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够明确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导致对语文学科的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孩子培养建康的兴趣思维, 以促使孩子正确对待语文学科。本文主要从兴趣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和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两方面来探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确定具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尤为重要。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问,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我们都对青蛙这种动物非常熟悉,那么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它是怎样长大的?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条件,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时,我将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亲人指的是谁? 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是谁和谁的离别场面等等。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认真阅读与主动思考,顺利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课文讲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的场景等等。这样的教学问题不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设计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按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更多提问的机会与权利,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2.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会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 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地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地感悟生活,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逐步增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注意学生心理,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精心设计课文导语,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就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她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定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完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趋向。但由于学生上课前所处的心理状态不同,因而注意的形成也不同。有的学生课前心境平和,无特别的喜怒哀乐,或是自控力强,能有意识地控制心境,因而进入语文课情境较顺利,能很快地投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氛围中;而有的同学课前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或是自控力较差,上课后仍心猿意马,常因教室内外的偶发事件导致无关心理展开,削弱对课堂教学的注意。而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最大的心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为学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风娃娃》一文时,可抓住二年级学生大多喜欢猜谜语的特点,以一个谜语入手,提出文题: “课的开始,我们先猜个谜语好不好?‘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这样一开课,就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起来。当然语文内容不同,执教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因此设计导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先展示了许多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美丽的风景图片,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桂林美景。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在导入时可以一边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一边用多媒体展示未被人类毁坏前的那个绿树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美丽的村庄图片,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然后伴随着比较悲伤低沉的音乐出示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村庄里土地裸漏,树木稀疏,洪水泛滥的圖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在导入中积蓄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必能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画面展示出来,是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感知和理解融为一体,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的空间和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能激起学生的极大的欣赏兴趣,唤醒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例如: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身在异乡,思念亲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并用缓慢、低沉的音调把诗人身在异乡那种孤独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学生理解古诗的重难点等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语文,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不断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尤为重要。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问,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们,我们都对青蛙这种动物非常熟悉,那么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它是怎样长大的?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条件,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时,我将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些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亲人指的是谁? 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是谁和谁的离别场面等等。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认真阅读与主动思考,顺利解决了心中的疑问: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课文讲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离别的场景等等。这样的教学问题不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设计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按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更多提问的机会与权利,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2.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会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 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地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地感悟生活,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逐步增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注意学生心理,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精心设计课文导语,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就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她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定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完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趋向。但由于学生上课前所处的心理状态不同,因而注意的形成也不同。有的学生课前心境平和,无特别的喜怒哀乐,或是自控力强,能有意识地控制心境,因而进入语文课情境较顺利,能很快地投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氛围中;而有的同学课前有很大的情绪波动,或是自控力较差,上课后仍心猿意马,常因教室内外的偶发事件导致无关心理展开,削弱对课堂教学的注意。而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最大的心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为学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风娃娃》一文时,可抓住二年级学生大多喜欢猜谜语的特点,以一个谜语入手,提出文题: “课的开始,我们先猜个谜语好不好?‘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这样一开课,就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起来。当然语文内容不同,执教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因此设计导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先展示了许多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美丽的风景图片,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桂林美景。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在导入时可以一边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一边用多媒体展示未被人类毁坏前的那个绿树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美丽的村庄图片,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然后伴随着比较悲伤低沉的音乐出示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村庄里土地裸漏,树木稀疏,洪水泛滥的圖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在导入中积蓄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必能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声音、图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所揭示的内涵,转换成图文并茂的可欣赏画面展示出来,是语言与画面、视觉和听觉、感知和理解融为一体,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的空间和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能激起学生的极大的欣赏兴趣,唤醒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例如: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身在异乡,思念亲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并用缓慢、低沉的音调把诗人身在异乡那种孤独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学生理解古诗的重难点等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语文,主动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不断努力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