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鹏科技成立以后,先后研制出8个系列50多个品种的温室,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京鹏温室。
十年崛起
京鹏科技是从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孵化出来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说到这段经历,田真觉得“夹缝中求生存”的比喻更恰当。
成立于1959年的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有过辉煌的过去。到上世纪80年代,研究所已形成水稻农机具、渔业用具、蔬菜机械等研究体系。进入90年代,开始涉足温室大棚生产。
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体制和机制的束缚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研究所举步维艰。2000年,作为北京60余家院所转制单位之一,北京市农机所确定了“转制——改制——上市”的改革路径。
3年后,京鹏科技成立,公司从全国范围内招聘和引进了一批技术人才,开始了市场化道路。包括现任北京农机所所长、京鹏科技董事长田真,也是那时外聘而来。这些人构成了京鹏科技的研发骨干团队,从温室大棚的产业化着手,开始了创业的旅程。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京鹏科技已拥有国家专利62项,相继开发了“植物工厂”“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系列温室及配套产品,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军企业。
随着企业的开疆扩土,田真的履历表也日渐丰富。曾任京鹏科技山东办事处主任、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副董事长,京鹏畜牧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他,如今,已身兼京鹏科技董事长和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的双重头衔。
记者看到公司对田真的书面评价如此写道: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集“执行者、经营者、组织者、管理者”于一身,具有驾驭全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机战线的将才和精英。
可以说,京鹏科技成就了田真,他喜欢将自己比喻成“企业的儿子”;同时,他又带领企业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2007年,京鹏科技搬到了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的新材料创业大厦办公。公司刚买下这栋办公楼的某一层,中关村管委会几十万元的补贴款就划到了他们的账上。
从那一年起,田真对中关村的印象从模糊变得日渐清晰。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企业与园区的接触越来越多。一方面,中关村给田真等公司管理层解决了户口难题,让公司享受了“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另一方面,京鹏科技的人才激励政策也为中关村股权激励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生动样本。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曾强调,产权或所有制,始终是中关村诸多企业难以摆脱的体制桎梏。诸多高校、科研院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不了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就难以激发创新力和创造力。
2005年,在完成农机所所有职工的身份转换后,京鹏科技率先实行了1:1的股权奖励计划,从全资国有到员工持股,京鹏科技开始迈出了重要一步。公司率先尝试了让骨干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权,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决策,这也开创了科研院所股权激励改革的先河。
2008年4月,京鹏科技在深圳交易所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依托资本的支持,田真将大量资金用于温室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带领公司成为该行业内的长跑冠军。
众多惊喜
“选大棚到京鹏”这句广告语,就在多年前,对于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人来说,只是坐在疾驶的火车上,对路两旁民房墙上的标语那么惊鸿一瞥。
但近几年,它已实实在在地走近了很多人的生活。
大棚是温室的别名。温室是设施农业装备的一种。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来装备农业,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约、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设施蔬菜为例,2010年,利用温室种植的设施蔬菜每亩年均产值1.02万元,每亩年净产值0.79万元,比露地生产效益高3~5倍;解决了2600多万人就业。
“中国的农业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虽然设施农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中国农业在区域和产业链的分散性,决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无穷。”田真对这一产业做了很高的预估。
在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启动,以及“十二五”末北京蔬菜市场计划达到的目标(总面积将达到7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2015年自给率提高到35%,自给量450万吨),都为设施农业装备企业带来了广阔的需求机遇。
为此,他给京鹏制定的业务方向是工厂化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的研发,如植物工厂关键技术的应用、新能源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以及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如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生态休闲会所、理疗温室等。
其中的重点是整合科技资源,专注延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并加大力度研发中高端温室产品。
在2012年北京科博会中关村展馆里,京鹏科技研发的智慧菜园引得众人驻足旁观。在这个1人高的柜子里,生菜、空心菜、芹菜长势喜人、鲜嫩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如果观察够仔细,可以看到每棵植物根部有一小块锁水棉,固定水分,确保菜苗时刻喝饱营养液;LED冷光源和荧光光源模拟了阳光中适于植物生长吸收的波段,可以保证菜苗接受充足的光照。“有了水、养分和光照,各类果蔬就能不受环境、季节影响,随时播种。”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定位为家居产品的智慧菜园今年就将在北京的家居卖场上市。
智慧菜园仅仅是植物工厂的家庭微缩版。而植物工厂是北京市科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示范项目,如今已投入运营,研发设计者正是京鹏科技。
植物工厂源于人们对安全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和现代农业体验的向往。2009年,京鹏在通州建立了植物工厂,占地1289平方米。在这个工厂里,工作人员只需事先设定好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信息,自动培养箱就可以给种子提供它最适宜的发芽条件。工厂内的植物不是种在泥土中,而是利用水耕法,靠营养液生长。由于是在干净无尘的环境中生长,加上没有使用杀虫剂,植物工厂种植出来的蔬菜营养健全、安全卫生,不需要清洗就能直接品尝。工厂里栽培的生菜从种植到采收仅需30天左右,比常规栽培周期缩短了30%以上。 似乎惊喜还不止一个。在不久前举办的北京花展上,京鹏科技以模型的形式展示了物联网温室,引起了种植者、温室建造商、材料设备供应商的关注。下半年,公司计划在通州基地建一座围绕物联网理念的集成温室,京鹏建造的立体化栽培设备和提倡的无土栽培一体化解决方案,也将在示范温室中体现。
技术的突破要求产业化的落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目前,京鹏一些新型高端温室产品和产品模式还处于设计调试阶段,何时将产业链打通,似乎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一体化突围
“在企业角色扮演上,京鹏科技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温室制造商,后来是系统集成商,如今正在向温室综合服务商转变。”田真更看重加进科技创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带来的效率和利润。
早在10多年以前,中国的智能连栋温室市场被荷兰、美国、以色列、法国等设施农业巨头所占据。到了2003年,他们陆续退出了中国市场。这给中国本土设施农业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2003年,京鹏科技成立。以田真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从做塑料薄膜、阳光大棚、种菜,到偏远山区去支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钻研升级温室类别,由最初的土大棚,到日光温室,再到智能连栋温室,如今,物联网智能温室成为京鹏科技的最新产品。
在细分市场里,京鹏科技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再加以本地化,将本土特色的东西揉进来,日光温室便是如此打造而成的。这种类型的温室只在中国存在。而京鹏科技的进出口的比例也由最初的进口大于出口到进出口持平,再到现在的出口大于进口。
截止2010年3月,京鹏科技在海外落户的高科技温室大棚已近百万平方米。京鹏科技的市场份额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逆势增长,其出口额已占公司营业收入的五分之一。
目前,京鹏温室已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伊朗、韩国、卡塔尔、埃及、哈萨克斯坦、菲律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扎根落户。在国内,公司产品在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已达数百万平方米,通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就开拓国际市场来说,未来,京鹏将“向重点核心国家市场进行全面覆盖,集成服务类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虽然形势看上去喜人,但“依照目前企业的规模,单枪匹马去国外开发市场,力量还是很薄弱,必须借助外力,我比较看好国际合作的形式。与当地企业资源共享,采取深层次的合作,引进他们的特色化产品,放到我们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再输入到目标市场里。”田真对目前京鹏的出口方式做了个总结,“或者我们以欧洲为跳板,让当地企业去销售也可以。”
田真所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就是让设施和园艺相结合,“你的园艺需要怎样的条件,我们设计温室时就提供相符合的条件,包括温室里面的生产系统的一体化设定。建设施是为园艺服务的,设定后的温室里,种植出来的作物产量要比普通温室里高出数倍。”
田真希望依此方法大大拉开与同行的距离,京鹏科技也会因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5月,京鹏科技与荷兰最大的种植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荷兰的西红柿和黄瓜栽培技术;在此之前,京鹏科技还与飞利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把对方的冷光源、植物专用LED灯的光源技术用到京鹏的无土栽培上。
类似的合作案例不胜枚举。如今,京鹏科技正加大马力,通过一些工业化、现代化的最新的方法应用到温室硬件产品中,以此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在田真的决策下,京鹏科技于2011年专门成立了园艺事业部,为公司做栽培队伍的人才建设,与荷兰对接。他们在通州基地做实验,每天把数据搜集起来,总结何种栽培方式让作物高产高质。
田真的眼光放得很长远。“此举符合未来战略规划的方向,栽培需要经验指数,公司把国外的经验技术嫁接过来,他们结合自己的技术,最后形成一定的栽培模式,提供给客户。这样,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不仅是硬件环境,还有栽培技术服务的内容。”
在中关村,京鹏也与一些信息技术、机械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做了接触,一些合作案正在陆续洽谈中。近水楼台,为的是让京鹏高端温室的产业化路径更顺畅。
田真憧憬着,要把京鹏做成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这也是他内心最期望的事。
十年崛起
京鹏科技是从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孵化出来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说到这段经历,田真觉得“夹缝中求生存”的比喻更恰当。
成立于1959年的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有过辉煌的过去。到上世纪80年代,研究所已形成水稻农机具、渔业用具、蔬菜机械等研究体系。进入90年代,开始涉足温室大棚生产。
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体制和机制的束缚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研究所举步维艰。2000年,作为北京60余家院所转制单位之一,北京市农机所确定了“转制——改制——上市”的改革路径。
3年后,京鹏科技成立,公司从全国范围内招聘和引进了一批技术人才,开始了市场化道路。包括现任北京农机所所长、京鹏科技董事长田真,也是那时外聘而来。这些人构成了京鹏科技的研发骨干团队,从温室大棚的产业化着手,开始了创业的旅程。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京鹏科技已拥有国家专利62项,相继开发了“植物工厂”“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系列温室及配套产品,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领域的领军企业。
随着企业的开疆扩土,田真的履历表也日渐丰富。曾任京鹏科技山东办事处主任、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副董事长,京鹏畜牧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他,如今,已身兼京鹏科技董事长和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的双重头衔。
记者看到公司对田真的书面评价如此写道:他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集“执行者、经营者、组织者、管理者”于一身,具有驾驭全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机战线的将才和精英。
可以说,京鹏科技成就了田真,他喜欢将自己比喻成“企业的儿子”;同时,他又带领企业走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2007年,京鹏科技搬到了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的新材料创业大厦办公。公司刚买下这栋办公楼的某一层,中关村管委会几十万元的补贴款就划到了他们的账上。
从那一年起,田真对中关村的印象从模糊变得日渐清晰。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企业与园区的接触越来越多。一方面,中关村给田真等公司管理层解决了户口难题,让公司享受了“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另一方面,京鹏科技的人才激励政策也为中关村股权激励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生动样本。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曾强调,产权或所有制,始终是中关村诸多企业难以摆脱的体制桎梏。诸多高校、科研院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不了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就难以激发创新力和创造力。
2005年,在完成农机所所有职工的身份转换后,京鹏科技率先实行了1:1的股权奖励计划,从全资国有到员工持股,京鹏科技开始迈出了重要一步。公司率先尝试了让骨干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权,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决策,这也开创了科研院所股权激励改革的先河。
2008年4月,京鹏科技在深圳交易所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依托资本的支持,田真将大量资金用于温室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带领公司成为该行业内的长跑冠军。
众多惊喜
“选大棚到京鹏”这句广告语,就在多年前,对于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人来说,只是坐在疾驶的火车上,对路两旁民房墙上的标语那么惊鸿一瞥。
但近几年,它已实实在在地走近了很多人的生活。
大棚是温室的别名。温室是设施农业装备的一种。设施农业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来装备农业,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约、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设施蔬菜为例,2010年,利用温室种植的设施蔬菜每亩年均产值1.02万元,每亩年净产值0.79万元,比露地生产效益高3~5倍;解决了2600多万人就业。
“中国的农业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虽然设施农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中国农业在区域和产业链的分散性,决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无穷。”田真对这一产业做了很高的预估。
在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启动,以及“十二五”末北京蔬菜市场计划达到的目标(总面积将达到7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2015年自给率提高到35%,自给量450万吨),都为设施农业装备企业带来了广阔的需求机遇。
为此,他给京鹏制定的业务方向是工厂化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的研发,如植物工厂关键技术的应用、新能源在现代农业的应用,以及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如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生态休闲会所、理疗温室等。
其中的重点是整合科技资源,专注延伸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并加大力度研发中高端温室产品。
在2012年北京科博会中关村展馆里,京鹏科技研发的智慧菜园引得众人驻足旁观。在这个1人高的柜子里,生菜、空心菜、芹菜长势喜人、鲜嫩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如果观察够仔细,可以看到每棵植物根部有一小块锁水棉,固定水分,确保菜苗时刻喝饱营养液;LED冷光源和荧光光源模拟了阳光中适于植物生长吸收的波段,可以保证菜苗接受充足的光照。“有了水、养分和光照,各类果蔬就能不受环境、季节影响,随时播种。”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个定位为家居产品的智慧菜园今年就将在北京的家居卖场上市。
智慧菜园仅仅是植物工厂的家庭微缩版。而植物工厂是北京市科委“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示范项目,如今已投入运营,研发设计者正是京鹏科技。
植物工厂源于人们对安全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和现代农业体验的向往。2009年,京鹏在通州建立了植物工厂,占地1289平方米。在这个工厂里,工作人员只需事先设定好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信息,自动培养箱就可以给种子提供它最适宜的发芽条件。工厂内的植物不是种在泥土中,而是利用水耕法,靠营养液生长。由于是在干净无尘的环境中生长,加上没有使用杀虫剂,植物工厂种植出来的蔬菜营养健全、安全卫生,不需要清洗就能直接品尝。工厂里栽培的生菜从种植到采收仅需30天左右,比常规栽培周期缩短了30%以上。 似乎惊喜还不止一个。在不久前举办的北京花展上,京鹏科技以模型的形式展示了物联网温室,引起了种植者、温室建造商、材料设备供应商的关注。下半年,公司计划在通州基地建一座围绕物联网理念的集成温室,京鹏建造的立体化栽培设备和提倡的无土栽培一体化解决方案,也将在示范温室中体现。
技术的突破要求产业化的落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目前,京鹏一些新型高端温室产品和产品模式还处于设计调试阶段,何时将产业链打通,似乎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一体化突围
“在企业角色扮演上,京鹏科技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温室制造商,后来是系统集成商,如今正在向温室综合服务商转变。”田真更看重加进科技创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带来的效率和利润。
早在10多年以前,中国的智能连栋温室市场被荷兰、美国、以色列、法国等设施农业巨头所占据。到了2003年,他们陆续退出了中国市场。这给中国本土设施农业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2003年,京鹏科技成立。以田真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从做塑料薄膜、阳光大棚、种菜,到偏远山区去支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钻研升级温室类别,由最初的土大棚,到日光温室,再到智能连栋温室,如今,物联网智能温室成为京鹏科技的最新产品。
在细分市场里,京鹏科技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再加以本地化,将本土特色的东西揉进来,日光温室便是如此打造而成的。这种类型的温室只在中国存在。而京鹏科技的进出口的比例也由最初的进口大于出口到进出口持平,再到现在的出口大于进口。
截止2010年3月,京鹏科技在海外落户的高科技温室大棚已近百万平方米。京鹏科技的市场份额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逆势增长,其出口额已占公司营业收入的五分之一。
目前,京鹏温室已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伊朗、韩国、卡塔尔、埃及、哈萨克斯坦、菲律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扎根落户。在国内,公司产品在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已达数百万平方米,通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就开拓国际市场来说,未来,京鹏将“向重点核心国家市场进行全面覆盖,集成服务类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虽然形势看上去喜人,但“依照目前企业的规模,单枪匹马去国外开发市场,力量还是很薄弱,必须借助外力,我比较看好国际合作的形式。与当地企业资源共享,采取深层次的合作,引进他们的特色化产品,放到我们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再输入到目标市场里。”田真对目前京鹏的出口方式做了个总结,“或者我们以欧洲为跳板,让当地企业去销售也可以。”
田真所说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就是让设施和园艺相结合,“你的园艺需要怎样的条件,我们设计温室时就提供相符合的条件,包括温室里面的生产系统的一体化设定。建设施是为园艺服务的,设定后的温室里,种植出来的作物产量要比普通温室里高出数倍。”
田真希望依此方法大大拉开与同行的距离,京鹏科技也会因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5月,京鹏科技与荷兰最大的种植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荷兰的西红柿和黄瓜栽培技术;在此之前,京鹏科技还与飞利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把对方的冷光源、植物专用LED灯的光源技术用到京鹏的无土栽培上。
类似的合作案例不胜枚举。如今,京鹏科技正加大马力,通过一些工业化、现代化的最新的方法应用到温室硬件产品中,以此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在田真的决策下,京鹏科技于2011年专门成立了园艺事业部,为公司做栽培队伍的人才建设,与荷兰对接。他们在通州基地做实验,每天把数据搜集起来,总结何种栽培方式让作物高产高质。
田真的眼光放得很长远。“此举符合未来战略规划的方向,栽培需要经验指数,公司把国外的经验技术嫁接过来,他们结合自己的技术,最后形成一定的栽培模式,提供给客户。这样,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不仅是硬件环境,还有栽培技术服务的内容。”
在中关村,京鹏也与一些信息技术、机械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做了接触,一些合作案正在陆续洽谈中。近水楼台,为的是让京鹏高端温室的产业化路径更顺畅。
田真憧憬着,要把京鹏做成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这也是他内心最期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