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主次、轻重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教学苏教版《识字1》:
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把看到的说一说,并趁机出示有关的词语。一切都像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很满意。
“老师,我觉得第一排的第一个词语春天用的不恰当。”爱插嘴的潘洛雨把手伸到我鼻子脱口而出。班上哗然!顿时好几只手举起。
生1:第二排写的是春天的植物,第三排写的是春天的动物,第四排写的是春天的花,而第一排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2:其实识字1都是写的春天的词语,“春天”这一词语范围大,放在第一排不合适。
生3:老师,如果把它换一个词就好了,但也要写春天的,而且必须与“风”“雨”有关。
出人意外的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一个很好的补救念头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对学生大力表扬,随即我调整了设计,把原先的“品读”改为“换词”。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春日”“春雷”“春光”…… 当有学生说到“春雪”时,有学生反对:“雪是冬天的象征。”“虽然春天也有雪,但用在这里不恰当。”这时,有学生说:“这样换上去很协调,可以把‘春天’一词写在最上面。”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春天”这个词的意思, 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二、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性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
【我的“学生背景”】 狐狸的狡猾是显而易见的。
小朋友,“狐假虎威”的意思你们都理解了,狐狸和老虎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吗?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生1:狐狸。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
生2: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很机智,会想办法,这是一只善于动脑的狐狸。
【出人意料之外的回答,本来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就像炸开了锅,学生们分成了两派,我被这场面惊呆了,但我清楚,这是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他们的激烈争论比我做n次解释都管用。于是,我暂且放下我精心准备的教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任他们争得脸红耳赤。】
正方:我不喜欢狐狸,它脑筋骨碌一转就有一个坏主意。
反方: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的生命要受到危险,这一种自我保护。只能说明老虎笨。
正方: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它脑子里尽是一股坏水。因为它自己没本事,它是借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
反方:我认为狐狸比较聪明,在这篇课文中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斗不过它,它只有想办法用智慧战胜老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自己才能不受到伤害,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是情况所逼。
正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刚才你说得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们学过,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情况所逼吗?
正方:我同意他的观点,那只能叫“狡猾”。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别人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它是不劳而获,像这样的故事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许多。
正方:也就是说,狐狸遇到危险善于动脑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花言巧语骗人的诡计我们应该看穿。
……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调整,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同样,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我以为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的兴趣、情绪、意见、观点,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语文课堂才会有提升,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实现课堂的自我超越!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案不应只是教师手中一成不变的一纸空文,教案也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在生成中走向完善。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案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和创新。
(作者单位: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张俊英
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主次、轻重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教学苏教版《识字1》:
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把看到的说一说,并趁机出示有关的词语。一切都像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很满意。
“老师,我觉得第一排的第一个词语春天用的不恰当。”爱插嘴的潘洛雨把手伸到我鼻子脱口而出。班上哗然!顿时好几只手举起。
生1:第二排写的是春天的植物,第三排写的是春天的动物,第四排写的是春天的花,而第一排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2:其实识字1都是写的春天的词语,“春天”这一词语范围大,放在第一排不合适。
生3:老师,如果把它换一个词就好了,但也要写春天的,而且必须与“风”“雨”有关。
出人意外的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一个很好的补救念头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对学生大力表扬,随即我调整了设计,把原先的“品读”改为“换词”。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春日”“春雷”“春光”…… 当有学生说到“春雪”时,有学生反对:“雪是冬天的象征。”“虽然春天也有雪,但用在这里不恰当。”这时,有学生说:“这样换上去很协调,可以把‘春天’一词写在最上面。”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春天”这个词的意思, 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二、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性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
【我的“学生背景”】 狐狸的狡猾是显而易见的。
小朋友,“狐假虎威”的意思你们都理解了,狐狸和老虎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吗?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生1:狐狸。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
生2: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很机智,会想办法,这是一只善于动脑的狐狸。
【出人意料之外的回答,本来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就像炸开了锅,学生们分成了两派,我被这场面惊呆了,但我清楚,这是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他们的激烈争论比我做n次解释都管用。于是,我暂且放下我精心准备的教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任他们争得脸红耳赤。】
正方:我不喜欢狐狸,它脑筋骨碌一转就有一个坏主意。
反方: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的生命要受到危险,这一种自我保护。只能说明老虎笨。
正方: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它脑子里尽是一股坏水。因为它自己没本事,它是借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
反方:我认为狐狸比较聪明,在这篇课文中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斗不过它,它只有想办法用智慧战胜老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自己才能不受到伤害,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是情况所逼。
正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刚才你说得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们学过,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情况所逼吗?
正方:我同意他的观点,那只能叫“狡猾”。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别人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它是不劳而获,像这样的故事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许多。
正方:也就是说,狐狸遇到危险善于动脑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花言巧语骗人的诡计我们应该看穿。
……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调整,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同样,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我以为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的兴趣、情绪、意见、观点,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语文课堂才会有提升,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实现课堂的自我超越!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案不应只是教师手中一成不变的一纸空文,教案也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在生成中走向完善。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案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和创新。
(作者单位: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