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的时间,广州东山区的逵园,这座广州民国时期的文物建筑,孤独得几乎被世人遗忘,仅有一个看门老人与之相伴,常年大门紧闭,庭院萋芜,三楼刻着的“1922”,曾作为辨认出其对面中共三大会址的重要标志。
直到它遇到了四个年轻人。年轻人请来了文物专家,尽量按原样修缮它,把它布置成当代艺术馆,在二楼设置了咖啡厅,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这座静寂了二十年的东山文物老洋房,重新聚拢了人气。
年轻人改造老房子的故事也渐渐传开了,一年来,他们接待了一批批为保护修缮手法来参观学习的人。
逵园的故事,在广州东山几乎是街知巷闻,这幢由旅美华侨马灼文所建的三层小楼,位于老广州东山区新河浦恤孤路,坐北朝南,外面由一个小花园包裹。建筑材料采用当时十分流行的清水红砖,加以绿色琉璃瓦点缀,正面山花上有苍劲醒目的“1922”建造年份字样。据说以前花园里面种满了蒲葵树,所以也被叫做“葵园”。
逵园的对面是中共三大会址,一片被日军炮火炸平的空地。幸好当年中共三大与会代表徐梅坤对“1922”标志的过目不忘,人们找到了逵园,推断出中共三大会议召开的地址。现在逵园对街建了三大纪念馆,和逵园一起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开启逵园新故事是四个广州80后,黄轶群、云子威、方昕、刘嘉岱,四个人一起读高中,高一那年,畅想大家的未来,想到将来大家要一起开一个艺术空间。高中毕业后,大家就各自出境学习,分散在美国、英国、澳洲和中国澳门,学传播、学金融学,虽然没有系统学艺术,但他们还记得那个愿望。2011年的一天,云子威、方昕和刘嘉岱接到黄轶群的电话:“还记得我们的梦想吗?”
时候到了。四个人行动起来。
在外学习期间,他们发现西方的老房子很少被拆掉,它们被改造为书店、画廊、博物馆、咖啡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家庭聚会或周末约会也会去看展览,他们也想在居民生活区里找一座老洋房,“老房子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黄轶群说。
在东山,他们遇到了逵园,经过很多次,一直不见其开放。打听之下得知,这座百年大屋现在的业主远在英国,没有打算出租。“最终得到这个房子真是机缘巧合”,黄轶群说,“有一天在看其它房子时,刚好看到逵园打开了门,我们连忙跑去和看门人搭讪,终于辗转和业主取得联系。”
原貌修复和改造
“在逵园建成九十周年的2012年,几个热爱艺术、满怀理想的年轻人,用心血和智慧修复逵园,为她注入艺术的力量,赋予她新的生机和魅力。”在逵园艺术馆书签上黄轶群他们写下了这句话。一年来,为了让一个空置多年的破旧老洋房,在不损原貌基础上适度“活化”,他们费尽心血,光是向文物部门报备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他们邀请了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对逵园的整个修复工程进行建议和随时“监工”。根据汤教授的指引,重拉了逵园的电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钻孔破坏,所有电线都没有埋入墙,明线错综地游走在房屋的各个角落。老房子红砖维护也是一个大难题,面积大,范围广,需要刷上透气性好的专门涂料,并且每十个月要翻刷一次。坏掉无法修复的地砖,他们找到佛山的陶瓷厂按原样烧制,翘起的木地板也全按原样复原或重购。其它细节的修复,如门窗、扶梯、房间的木地板油漆的复刷等,都尽量采用和原来材质相仿的材料。
他们甚至还愿意为逵园的原貌的维持承受一些“小烦恼”,如放弃在房子楼层里设置洗手间,空调不能多装并且要“藏起来”,避免在外面看到影响美观。一番折腾下来,许多钱投了进去,外行人可能还看不出来门道。更难的是维护,黄轶群告诉记者,“除了外墙的涂料要定期翻修,内部的墙面和门窗我们几乎每个月都需要修葺,老房子毕竟久了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维护,工程队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修修补补。”
老房子也带来了惊喜。每年春季,广州都会有恼人的潮湿,但逵园这样的老房子,在春季屋内竟然一点滴水都没有,地板都是干的。原来,民国时期的房屋建造设计已经考虑到气候的因素,房屋格局和选用的建筑材料都利于通风吸水。“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祖先的智慧。”黄轶群感叹道,进驻逵园一年后,对这栋老房子,感到越来越“敬畏”。
社区里的艺术馆
2012年1月19日,逵园正式开放,几个年轻人在院子里撒下了一些葵籽,带出了老逵园的新希望。
新的逵园焕发出这个时代的雅致与温情。暗红色的门和窗户,刷回初建时的奶白色。纤维艺术家丁敏,为三层老式扶梯的空间“量身定做”了三件材质各异的壁画,一楼墙体中游弋的木雕鱼儿,二楼的纸雕天使之翼,三楼生机盎然的绿布葵。
空间规划保持逵园原有的构造,一楼空间开阔,墙面简洁,地砖保持较完整,是一个艺术展厅。二楼房间较多,形成一个自然的咖啡馆,客人们可以在二楼休憩。三楼借助宽阔的天台优势,被用做举办小展览,文化沙龙、艺术讲座或主题酒会等活动的场所。
伴着流淌的悠悠乐声,人们可以在阳台藤椅上享受阳光与墙上绿藤条的嬉戏,也可以在角落里,逵园的黑白照下,和朋友轻声细语。2012年,导演赖声川在这里举办了《宝岛一村》广州巡演发布会。
过去一年逵园共举办了十二个当代艺术展,几乎一月一展。展览的形式多样,有绘画、摄影、雕塑、装饰、油漆……主题内容也丰富多彩,有现实感十足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历史人物主题,也有趣味十足的“鱼与荷”、“中国教堂”等生活味展示……其中的艺术家既有名望皆备的圈内大腕,也有对本土学院的毕业生的支持。
最欣慰的是,当地社区的中小学生和老人家都愿意来看展览,过去曾在逵园住过的老街坊,在美国听到逵园被改造成艺术馆的消息,回家后特意来看。“当他们无比怀念地告诉我,他们的床曾经摆放在逵园的哪个位置,我的艺术馆和社区之间的联系被激活了。”黄轶群和这些街坊们交谈时,感到他们做了正确的事、
2013年1月,逵园迎来了它作为艺术馆的一周年生日,定下了广美著名教授齐喆的“烟火”木版画展作为周年庆的活动,“烟火绚烂”是对未来的期许,他们也希望逵园像齐喆的木版画的精雕细琢一样,实现他们的理想。黄轶群说,未来会开展更多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将艺术带入生活中。
直到它遇到了四个年轻人。年轻人请来了文物专家,尽量按原样修缮它,把它布置成当代艺术馆,在二楼设置了咖啡厅,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这座静寂了二十年的东山文物老洋房,重新聚拢了人气。
年轻人改造老房子的故事也渐渐传开了,一年来,他们接待了一批批为保护修缮手法来参观学习的人。
逵园的故事,在广州东山几乎是街知巷闻,这幢由旅美华侨马灼文所建的三层小楼,位于老广州东山区新河浦恤孤路,坐北朝南,外面由一个小花园包裹。建筑材料采用当时十分流行的清水红砖,加以绿色琉璃瓦点缀,正面山花上有苍劲醒目的“1922”建造年份字样。据说以前花园里面种满了蒲葵树,所以也被叫做“葵园”。
逵园的对面是中共三大会址,一片被日军炮火炸平的空地。幸好当年中共三大与会代表徐梅坤对“1922”标志的过目不忘,人们找到了逵园,推断出中共三大会议召开的地址。现在逵园对街建了三大纪念馆,和逵园一起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开启逵园新故事是四个广州80后,黄轶群、云子威、方昕、刘嘉岱,四个人一起读高中,高一那年,畅想大家的未来,想到将来大家要一起开一个艺术空间。高中毕业后,大家就各自出境学习,分散在美国、英国、澳洲和中国澳门,学传播、学金融学,虽然没有系统学艺术,但他们还记得那个愿望。2011年的一天,云子威、方昕和刘嘉岱接到黄轶群的电话:“还记得我们的梦想吗?”
时候到了。四个人行动起来。
在外学习期间,他们发现西方的老房子很少被拆掉,它们被改造为书店、画廊、博物馆、咖啡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家庭聚会或周末约会也会去看展览,他们也想在居民生活区里找一座老洋房,“老房子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黄轶群说。
在东山,他们遇到了逵园,经过很多次,一直不见其开放。打听之下得知,这座百年大屋现在的业主远在英国,没有打算出租。“最终得到这个房子真是机缘巧合”,黄轶群说,“有一天在看其它房子时,刚好看到逵园打开了门,我们连忙跑去和看门人搭讪,终于辗转和业主取得联系。”
原貌修复和改造
“在逵园建成九十周年的2012年,几个热爱艺术、满怀理想的年轻人,用心血和智慧修复逵园,为她注入艺术的力量,赋予她新的生机和魅力。”在逵园艺术馆书签上黄轶群他们写下了这句话。一年来,为了让一个空置多年的破旧老洋房,在不损原貌基础上适度“活化”,他们费尽心血,光是向文物部门报备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他们邀请了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对逵园的整个修复工程进行建议和随时“监工”。根据汤教授的指引,重拉了逵园的电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钻孔破坏,所有电线都没有埋入墙,明线错综地游走在房屋的各个角落。老房子红砖维护也是一个大难题,面积大,范围广,需要刷上透气性好的专门涂料,并且每十个月要翻刷一次。坏掉无法修复的地砖,他们找到佛山的陶瓷厂按原样烧制,翘起的木地板也全按原样复原或重购。其它细节的修复,如门窗、扶梯、房间的木地板油漆的复刷等,都尽量采用和原来材质相仿的材料。
他们甚至还愿意为逵园的原貌的维持承受一些“小烦恼”,如放弃在房子楼层里设置洗手间,空调不能多装并且要“藏起来”,避免在外面看到影响美观。一番折腾下来,许多钱投了进去,外行人可能还看不出来门道。更难的是维护,黄轶群告诉记者,“除了外墙的涂料要定期翻修,内部的墙面和门窗我们几乎每个月都需要修葺,老房子毕竟久了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维护,工程队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修修补补。”
老房子也带来了惊喜。每年春季,广州都会有恼人的潮湿,但逵园这样的老房子,在春季屋内竟然一点滴水都没有,地板都是干的。原来,民国时期的房屋建造设计已经考虑到气候的因素,房屋格局和选用的建筑材料都利于通风吸水。“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祖先的智慧。”黄轶群感叹道,进驻逵园一年后,对这栋老房子,感到越来越“敬畏”。
社区里的艺术馆
2012年1月19日,逵园正式开放,几个年轻人在院子里撒下了一些葵籽,带出了老逵园的新希望。
新的逵园焕发出这个时代的雅致与温情。暗红色的门和窗户,刷回初建时的奶白色。纤维艺术家丁敏,为三层老式扶梯的空间“量身定做”了三件材质各异的壁画,一楼墙体中游弋的木雕鱼儿,二楼的纸雕天使之翼,三楼生机盎然的绿布葵。
空间规划保持逵园原有的构造,一楼空间开阔,墙面简洁,地砖保持较完整,是一个艺术展厅。二楼房间较多,形成一个自然的咖啡馆,客人们可以在二楼休憩。三楼借助宽阔的天台优势,被用做举办小展览,文化沙龙、艺术讲座或主题酒会等活动的场所。
伴着流淌的悠悠乐声,人们可以在阳台藤椅上享受阳光与墙上绿藤条的嬉戏,也可以在角落里,逵园的黑白照下,和朋友轻声细语。2012年,导演赖声川在这里举办了《宝岛一村》广州巡演发布会。
过去一年逵园共举办了十二个当代艺术展,几乎一月一展。展览的形式多样,有绘画、摄影、雕塑、装饰、油漆……主题内容也丰富多彩,有现实感十足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历史人物主题,也有趣味十足的“鱼与荷”、“中国教堂”等生活味展示……其中的艺术家既有名望皆备的圈内大腕,也有对本土学院的毕业生的支持。
最欣慰的是,当地社区的中小学生和老人家都愿意来看展览,过去曾在逵园住过的老街坊,在美国听到逵园被改造成艺术馆的消息,回家后特意来看。“当他们无比怀念地告诉我,他们的床曾经摆放在逵园的哪个位置,我的艺术馆和社区之间的联系被激活了。”黄轶群和这些街坊们交谈时,感到他们做了正确的事、
2013年1月,逵园迎来了它作为艺术馆的一周年生日,定下了广美著名教授齐喆的“烟火”木版画展作为周年庆的活动,“烟火绚烂”是对未来的期许,他们也希望逵园像齐喆的木版画的精雕细琢一样,实现他们的理想。黄轶群说,未来会开展更多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将艺术带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