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办人最后的退路是当企业的监护人。这是一个不靠权力,仅靠威望影响企业的角色。
一个企业做大的过程,也是创始人的权力越来越小的过程。
做个体户时,自己既是股东、董事长、总经理,又是业务员、采购员、出纳、会计,还是搬运工、保洁员。总之,所有的职务、所有的工作全部由自己一个人承担。
这时,做的事虽然不大,权力却最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商量、不用讨论、没有制度,一切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随着业务扩大,搬运、保洁工作首先分出去了;后来,出纳、销售工作分出去了;最后,采购、会议工作也分出去了。
把职能和责任交出去,权力也得相应交出去,这样才能体现责权利对待原则。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可能出现“创办人陷阱”,创办人以前是企业的推动力量,现在有可能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因此,有时要主动引进“职业经理人”,把日常经营权交出去。现在只剩下董事长的职务了。
董事长还有没有退路?董事长虽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但毕竟还要参与决策。有人说可以退回当股东,但股东不是一项职务。
笔者的观点是:创办人最后的退路是当企业的监护人。这是一个不靠权力,仅靠威望影响企业的角色。
中国有些皇帝在世时就退位,新皇帝封他个“太上皇”,监护人就是“太上皇”一样的角色。
松下幸之助在晚年什么职务都没当,办了个PHP研究所,研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虽然没有职务,但他出了一套一套的书,这些书影响着松下公司。
尽管已经退位,松下幸之助对松下公司还是有影响力的,他实际上扮演着监护人的角色。只不过在松下幸之助在世期间,松下公司一直运作得挺好,他没有出面干预罢了。
邓小平退休时说,要在他脑子还清醒的时候退下来。虽然什么职务都没有了,但“邓小平理论”还在指引着中国的改革,新一代领导人在重大问题上还尊重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92南巡讲话,对处于徘徊期的中国改革有很大的推动。
邓小平晚年实际上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监护人的角色。
企业家做到一定时候,要会为自己找退路,一定要在自己清醒的时候把权力棒交出去。
一个企业做大的过程,也是创始人的权力越来越小的过程。
做个体户时,自己既是股东、董事长、总经理,又是业务员、采购员、出纳、会计,还是搬运工、保洁员。总之,所有的职务、所有的工作全部由自己一个人承担。
这时,做的事虽然不大,权力却最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商量、不用讨论、没有制度,一切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随着业务扩大,搬运、保洁工作首先分出去了;后来,出纳、销售工作分出去了;最后,采购、会议工作也分出去了。
把职能和责任交出去,权力也得相应交出去,这样才能体现责权利对待原则。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可能出现“创办人陷阱”,创办人以前是企业的推动力量,现在有可能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因此,有时要主动引进“职业经理人”,把日常经营权交出去。现在只剩下董事长的职务了。
董事长还有没有退路?董事长虽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但毕竟还要参与决策。有人说可以退回当股东,但股东不是一项职务。
笔者的观点是:创办人最后的退路是当企业的监护人。这是一个不靠权力,仅靠威望影响企业的角色。
中国有些皇帝在世时就退位,新皇帝封他个“太上皇”,监护人就是“太上皇”一样的角色。
松下幸之助在晚年什么职务都没当,办了个PHP研究所,研究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虽然没有职务,但他出了一套一套的书,这些书影响着松下公司。
尽管已经退位,松下幸之助对松下公司还是有影响力的,他实际上扮演着监护人的角色。只不过在松下幸之助在世期间,松下公司一直运作得挺好,他没有出面干预罢了。
邓小平退休时说,要在他脑子还清醒的时候退下来。虽然什么职务都没有了,但“邓小平理论”还在指引着中国的改革,新一代领导人在重大问题上还尊重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92南巡讲话,对处于徘徊期的中国改革有很大的推动。
邓小平晚年实际上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监护人的角色。
企业家做到一定时候,要会为自己找退路,一定要在自己清醒的时候把权力棒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