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r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有很多生动的文学形象,其中刻画得最为传神的当属雅罗米尔。小说《生活在别处》中的大量的心理描写,将早夭的雅罗米尔描写得非常生动。在小说中,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严苛,他的每一个词汇都隐喻着主人公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隐喻着现实生活。本文简要介绍了米兰·昆德拉和《生活在别处》,还通过阐述青春——“隐喻”的情感世界、诗歌:“复调”的“人造童年之乡”、革命:“乌托邦”的“反讽”、崇高与堕落的二元悖论四个方面来研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生活在别处》中的诗性隐喻。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诗性隐喻 理想与现实 悖论
  引言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著名的文学家,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一生著作比较多,无论是诗集、小说,还是剧本、文论,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其中,小说《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个年轻诗人的故事,以细微而精妙的笔触描写了捷克诗人雅罗米尔充满激情却短暂的一生。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形式更像是一首极长的散文诗,抒情成为其主要特点之一,内容一直纠结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反映出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悖论以及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绝望。
  一、《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主人公是捷克年轻诗人雅罗米尔。小说一共七个章节,从“诗人诞生”到“诗人死亡”,每一个章节都描述了诗人短暂一生的一个阶段,童年、少年、青年的人生历程,怎样学习、怎样恋爱、怎样生活等都在小说中有具体体现。小说虽然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成长,但却更像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有细腻描写,一切观察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身上,都与他的内心活动息息相关。因为作者更关心诗人的内心活动,所以描写中也贴近着诗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发育。《生活在别处》是一部现代主义色彩极浓的小说,是作者流亡法国后的作品,因此,非常深入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是现代派小说的精髓。
  二、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追求叙述形式的独特性,架构起一个完美的小说框架,他的这一追求也是他的独特之处,更是小说史上的一次全新实验。米兰·昆德拉喜欢将诗性隐喻在小说中,并将其巧妙运用,这使得他的小说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同时也具有现实主义的追求。总之,他是一位非常有时代特征的作家。
  三、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的诗性隐喻
  (一)青春——“隐喻”的情感世界
  “青春”是很多作家笔下的关键词,“青春”被不同的作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青春是神秘而又崇高的,是《生活在别处》里主要描写的部分。主人公雅罗米尔对青春充满了幻想,充溢着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阶段。对于“青春”的描写,作者采用了“隐喻”方式,表现了年轻的雅罗米尔是怎样从努力追寻到逃离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可见米兰·昆德拉对“青春”投入了大量的写作热情。
  米兰·昆德拉在现实生活中与母亲相互依赖。作者小的时候,因为母亲对他的父亲极度失望,便将生活的重心以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儿子身上,除了在生活上对昆德拉极致周到的照顾,也在精神上鼓励孩子。母亲是第一个发现昆德拉具备诗人天赋的人,她对于昆德拉的培养造就了日后的伟大作家。《生活在别处》里的雅罗米尔也是这样的,母亲就是他的生命之源,其中隐喻着很多母亲对于雅罗米尔几乎畸形的溺爱,母亲的爱成了雅罗米尔创作的源泉,母亲的梦想就是雅罗米尔的梦想,也是雅罗米尔的思想灵魂,在母爱中他渐渐长大,母爱充满了他的整个童年回忆,是疼爱他的母亲造就了雅罗米尔的理想与现实。《生活在别处》中有关雅罗米尔童年与母亲的故事表现的也就是诗人自己对于母亲的情感。
  童年过后,雅罗米尔步入青春,走向社会,他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对于这一时期的隐喻也赋予了其他的意义。雅罗米尔认为母亲的爱变成了枷锁,他开始厌烦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没完没了的唠叨,母亲就像一个独裁者存在于他的世界中。在对这一阶段进行描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雅罗米尔期待能够摆脱母亲的心理。
  雅罗米尔的叛逆始终要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他那样渴望逃离母亲,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又将他重重围困。爱情成了他的目标,他期待着爱情能够帮助他摆脱心理的痛苦、追求精神的自由。他对于红头发姑娘的爱情就是作者的诗性隐喻,表示雅罗米尔到达了真正的生活领域。他用有些极端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开始欣赏“玫瑰、星星、妈妈”的景象,他的爱情表达方式得到了作者的隐喻描写。雅罗米尔的渴望与追求、幸福和忧伤、占有和破灭,作品中都有充分的描述。
  在爱情不能实现的时候,雅罗米尔转向了诗歌创作,这种转变和断裂,就是诗人雅罗米尔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辗转,他不得不逃避,也不得不面对,这种境遇隐喻着雅罗米尔的宿命。
  (二)诗歌:“复调”的“人造童年之乡”
  在文学领域中,“复调”多被用来喻示小说的形式类型,昆德拉从小说结构上来阐释“复调”,《生活在别处》的书写就是“复调”的典型理论。
  小说《生活在别处》由明、暗两条线来贯穿整体,一条是明线——雅罗米尔的现实经历、成长历程,另一条是暗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明、暗两条线并不冲突。从局部来看,米兰·昆德拉使小说的结构分别从梦中的维泽尔与雅罗米尔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并行不悖。雅罗米尔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他在这个世界中可以得到自由与理想,并且使得他本人在诗歌的世界中高出了现实,但是这样意味着,雅罗米尔必然会在现实与诗歌的分裂中更加痛苦。
  雅罗米尔被称作诗人,得到了外界的尊重与肯定,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赞赏,他开始在诗歌中寻找他的梦想,追求他的理想,他也写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是极度辉煌的。但是,为了加强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他又将诗贬为赤裸裸的迎合社会需要的交际手段。前后的两种表现使他本人非常痛苦,他幻想了一个叫做维泽尔的人物,还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在这个人物身上,就仿佛维泽尔是另一个自我,可以在梦里自由活动,并且经常扮演一个拯救者,是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但是,梦想毕竟不是现实,诗人雅罗米尔就带着这种癫狂,在现实世界里寻找自我的存在。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诗性隐喻,用一种无奈来隐喻着雅罗米尔的纠结和挣扎。   (三)革命:“乌托邦”的“反讽”
  《生活在别处》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段,用小说来反映现实,“反讽”是最合适的一种表现形式。米兰·昆德拉表现出了在世俗政治之外,非革命性质的文学可以另辟新的生存空间,用“反讽”的手法既表现自己,也反映社会。
  《生活在别处》这部小说中写了一些有关革命的事,小说中的雅罗米尔也幻想了很多关于革命的事,“革命”是他实现“爱情与革命”的融合的一种方式,并且自认为自己的行为非常伟大而崇高。昆德拉把雅罗米尔的爱情落实到了女售货员身上,这个平凡的女人身上的毛病也很平凡,让诗人不能容忍的是她经常迟到,但是诗人为了平息自己的愤怒就编织了一个可笑的理由:她因为劝说她的哥哥才迟到的,因此可以原谅。如此,雅罗米尔就在自己的幻想中崇高着,去揭发女朋友的哥哥,由此,他实现了精神的巅峰,也终于达到了“爱情与革命”的融合。
  可是,雅罗米尔自认为的崇高与现实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现实的崇高是积极向上、能够迸发出正能量的东西,而雅罗米尔的崇高是畸形的,以毁灭为代价,甚至觉得“告密”是一项艰巨、伟大、崇高的事业,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此外,雅罗米尔对爱情、事业的崇高理想都是建立在置人于死地的实际行动之上,就更加隐喻了他的荒诞与分裂。
  雅罗米尔长大之后,就一直在革命、在抗争。为了自由他开始反抗母亲,为了荣誉开始诋毁老师,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把女朋友和她哥哥的秘密公之于众,雅罗米尔的一生都是偏激而又执拗的。他幻想着自己有多么伟大,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的隐喻非常成功,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偏执的年轻诗人形象。
  (四)崇高与堕落的二元悖论
  “崇高”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因为这些崇高的理想而不断打破了现有的社会秩序和观念,展示出社会发展的新层面,这也是许多伟大诗人产生和成长的原因与过程。诗人们的思想中关于逃离和挣脱的内容比较多,为了“崇高”去努力奋斗,这种不懈的追求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这种奋斗不能由理智来控制,那么诗人们的激烈情感就会陷入危险,会把自己置于纠结的漩涡,不但自己从此与痛苦同行,堕落到精神苦难的深渊,还会阻碍社会发展。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雅罗米尔就是一个矛盾、纠结、执拗、极端的诗人形象,他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是荒诞的,但他却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就是崇高的。为了使自己一直能够保持崇高的形象,他从一个自由而充满激情的诗人堕落成卑鄙的告密者,以“大义灭亲”的姿态维持自己荒诞的“崇高”。他对于“崇高”的追求太过于虔诚,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剥夺他人的自由,从而使自己在“崇高”与“堕落”间痛苦地爬行。米兰·昆德拉的描写极为生动,他刻画的雅罗米尔在两难的境遇里徘徊,揭示了崇高与堕落之间的二元冲突,隐喻了造成雅罗米尔悲剧的无情而荒唐的时代。
  结语
  《生活在别处》通过讲述雅罗米尔短暂的一生,将他的无奈、纠结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人公对母亲的反抗、对爱情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都是希望自己能够自由、永恒、崇高,而他采取的一些极端的手段却让自己从一个激情澎湃的诗人变成了一个猥琐的告密者,但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丑恶行径。作品通过刻画雅罗米尔的悲剧人生,揭示了现实生活的不堪,也隐喻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参考文献
  [1]范文艳.生活在别处——西方文学中的“忧郁病”青年形象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2]徐真华.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J].外国文学研究,2008(04).
  [3]周林图,陈平辉.勘探存在 寻找自我——米兰·昆德拉小说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重要作用。书法和绘画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两大门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书法和绘画也在顺应时代发生变化。由秦野和李月编著的、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说中华传统文化书法绘画》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
统编教材将课程目标有机分解到学段、年级、学期、单元和课时,构建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特点的目标体系。除课文以外,课后练习题、泡泡图、小贴士、阅读链接、资料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板块,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链接”与课文相比篇幅较短,但它与单元语文要素或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课文的延伸与拓展,更是阅读的桥梁与枢纽。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阅读链接”并不重视,认为这些内容可有可无,
小区里的大柳树,美丽而柔情。它时而恬静,时而热烈,用各异的姿态,向邻居们静静讲述她的四季与众不同。  冬去春来,大柳树慢慢睁开了惺忪睡眼,远看光秃秃懒洋洋的。走近了你就会发现,它的枝条上冒出了点点新绿,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久久不愿探出头来。可是,它耐不住春姑娘的呼唤,很快柳叶们竞相伸展了出来,枝条也都变成淡绿色了。当你靠近它时,它总会向你温柔地摆手,在你面前轻轻抚动,凑上去闻闻,还会带给你淡淡
听说刘蓉安报名了   去的是武汉防疫第一线   而且是四川省人民医院首批   报名屈居第二名的女医生   心里还存了不是第一的遗憾   刘蓉安你知道吗   你的长辈 亲人 朋友   都在为你点赞   说你一个小女生突然成了男子汉   因为你的出征是   公历2020年1月25日   农历庚子初的鼠年   那是刚辞旧岁   迎来新年朝阳的第一天   你应该不会忘记女儿才三岁多一点   还在呀呀学语走
摘要:作为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达洛卫夫人》鲜明地向人们展示了一战后英国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其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让她们在男权制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提升自己的女性地位,并通过女性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帮助,共同突破重重男权制社会的种种障碍,真正走向妇女解放,让女性能够在迷茫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 《达洛卫夫人》
仿佛时间都停泊在脚下,   像一块块坚实的阵地,   你们和我们,   本身就是广袤五千年的阵地,   对垒那冠状的幽灵,   小小隐形一般的踪影,   出现在阵地对面,   中国湖北武汉的魁梧里面。   你们是真的勇士,眼神烁烁,   代替我们的眼睛搜索,   瞄准、射击和包围,   即便那冠状幽灵随影潜行,   每一次你们挺身冲锋,   总能扫荡一片狰狞。   多好的勇士从岗位上站起来,  
黑白木刻 83cm×50.5cm 1984年  該作品是阿鸽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塑造了一位纯真少女的形象,腼腆含蓄、朴实真挚、惹人怜爱。她身披破旧的披毡,肩挎木制的背架,手捧洁白的鸽子,这一切都用细密丰富的刀法刻出,显得华彩夺目,具有强烈的魅力。作为一位彝族女画家,阿鸽刀笔下有许多美丽的彝族女性,而这些彝族女性似乎也成为她本人的一个写照。
书名:英国文学发展研究  作者:朱琳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01359936  定价:45元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各个时代都产生了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而且,在本世纪前的几百年间,随着殖民主义、扩张主义政策的推行,英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各英属殖民地,这种影响更加明显。研究英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对了解英国的社会、历史、文
《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一书以鲁迅、黄仁宇等大家的文史素养对作者人生的影响为主线,通过阐述这些大家的生活态度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文学故事,来还原历史,此书还记录了作者自己从一名文学研究者走上专业史学研究道路的过程。作者在这本书中表现出了一种随心研究文学与历史的态度,在文学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这种学术态度正符合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所提倡的快乐教育、系统教育等理念,将这些理念延伸到语文教学中
新时代的到来,呼唤新教学新设计。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变纯粹的文选型为综合型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惯性势必导致教师仍旧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口语交际(写话、习作)、课文与语文园地之间有“人文主题”联系着,若教学时仍是零散地孤立地对待,语文要素等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则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会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语文素养目标。因此,重新定义与设计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