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交界区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1个较完善的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帮助临床医生掌握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为颅颈交界区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数据。

方法

应用冷冻铣切技术,采用1具成人尸头制作头颅超薄断面标本,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冠状薄层连续切片进行信号标定、提取以及三维重建,获得颅颈交界区内有关结构的三维图像。

结果

共获得750张0.1 mm厚的冠状位断面切片,处理后成功建立了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可形象地显示颅颈交界区的立体解剖关系。该模型形态逼真,可以任意旋转、缩放,并任意拆分。

结论

通过建立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能够加深临床医生对该区域解剖的理解。该模型亦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依据和模拟手术过程的工具。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多模式神经电生理(EEG、BAEP、SEP)的总评分与颈髓电刺激(cSCS)促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SCS促醒治疗的PVS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评分、治疗1年后的疗效,并与同期保守促醒治疗5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多模式神经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对穹窿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第三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肿瘤。分别于术前,术后1、2、3个月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穹窿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以及穹窿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除。术后1个月,3例患者穹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16年11月1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1 179例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荧光素钠染色技术在脑功能区高级别胶质瘤(HGG)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脑功能区HGG患者,其中49例(观察组)术前行增强MRI与DTI,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染色技术引导切除肿瘤;46例(对照组)术前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按传统方法切除肿瘤。术后72 h内复查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1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利用术中磁共振成像进行开颅手术的366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同时复查头颅MRI。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脑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一步采用Log-rank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价影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经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全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319例患者中,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91例(91.2%),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