中借景的一大重要元素,也正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之意。
沧浪亭不形同于一般漏窗的规矩造型,沧浪亭中的漏窗胜在造型多样美观且具有丰富的意象,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园中的荷花、石榴、海棠和桃型漏窗是最具代表性的,另外,盘长、方胜、万字等佛教符号也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在了沧浪亭的漏窗中。
佛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传统文化之中,显而易见沧浪亭在建造过程中深受了佛家影响,并且与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做了完美的结合。
二、传统文化与建筑
(1)苏州博物馆
若是说看现代建筑,哪个把传统文化运用的好而多,且不失现代韵味,那非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莫属了。
“苏州园林的假山,往往注重山的体量感和立体感,注重 所谓漏、透、瘦,这些假山大多具有可穿透性和可攀爬性,换句 话说,苏州或中国园林的假山,虽然不是真实的山,却是有相 当厚度、可以供游人栖息的所在,有的假山内甚至会有很深很 长的洞穴。”
贝聿铭则不是再次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原因是太过厚重不宜在博物馆内表现出现代的韵味,于是便从山水画中提取元素,以白墙为纸,山石为画,巧妙地把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元素融入到其中,也成为了苏州博物馆中的亮点所在。
其次,从宏观上苏州博物馆整体来看,给予院落、水塘留出了很多的空间,即可以说是缩小了建筑整体尺寸,形成了在山水画中留白意蕴,建筑整体在周围其余建筑中并不突兀,达到了完美的融合,采用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设计,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的精神特质充分的从中体现了出来。
(2)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为晚清最有影响力的红顶商人,白手起家,为人诚信,忠厚,他在事業顶峰时建造房屋,用料考究,用紫檀、酸枝、楠木、南洋杉等名贵树种打造而成,共共耗时3年,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于1875年竣工。
胡雪岩故居落成时共有建筑20余座,并在芝园内建有目前中国最大的人工溶洞,整个居所与园林相互交融,有假山、亭廊、桥等建筑立于其中,力求达到道家学说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故居中的门罩,砖雕、文雕、梅兰竹菊、文房四宝样样俱全,在大门两侧的墙上,还雕刻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凤吉祥”花窗,在其两侧的边门上,正反两侧雕刻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龟、凤、麒麟四灵兽,可以说处处有传统,有文化,有意蕴,有内涵。
(3)中国馆
提起上海,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上海世博会,提到世博会又不得不说起中国馆,也即现在的中华艺术宫,中国馆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为总设计师建造,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设计理念,让国家馆与地区馆主从相呼应,体现出了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中国馆在建筑结构方面,采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常采用的斗拱形式作为设计灵感,提取斗拱之精髓,并对其艺术化、符号化,最终形成一种与现时代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建筑符号。在建筑整体颜色上来看,采用了中国人所热爱的红色,与中国美院合作,把故宫的颜色整体分析,中国馆的红被确定为“朱砂、辰砂、朱红、朱瞟”四种颜色的组合色,以多元化、不确定的整体表达延伸“中国红”的内涵,从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从浅到深,以增加整体“中国红”的层次感、空间感,成为经典的“中国红”。
另一个亮点则是中国馆运用了古代中国的篆体,在建筑外墙上纂刻出了由二十四节气名称组成的叠篆体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宗平.拙政园往事[J].
[2]拙政园造园要素分析 郭杨 卓丽环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园林;影响;苏沪杭
一、传统文化与园林
(1)拙政园
苏州地处江南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水量充沛,河流密布,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它的缠绵多情,它的因水而喜,因水而悲,这些都对喜爱寄情于山水中的文人及失意的官员有着不可抵抗的诱惑,造成古往今来文人爱咏江南,失意官员钟爱隐居于此。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在当时的苏州城内寻到一块风景、地势都绝佳之地,山水俱全,即当时的大弘寺址,准备在此基础上拓建为园,文徽明曾多次为王献臣作诗,二人又同因官场之路不得意,因此交往莫逆,即以寻到“隐居”之地,王献臣与文徽明二人便皆竭尽全力打造此园,一代名园历时16年终坐落于世,拙政园是王献臣效仿古圣先贤退隐林泉而修建的颐养圣地,是对官场黑暗的无可奈何,也是自我开脱的一个精神慰藉家园。
王献臣离世后,其子嗜赌,在徐少泉的阴谋下一夜将拙政园输掉,此后王献臣一脉没落,徐氏掌管拙政园百年,此后的时间里,时任刑部侍郎的王心一几经修缮,取名为“归田园居”,之后,拙政园几经易主,中部以岛屿假山出名,也叫“复园”;拙政园西部建筑多为清代修缮,也叫“补园”。现存的建筑中,大多为1850年咸丰帝在建设忠王府时从新构建。
观其历史沿革,拙政园在其几经易主,改建扩建的过程中深受了中国禅学思想与道家思想。
禅学思想是恬静的、淡泊的,所谓‘美玉藏顽石,莲花出于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王献臣在拙政园建造之初便是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归于田园,体悟本身,园内有大量的水景,水中种植着大量荷花,体现了园主想要表达的一种心性淡泊,永葆真我的一种心态。
(2)沧浪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亭可追溯到北宋开宝年间,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曾于此地建造别墅,是为沧浪亭的前身,北宋庆历四年,苏舜钦被贬之后,买入孙氏之地,是为“沧浪亭”。
自苏舜钦后,于各个朝代进行扩建,整修,历经时代沧桑,在苏州的古代园林中,历时最为悠久。观其整园,山石林立,与园中水池相互映托,园中建筑也都与周遭环境融于一体,尤其是园中漏窗的运用,计成在《园治》中将门窗中的漏窗称做“漏砌墙”和“漏明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隐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漏窗的运用是园林中借景的一大重要元素,也正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之意。
沧浪亭不形同于一般漏窗的规矩造型,沧浪亭中的漏窗胜在造型多样美观且具有丰富的意象,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园中的荷花、石榴、海棠和桃型漏窗是最具代表性的,另外,盘长、方胜、万字等佛教符号也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在了沧浪亭的漏窗中。
佛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传统文化之中,显而易见沧浪亭在建造过程中深受了佛家影响,并且与传统文化中的虚实相生做了完美的结合。
二、传统文化与建筑
(1)苏州博物馆
若是说看现代建筑,哪个把传统文化运用的好而多,且不失现代韵味,那非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莫属了。
“苏州园林的假山,往往注重山的体量感和立体感,注重 所谓漏、透、瘦,这些假山大多具有可穿透性和可攀爬性,换句 话说,苏州或中国园林的假山,虽然不是真实的山,却是有相 当厚度、可以供游人栖息的所在,有的假山内甚至会有很深很 长的洞穴。”
贝聿铭则不是再次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原因是太过厚重不宜在博物馆内表现出现代的韵味,于是便从山水画中提取元素,以白墙为纸,山石为画,巧妙地把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元素融入到其中,也成为了苏州博物馆中的亮点所在。
其次,从宏观上苏州博物馆整体来看,给予院落、水塘留出了很多的空间,即可以说是缩小了建筑整体尺寸,形成了在山水画中留白意蕴,建筑整体在周围其余建筑中并不突兀,达到了完美的融合,采用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的设计,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张扬的精神特质充分的从中体现了出来。
(2)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为晚清最有影响力的红顶商人,白手起家,为人诚信,忠厚,他在事業顶峰时建造房屋,用料考究,用紫檀、酸枝、楠木、南洋杉等名贵树种打造而成,共共耗时3年,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于1875年竣工。
胡雪岩故居落成时共有建筑20余座,并在芝园内建有目前中国最大的人工溶洞,整个居所与园林相互交融,有假山、亭廊、桥等建筑立于其中,力求达到道家学说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故居中的门罩,砖雕、文雕、梅兰竹菊、文房四宝样样俱全,在大门两侧的墙上,还雕刻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龙凤吉祥”花窗,在其两侧的边门上,正反两侧雕刻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龟、凤、麒麟四灵兽,可以说处处有传统,有文化,有意蕴,有内涵。
(3)中国馆
提起上海,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上海世博会,提到世博会又不得不说起中国馆,也即现在的中华艺术宫,中国馆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为总设计师建造,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设计理念,让国家馆与地区馆主从相呼应,体现出了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中国馆在建筑结构方面,采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常采用的斗拱形式作为设计灵感,提取斗拱之精髓,并对其艺术化、符号化,最终形成一种与现时代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建筑符号。在建筑整体颜色上来看,采用了中国人所热爱的红色,与中国美院合作,把故宫的颜色整体分析,中国馆的红被确定为“朱砂、辰砂、朱红、朱瞟”四种颜色的组合色,以多元化、不确定的整体表达延伸“中国红”的内涵,从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从浅到深,以增加整体“中国红”的层次感、空间感,成为经典的“中国红”。
另一个亮点则是中国馆运用了古代中国的篆体,在建筑外墙上纂刻出了由二十四节气名称组成的叠篆体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宗平.拙政园往事[J].
[2]拙政园造园要素分析 郭杨 卓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