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94岁的人生中,一共给中国媒体贡献了两个新闻:2007年爆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2013年11月17日的讣闻。
作为一个其实很有故事的人,她却成了历任文学奖得主中最让出版商头疼的:为人太低调,讨厌被曝光;作品晦涩,一般读者看不懂——当年获奖消息一出,国内出版商兴冲冲赶印了几万册,结果亏死了。后来一调查才知道,其新作《TheCleft》在英国只有1500本的惨淡销量。
不过古怪异类到极致也能被人记住。比如她对诺贝尔文学奖前所未有的嫌弃以及她因获奖而断送了创作灵感的遗憾,就一直是粉丝的谈资。
颁给将死之人的奖
2007年10月11日,全世界的焦点瞩目于诺贝尔奖的宣布,热门人选莱辛眼里却只有儿子彼得。她陪患病的彼得在医院里度过了难得的母子时光后,继续做普通主妇该做的事:去市场买点食材,完成晚餐任务。
拎着购物袋慢悠悠地踱回家,离家门还有几十米远时,莱辛意外发现自己所住的西汉普斯特德家外堵满了一帮记者。纳闷间,最外围的一位美国记者在余光中发现了她,冲着同伴尖叫:“她回来了!”便举着话筒冲她奔来,高声喊道:“夫人,你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是什么感受?”
莱辛叹口气,这口气沉重极了,一半是因为难以置信,一半是因为她绝望地意识到自己这一天算是毁了。
她放下购物袋,叉开双腿顺势坐在门廊的台阶上,理一理灰白的长发,开始了一场简陋的记者招待会。“天哪,我是不是应该更兴奋一点?”她一边抚顺宝蓝色的粗布长裙,把松垮垮的格子上衣拢紧一些,一边对着面前的镜头、话筒发挥英国人的冷幽默,布满皱纹的脸上并不见喜悦,以手扶额的姿态透露出老太太对这个奖项的头疼。
“我想他们之所以要把这个奖颁给我,是因为我已经88岁了。他们不可能把诺贝尔奖给一个死去的人,所以他们就想,最好现在就把奖颁给我,以免某天我就突然死去。”
我不稀罕你
88岁,怎么都得看透人生了。有些东西你憧憬,人家不甩你;你不要了,上赶着要送你。这和谈恋爱是一个道理。
莱辛也幻想过自己万一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盛景。某次参加某个圈内的大型晚宴,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位评委恰好坐在她旁边,她瞬间激动,琢磨着怎么和对方攀谈,如果相谈甚欢是不是能增加点印象分。但交谈了两句就被对方泼了一盆冷水,“你永远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不喜欢你。”
其实,在英国文学界莱辛很有资历。她得过各国文学奖,如英国布克奖、奥德利国家文学奖等。但诺贝尔文学奖有政治偏好,偏爱史诗般的作品,莱辛被贴上的各种标签都不是他们的菜:反殖民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神秘主义者。
知道自己没戏,反而可以专心创作。结果自己不渴望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主动送上门。莱辛自认心胸狭窄,对那次晚宴上的冷遇耿耿于怀多年,声称年寿已高、疾病缠身,拒绝出席了当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就是一个大麻烦
和证书一起颁发的150万美元奖金,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莱辛的境遇:她一生穷困潦倒,著作总是叫好不叫座。突然天降横财,和常人一样激动一番后,她又开始嫌弃财富带来的麻烦,“我讨厌和税务官打交道。”
不研究怎么避税就要上交重税,她果断将烫手山芋扔了出去,将钱全部分给后辈以弥补多年来对孩子们的亏欠。
但麻烦并没结束。可以安静写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出版商试图趁诺贝尔奖正热时,挽救莱辛惨不忍睹的销售量,给她安排了一连串活动通告。无休止地上节目、采访、拍照,88岁的莱辛即便身体还能承受,情绪却几度险些崩溃。
可惜世上有种东西叫合约。当初因为讨厌麻烦,与出版商签的合同几乎没怎么讨价还价,现在对方拿着白纸黑字让她履行义务,她没钱违约。
她只能诉苦。在节目中,莱辛祖母孩子似地撅嘴抱怨,诉说自己获奖后的不幸,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场灾难。“我的泉思已经在不停被打扰中枯竭了。”她刚刚开始创作回忆录《阿尔弗雷德与艾米丽》,这是一部以父母的经历为原型的小说,但现在她开始担心自己再写不出来。
莱辛的担忧一语成谶,《阿尔弗雷德与艾米丽》成为了她的封笔之作。
这一生,我来过,享受过
莱辛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纠葛却远不如她的情史丰富。虽然25岁后就再未踏入婚姻,但她照样能享受性和爱情。
在自传《影中漫步》中,她坦白自己有一段时间乐于和不同的男人调情,演员肯尼思·泰南是其中之一。某个夜晚,当她走出浴室,发现卧室里的墙壁打开,上面挂满了鞭子,肯尼思靠在墙上,向她投来挑逗的眼神。随后发生的一切,刺激程度可想而知。
追求刺激另类的生活,注定了她的感情永远不走平凡路。她还曾有过一个化名为杰克的亲密爱人,对方有家庭和子女,她仍把这段婚外情视为跟婚姻一样严肃的关系,公然与之谈恋爱,坦然享受性带给她的欢愉,对方能不能离婚娶她,从来都不重要。
两人分手的理由也与众不同,四年后当莱辛的事业渐入佳境,杰克提出分手了:“你不爱我,你只关心你的写作。”
这多委屈啊,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整夜整夜地写作,对爱人置之不理过,至少她比乔治·桑(法国女性小说家)好多了,“为了他,我可以放弃任何写作计划的。”
爱得热烈,分手也坚决。对方事后后悔过,曾三次回头找她,但莱辛坚决不吃回头草,她开始写作自己真正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从此一步步走向异类文学祖母之路。
如何成为多丽丝·莱辛
在殖民地长大:1919年出生于英殖民地伊朗,在英国和伊朗两种社会文化中长大。
有一个古板的母亲:13岁时因眼疾辍学,但母亲执着于将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淑女,从英国订购大量文学名著,培养下深厚的文学素养。
有离家出走闯荡江湖的勇气:15岁离家出走,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经历过两段糟糕的婚姻:19岁与弗兰克·韦兹登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嗜酒如命。23岁抛夫弃子。1年后再婚,很快又闪离。
作为一个其实很有故事的人,她却成了历任文学奖得主中最让出版商头疼的:为人太低调,讨厌被曝光;作品晦涩,一般读者看不懂——当年获奖消息一出,国内出版商兴冲冲赶印了几万册,结果亏死了。后来一调查才知道,其新作《TheCleft》在英国只有1500本的惨淡销量。
不过古怪异类到极致也能被人记住。比如她对诺贝尔文学奖前所未有的嫌弃以及她因获奖而断送了创作灵感的遗憾,就一直是粉丝的谈资。
颁给将死之人的奖
2007年10月11日,全世界的焦点瞩目于诺贝尔奖的宣布,热门人选莱辛眼里却只有儿子彼得。她陪患病的彼得在医院里度过了难得的母子时光后,继续做普通主妇该做的事:去市场买点食材,完成晚餐任务。
拎着购物袋慢悠悠地踱回家,离家门还有几十米远时,莱辛意外发现自己所住的西汉普斯特德家外堵满了一帮记者。纳闷间,最外围的一位美国记者在余光中发现了她,冲着同伴尖叫:“她回来了!”便举着话筒冲她奔来,高声喊道:“夫人,你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在是什么感受?”
莱辛叹口气,这口气沉重极了,一半是因为难以置信,一半是因为她绝望地意识到自己这一天算是毁了。
她放下购物袋,叉开双腿顺势坐在门廊的台阶上,理一理灰白的长发,开始了一场简陋的记者招待会。“天哪,我是不是应该更兴奋一点?”她一边抚顺宝蓝色的粗布长裙,把松垮垮的格子上衣拢紧一些,一边对着面前的镜头、话筒发挥英国人的冷幽默,布满皱纹的脸上并不见喜悦,以手扶额的姿态透露出老太太对这个奖项的头疼。
“我想他们之所以要把这个奖颁给我,是因为我已经88岁了。他们不可能把诺贝尔奖给一个死去的人,所以他们就想,最好现在就把奖颁给我,以免某天我就突然死去。”
我不稀罕你
88岁,怎么都得看透人生了。有些东西你憧憬,人家不甩你;你不要了,上赶着要送你。这和谈恋爱是一个道理。
莱辛也幻想过自己万一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盛景。某次参加某个圈内的大型晚宴,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位评委恰好坐在她旁边,她瞬间激动,琢磨着怎么和对方攀谈,如果相谈甚欢是不是能增加点印象分。但交谈了两句就被对方泼了一盆冷水,“你永远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不喜欢你。”
其实,在英国文学界莱辛很有资历。她得过各国文学奖,如英国布克奖、奥德利国家文学奖等。但诺贝尔文学奖有政治偏好,偏爱史诗般的作品,莱辛被贴上的各种标签都不是他们的菜:反殖民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神秘主义者。
知道自己没戏,反而可以专心创作。结果自己不渴望了,诺贝尔文学奖却主动送上门。莱辛自认心胸狭窄,对那次晚宴上的冷遇耿耿于怀多年,声称年寿已高、疾病缠身,拒绝出席了当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就是一个大麻烦
和证书一起颁发的150万美元奖金,虽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莱辛的境遇:她一生穷困潦倒,著作总是叫好不叫座。突然天降横财,和常人一样激动一番后,她又开始嫌弃财富带来的麻烦,“我讨厌和税务官打交道。”
不研究怎么避税就要上交重税,她果断将烫手山芋扔了出去,将钱全部分给后辈以弥补多年来对孩子们的亏欠。
但麻烦并没结束。可以安静写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出版商试图趁诺贝尔奖正热时,挽救莱辛惨不忍睹的销售量,给她安排了一连串活动通告。无休止地上节目、采访、拍照,88岁的莱辛即便身体还能承受,情绪却几度险些崩溃。
可惜世上有种东西叫合约。当初因为讨厌麻烦,与出版商签的合同几乎没怎么讨价还价,现在对方拿着白纸黑字让她履行义务,她没钱违约。
她只能诉苦。在节目中,莱辛祖母孩子似地撅嘴抱怨,诉说自己获奖后的不幸,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场灾难。“我的泉思已经在不停被打扰中枯竭了。”她刚刚开始创作回忆录《阿尔弗雷德与艾米丽》,这是一部以父母的经历为原型的小说,但现在她开始担心自己再写不出来。
莱辛的担忧一语成谶,《阿尔弗雷德与艾米丽》成为了她的封笔之作。
这一生,我来过,享受过
莱辛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纠葛却远不如她的情史丰富。虽然25岁后就再未踏入婚姻,但她照样能享受性和爱情。
在自传《影中漫步》中,她坦白自己有一段时间乐于和不同的男人调情,演员肯尼思·泰南是其中之一。某个夜晚,当她走出浴室,发现卧室里的墙壁打开,上面挂满了鞭子,肯尼思靠在墙上,向她投来挑逗的眼神。随后发生的一切,刺激程度可想而知。
追求刺激另类的生活,注定了她的感情永远不走平凡路。她还曾有过一个化名为杰克的亲密爱人,对方有家庭和子女,她仍把这段婚外情视为跟婚姻一样严肃的关系,公然与之谈恋爱,坦然享受性带给她的欢愉,对方能不能离婚娶她,从来都不重要。
两人分手的理由也与众不同,四年后当莱辛的事业渐入佳境,杰克提出分手了:“你不爱我,你只关心你的写作。”
这多委屈啊,她觉得自己从来没整夜整夜地写作,对爱人置之不理过,至少她比乔治·桑(法国女性小说家)好多了,“为了他,我可以放弃任何写作计划的。”
爱得热烈,分手也坚决。对方事后后悔过,曾三次回头找她,但莱辛坚决不吃回头草,她开始写作自己真正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从此一步步走向异类文学祖母之路。
如何成为多丽丝·莱辛
在殖民地长大:1919年出生于英殖民地伊朗,在英国和伊朗两种社会文化中长大。
有一个古板的母亲:13岁时因眼疾辍学,但母亲执着于将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淑女,从英国订购大量文学名著,培养下深厚的文学素养。
有离家出走闯荡江湖的勇气:15岁离家出走,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经历过两段糟糕的婚姻:19岁与弗兰克·韦兹登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嗜酒如命。23岁抛夫弃子。1年后再婚,很快又闪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