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牛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有一种稳健而高昂的气质,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耕耘负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牛的精神,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美德加以颂扬。
  牛是六畜中的老二,我国产的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产于全国各地,主要是平原地区;水牛产于我国南方,主要是江南一带;牦牛产于西北高原地区,主要是新疆、青海、西藏等高原。牛,有一种稳健而高昂的气质,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耕耘负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牛的精神,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美德加以颂扬。比如帕米尔高原的牦牛,是牧民在高原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塔吉克族人把牦牛誉为高原之舟。南宋的李纲在《病牛》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鲁迅先生以牛自比,“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并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千古名句。周恩来也常说“甘当革命的老黄牛。”
  牛的精神和品格
  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一兵团10万多英雄儿女肩负着团结各族人民,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任务,如钢铁洪流,似骏马奔腾,踏上了进疆的艰苦征程。其中二军走的路最远,吃苦也最多。他们不顾天寒地冻,穿戈壁,越荒漠,风餐露宿,大部队徒步3 000公里,于1949年12月1日进驻祖国边陲重镇——喀什噶尔。当时,部队刚刚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征尘未洗,但为了不误农时,从1950年初开始,立即投入备耕开荒劳动之中,屯垦戍边,开荒造田,种上庄稼,收获粮食,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解决了当时部队的吃饭问题。那时,驻地没有耕牛,解放军官兵硬是由人拉动木犁犁地,使一片片戈壁变良田,体现出人民子弟兵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一股牛劲。事实证明,没有牛来犁地,人只要拿出“牛劲”和“牛性子”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有了牛就有了梦
  几十年间,我曾参加过喀什农村的“社教”运动,曾下乡收购过活畜,曾搞过工业品下乡,都与牛相处过。近几年来,为文学创作曾多次下乡采风,在南疆铁路沿线的农村里,我常把火车的“呜……”长啸一声比作牛哞。一声长长的牛哞在久违的记忆里化开,带着音乐的余节像一串串释怀的号子。其实它是轰鸣的列车拖着的长长尾巴,这尾巴在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里摇摆,全村人都裹在尾巴里,从一个年头抵达另一个年头。
  逆着时光追赶,抵达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在一处没有院墙的院子里,一头牛美滋滋地享受着时光。牛几乎塞满整个院子,剩余的缝隙是主人留给自己的。主人和村子里的人一样,把狭小的空间留给了自己。外面的人来到村子,总是先看到牛,再从院子里挤过去,才能见到这家的主人。牛泡在日子里,时光水一样漫上来,村里人抱着一根木头在漂,从中午漂到下午,从年头漂到年尾。有了这根木头,村里人便有了依托,也便有了梦。全村的大人小孩都会呵护这个梦。这个梦在村子里打转,有的人从打转的梦里走出来,然后再寻求另一个梦。起初我没看清那根漂流的木头,后来又到时光的深处走了走,那根漂流的木头就是牛。在村子里,牛岂止占据大半个院子,更占据了村里人的整个心胸。
  那个盛满牛蹄足迹的院子,无遮无挡,风可以从四面八方吹来,有暖融融的春风,当然还会有酷热和冰冷的夏冬之风。牛踩在院子里,然后主人踩在牛蹄足迹的上面,两种不同的痕迹混合在一起,生成了一种鲜活的图案。这图案里弥漫着牛的气息,也散发着庄稼人咸涩的汗味。任何画家笔下的牛,都不是一种凭空的想象,都是从这鲜活的图案里找到的。这图案是根,是源头。任何丝丝缕缕的记忆,都是从这根和源头里漫射出去的。
  足迹被牛的蹄痕裹在了里面,牛就义无反顾地承载起全家人的愿望。一户户人家,整个村子也都浸润在一声声牛哞里。有了牛,村里人就能喝上牛奶、奶茶、酸奶子;有了牛,村里人就能把希望的种子抛进泥土里,然后长出果实来;有了牛,村里人的脚下就会生出一阵风,风在村里人的脚下使劲地吹,村里人便醉在这风里。到了耕种的季节,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老农扛着犁头,手里牵着牛走向土地,套上枷担,将犁铧尖儿插进泥土,用三尺长的皮鞭轻轻地敲一下牛屁股,嘴里不停地吆喝,犁铧便钻进深土里。牛喘着粗气,只顾往前走,必要的时候转个弯。太阳当顶了,牛身后和老农身后,就翻耕出一片片黄灿灿的鲜土来。老农看看牛,又看看土地,然后蹲在地头上点燃一支烟,烟雾在老农的笑容里升起来,一声牛哞裹着尚未散尽的大口的喘息,又把这团悠悠然的烟雾捧得更高更远。
  我们都是“牛”
  原来司马义家没有牛,院子里空空的,风会从院子里横空扫过。那个时候,司马义家是低保户,通过政府的扶贫解困,救助他买了一头小牛喂养,他家才满院子都是牛蹄痕了,似乎村里的牛增多了,整个村子也被连成一片的牛哞包裹着。
  那时去放牛,司马义总是走在牛的前面,手里牵着牛。后来,牛长大了走在了他前面。牛熟知去田野的路,更谙熟归家的路。司马义对牛最放心,索性让跟在他身后的男孩骑在了牛背上,任凭牛悠悠地大踏步地往前头走。父亲背过孩子,父亲也是牛,父亲不忍心让孩子骑在牛背上,但还是那样做了。有一天,司马义在地里干活伤了腿,孩子急得直哭,一筹莫展时,是牛把父子俩一起驮回了家。司马义常常被牛所感动,做梦都在感激牛。牛驮着木轮车,驮着时光,驮着岁月,驮着主人,还有更多更多的人,默默地把蹄痕写在了庄稼人的笑靥里。
  牛只知道默默地干活,做的事累积起来能变成一座山。村里人站在村头的沙包上,就是站在了牛背上。牛能使村里人站得高,看得远,沙包那边浮起的一抹彩霞,便是村里人的梦。为了这个梦,村里人要把沙包绿化成花园,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让村民们不用进城也能逛公园。所以,司马义有了牛以后,他更加积极地劳动,加入了村里“牛”的行列,他也是牛,他把自家院里的一块块基石搬出来固在了沙包的脚下。
  我在哪里,牛就在哪里
  牛天生就是村里人的朋友。我听说过驯马,却从没听说过驯牛,对于牛无需这么啰唆。这个村子有一片芦苇荡,供牛羊饮水,聪明的村民还在芦苇荡里放养了鸭和鹅,使人对动物有了比较:牛不像鹅那样咄咄逼人。据说,鹅的眼睛看人是缩小的,在鹅的视觉里,人会成倍成倍地缩小,所以鹅分不清强弱,总善于攻击人。而牛恰恰相反,牛的眼睛看人是放大的,它会把人看得比自己高大,牛总是很谦恭地对待任何事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牧童。牛的温顺和善使人从小就和牛交上了朋友。有一次我在农村采风,参观过一个现代化的牛棚,看到挤奶员正在一头奶牛身旁挤奶,奶汁如水般哗哗地流淌下来,我被感动了,把自己的脸贴在奶牛的脸上,我的体温和牛的体温融合在一起,在相互的融合中,彼此之间传递着某种微妙的东西,于是我们就成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我了解牛,牛也了解我。我能从牛哞里辨别出喜怒哀乐,也能从一抬足一摇尾的每个举动中,体察牛的意愿。牛也一样,它能从我的吆喝声中明白应该是前行还是后退,抑或转弯,也能从我丰富的表情中知道我是在向它问候。人和牛做朋友,是与生俱来的意愿。
  我不想再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句话被很多人说了无数遍。然而,这句俗不可耐的话语被弯腰拾起,我又重新感觉到了它的纯美与光鲜。每当我在城里捧起一杯牛奶,奶的醇香就会从很远很远的村子里溢出来。此时此刻,我就迫不及待地扬起头,这牛的故事和牛的感怀便情不自禁地饮入我心怀。无论我走到哪里,有牛奶在,也就有了牛的陪伴。我总也离不开牛,牛总也离不开我!
  如今,由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牛的使役功能已逐步消失。南疆农村本来很少养耕牛,一马平川的耕地更适合推广农业机械化,农村代之而起的是喂养奶牛和肉牛。现在肉食市场上羊肉价格最高,牛肉适中,人们都爱买牛肉红烧,或做牛肉丸子,牛肉抓饭也普遍受欢迎,因而农村喂养肉牛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耕牛的精神和品格,还是让人回味。
其他文献
狮子是非洲热带草原动物,中国不产狮子。但是,中国却形成了一种对雄狮崇拜的文化现象。王侯将相,商贾大户,无不以门前立有威猛的雕刻雄狮为荣,民间则有舞狮子等等。另一方面,历史上西方对产自中国的香料趋之若鹜。那么,中国狮子文化以及西方对中国香料的渴望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呢?  张骞凿空西域,打开了东西方之间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各国的奇珍异兽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来到新疆……  一种迎合 
期刊
夕阳西沉,在赛里木湖上洒下点点金辉,与微微跃动的鳞波碧浪,和韵上演了一曲“赛湖跃金”剧目。如此美景,我们却不得不因路途遥远而告别。车行远处,依然留恋。我们相约夏日,来看那高山湖泊、宝蓝如镜、激浪拥堤、净海七彩、牧草如茵、黄花遍地、牛羊如云、牧歌悠悠、毡房点点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丝路画卷。  “你宝石蓝的湖水/一见就叫人心神荡……”很多年前,在读艾青诗集的时候,认识了赛里木湖,从此,对“宝石蓝的湖水”
期刊
燕麦,别称皮燕麦、莜麦、油麦、玉麦、野麦等,塔城、阿勒泰、伊犁、博乐等地则称其“苏勒”。历史上,“苏勒”属于一种专门喂马的饲料粮食,也称“马麦”。  不久前,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梁晓东建议我写写燕麦,经过一番了解,结合自己掌握的燕麦知识,我以为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些燕麦知识。  燕麦记忆  倒退二十年,我根本不知道燕麦与“苏勒”或“马麦”为一物。即便后来了解燕麦为“苏勒”的学名,我依然按照习惯称其
期刊
在可可托海这样一个以山为经、以河为纬的地方,带着古韵的俄式建筑,横跨额河的木制吊桥,以及吊桥另一端与山相依的大片白桦……漫步其中,感受别样美景,足以让人沉醉不已!投入可可托海的怀抱里,柔情至深的河流绿植、宏伟挺拔的花岗岩山体,最能让人感动和沉醉。在我的心中,它就是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中色调最为艳丽、最为独特、最为瞩目的一道风景。可可托海东沟花岗岩地貌摄影/王志晶  山河竞秀美如画  可可托海的美就像
期刊
齐兰古城  湛蓝的天宇下  齐兰早已人去城空  只留下古铜色的峰燧和墙垣  宛如宁静在呼唤  历史是湛蓝的  和平是湛蓝的  生活是湛蓝的  爱情是湛蓝的  生命,沧海一粟  湛蓝我们的美和风景  ———舒航  一个忘记历史、丢失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羞耻的民族。  古丝绸之路,从洛阳到地中海,跨越地理空间7 000余公里,从两汉到清末,穿越历史时空2 000余年,曾饱经岁月风雨。当建设的现代文明已成
期刊
奶酒,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蒙古族先辈奔驰在草原,以畜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因而,能量大、营养丰富、易储存携带的奶制品常常成为他们随身储备的干粮。与想象的不同,奶酒竟然不是奶白色,而是清亮如水。轻轻抿一口,相比较谷物所酿的白酒,奶酒并不辛辣浓烈,倒有一种裹挟着奶香的清甜在唇齿间漫溢。一杯进肚,一股温热的气息便在脏腑间鼓荡起来。  秋季的昭苏真是合适金色这个词汇。草场是金黄金黄的,麦子
期刊
克兰河,阿勒泰山城人民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给予山城大地清润和甘甜、芬芳和苍翠。今天再寻找新疆阿勒泰克兰河历史文化的根脉时,应该不忘您的养育之恩,润德之情。应该为您立碑赋文,以表感念,以表金山人对您的顶礼膜拜,以表代代金山人节水、惜水、尚水、似水的誓愿。  永定河,是北京人民的母亲河;海河,是天津人民的母亲河;克兰河,是阿勒泰山城人民的母亲河。克兰河穿城而过,给予山城大地清润和甘甜和芬芳和苍翠。春夏
期刊
中国达斡尔族在北方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斡尔族妇女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除此之外,由于居住环境寒冷以及狩猎习惯,达斡尔族在服饰方面还有其他精美制作。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
期刊
摄影/田蓉红  在酷热难耐的盛夏,我乘车越过沙砾被烈日烘烤后烫的能烙熟大饼的吐哈盆地戈壁,衣衫被汗水湿透,昏昏欲睡。当汽车驶入天山山沟里,暑气有所收敛,看到山路旁波光粼粼的小河,我忍不住下车美美地喝了一肚子清冽甘甜的河水,大脑立刻清醒了过来。汽车驶进山沟深处,高大苍翠的松树林,如默立在山路两旁欢迎游客的主人,匍匐在山坡上自然生长的爬地松,一片片鲜绿,一簇簇深绿,如山坡披上了迷彩装。  当汽车驶出山
期刊
8月8日,中国·新疆-2015“大阿尔泰”国际体育旅游节将在富蕴县民俗文化活动中心盛大开幕。这次集体育、旅游、摄影、商品展销为一体的国际性盛会,将使富蕴县体育、旅游发展水平快速攀登上新台阶,激发全民参与哈萨克传统文化运动的热情,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对促进县域文化旅游综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富蕴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中国·新疆-2015‘大阿尔泰’国际体育旅游节”是环阿尔泰山脉四国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