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要看清框架、弄清方法、理清逻辑,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内在关联,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从而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体建构 内在关联 生长课堂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以规律方法、学科思想为主线,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罗增儒教授强调:数学教学是素养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领悟思想,而且要掌握核心素养,发展情感态度,立德树人。
如何创设有生命的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自然生长?如何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几何直观思想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如何在实践探究中,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比较迷惘的地方。下面本人就以一次研讨活动的课例:《三角形中边的关系》第一课时为例,来谈谈我的认识与思考。
一、课例简述
情境1(思路规划)
问题1:你知道“角”的哪些知识吗?之前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提炼出探究方法“定义—表示—分类—性质”;帮助学生回顾角的相关知识,梳理提炼出角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情境2(生活现实)
问题1:从生活图片中找出蕴含三角形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图片,获取生活中三角形的元素,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3(过程展开)
问题1: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内容?
问题2: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类比角的定义,试概括“三角形”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画三角形”,体验图形的性质,辅以几何画板演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探究出问题的本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类比“角”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问题4:角可以按大小来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如何刻画呢?
【设计意图】探究过程,主要引导学生类比角的分类,渗透了数学的分类和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抽象思维。
问题5: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三角形,操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问题6:教师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你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感受结论的正确性,再推理论证,体验从几何直观到逻辑推理的过程。
情境4(新知应用)
问题:右图中含有几个三角形?如何表示它们?说一说它们的顶点、边和内角。
【设计意图】例题呈现,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三角形表示方法。
情境5(课堂总结)
问题7:本节课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是怎样发现的?你有哪些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内容、探究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加深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通过分享交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二、认识和理解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材只是按照某一知识的内在关联静态呈现,灵活度不够。我们需要在宏观的视角下,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关联度,整体架构单元内容的设计,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重新建构,让数学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整体性
常规教学顺序是“部分—整体”,这样的教学过程,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构处理不够清晰。本课在单元宏观架构下,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三角形有一个宏观把握和整体了解。
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归纳推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数学知识自然生长,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逻辑性和整体性。
(二)关联性
本节课利用“类比”思想,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逻辑关联,同时注重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的逻辑关联。
(三)结构性
探究过程注重对几何图形学习的思想方法的提炼,为今后研究四边形等内容做了铺垫;引领学生进行类比,感悟图形的“相同”和“不同”,深层理解“每个内容”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变化中发现规律,找出关联,抓住数学知识的本原,为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数学建模思想提供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评价与思考
数学课堂既要关注课堂的形式简洁,又要注重思想内涵和内在逻辑。要精心设置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中知识的关联,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类比探究,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一)整体设计的视角
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设计视角就是“知识内在关联”。巧设逻辑关联,宏观架构单元整体设计,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方法的“主线”
探究方法的“主线”是指数学问题探究的路径,是内容的基本线索,应该有可寻的内在逻辑关联和思想方法,可以说是章节的“眼睛”,是领悟数学的“枢纽”和“钥匙”。
(三)切入“点”的探求
1.定义教学核心点的探究。本节课首先通过角的定义类比三角形的定义,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组成元素及其基本关系;其次“画三角形”,观察、比较,归纳出三角形的性质;最后“拼三角形”,深度理解定义中的内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交流合作、思考感悟等学习活动,获得数学问题探究的思想方法。
2.分类教学混淆点的探究。教学中采用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掌握分类的标准,形成内在系统结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思维发展转折点的探究。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需要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需要用逻辑推理验证结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课堂设计的精彩与否,关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课堂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章建躍博士说过,“代数要教归纳,几何要教类比”。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精研教材,浸润其中,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数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编者意图,创设出具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才能焕发光彩,知识才能自然生长,我们的课堂才能彰显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章建跃.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卜以楼.数学魅力:教学生长力量[J].中学数学,2018:4345.
[3]杜晓亮.初识、再识、深识,促进深度学习[J].中学数学参考,2019(7)1518.
关键词:整体建构 内在关联 生长课堂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以规律方法、学科思想为主线,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罗增儒教授强调:数学教学是素养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领悟思想,而且要掌握核心素养,发展情感态度,立德树人。
如何创设有生命的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自然生长?如何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几何直观思想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如何在实践探究中,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比较迷惘的地方。下面本人就以一次研讨活动的课例:《三角形中边的关系》第一课时为例,来谈谈我的认识与思考。
一、课例简述
情境1(思路规划)
问题1:你知道“角”的哪些知识吗?之前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提炼出探究方法“定义—表示—分类—性质”;帮助学生回顾角的相关知识,梳理提炼出角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情境2(生活现实)
问题1:从生活图片中找出蕴含三角形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图片,获取生活中三角形的元素,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3(过程展开)
问题1:小学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内容?
问题2: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类比角的定义,试概括“三角形”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画三角形”,体验图形的性质,辅以几何画板演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探究出问题的本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类比“角”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问题4:角可以按大小来分类,三角形的分类如何刻画呢?
【设计意图】探究过程,主要引导学生类比角的分类,渗透了数学的分类和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和抽象思维。
问题5: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三角形,操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问题6:教师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你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感受结论的正确性,再推理论证,体验从几何直观到逻辑推理的过程。
情境4(新知应用)
问题:右图中含有几个三角形?如何表示它们?说一说它们的顶点、边和内角。
【设计意图】例题呈现,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三角形表示方法。
情境5(课堂总结)
问题7:本节课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是怎样发现的?你有哪些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内容、探究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的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加深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通过分享交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二、认识和理解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材只是按照某一知识的内在关联静态呈现,灵活度不够。我们需要在宏观的视角下,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关联度,整体架构单元内容的设计,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重新建构,让数学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整体性
常规教学顺序是“部分—整体”,这样的教学过程,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构处理不够清晰。本课在单元宏观架构下,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三角形有一个宏观把握和整体了解。
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归纳推理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数学知识自然生长,从而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逻辑性和整体性。
(二)关联性
本节课利用“类比”思想,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逻辑关联,同时注重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的逻辑关联。
(三)结构性
探究过程注重对几何图形学习的思想方法的提炼,为今后研究四边形等内容做了铺垫;引领学生进行类比,感悟图形的“相同”和“不同”,深层理解“每个内容”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变化中发现规律,找出关联,抓住数学知识的本原,为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数学建模思想提供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评价与思考
数学课堂既要关注课堂的形式简洁,又要注重思想内涵和内在逻辑。要精心设置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中知识的关联,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类比探究,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一)整体设计的视角
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设计视角就是“知识内在关联”。巧设逻辑关联,宏观架构单元整体设计,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方法的“主线”
探究方法的“主线”是指数学问题探究的路径,是内容的基本线索,应该有可寻的内在逻辑关联和思想方法,可以说是章节的“眼睛”,是领悟数学的“枢纽”和“钥匙”。
(三)切入“点”的探求
1.定义教学核心点的探究。本节课首先通过角的定义类比三角形的定义,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组成元素及其基本关系;其次“画三角形”,观察、比较,归纳出三角形的性质;最后“拼三角形”,深度理解定义中的内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交流合作、思考感悟等学习活动,获得数学问题探究的思想方法。
2.分类教学混淆点的探究。教学中采用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掌握分类的标准,形成内在系统结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思维发展转折点的探究。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需要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需要用逻辑推理验证结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
课堂设计的精彩与否,关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课堂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章建躍博士说过,“代数要教归纳,几何要教类比”。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精研教材,浸润其中,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数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编者意图,创设出具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才能焕发光彩,知识才能自然生长,我们的课堂才能彰显出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章建跃.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卜以楼.数学魅力:教学生长力量[J].中学数学,2018:4345.
[3]杜晓亮.初识、再识、深识,促进深度学习[J].中学数学参考,2019(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