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根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和苏州市委的决策部署,我们向全市人民发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员令,号召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突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城乡一体化三大重点,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保障民生、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六大工程”,努力把常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绿色、人民幸福的基本现代化城市,确保今年在全省首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全面提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精气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是常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历史上,常熟一直以风调雨顺、物产丰饶、文化丰厚而闻名于世,薪火相传的文化沉积使常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常熟人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改革开放以来,每当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常熟人总能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先后闯出了“碧溪之路”、“富民之路”、“腾飞之路”,在“第一个率先”征程中,我市又在全省首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使常熟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的领先地位,综合实力一直并列全国第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苏州市要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常熟作为苏州的重要板块,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为全省基本现代化大局做出率先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陶醉,绝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麻痹,坚持为荣誉而战、为地位而战,大力弘扬“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常熟城市精神,进一步提振“敢于争先、永争一流、勇于担当、刚毅坚韧”的精气神,为“第二个率先”提供不竭动力,再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常熟之路”。
二、加快突破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薄弱点。对照省定基本现代化四大类30项44个指标,到去年底,我市还有部分指标实现程度低于80%。这些指标差距集中反映出在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我们将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找差距、找不足、找原因,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集中精力补缺补短补软,努力把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全面降到最低限度,使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成为高标准落实基本现代化指标任务的过程。
1、善创新,把产业结构做得更优。坚持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手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占比提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加大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敢突破,把生态环境做得更美,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纺织染整六大行业的提标改造,继续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形成相应倒逼机制促进目标完成。把削减排污总量、降低单位GDP能耗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对重点耗能企业采取限期治理、排污收费、限制用电等措施,加强节能管理和监测预警,确保全面实现节能减排任务。加快推进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工程,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城镇绿化建设,使常熟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3、重统筹,把城乡一体优势做得更大。坚持城乡布局统筹规划、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统筹推进,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小城市”建设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建设差距,为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构筑更高平台。统筹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提高人口素质,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大环境整治水平,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村组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型。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注重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双提升”,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注重挖掘文化资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建设,积极开发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努力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不断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美誉度。
三、切实提升群众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满意度。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是否基本实现现代化,群众感受最直接,体会最真切,最具有发言权。我们将坚持“现代化的蓝图请群众一起描绘,现代化的过程请群众一起参与,现代化的进展请群众一起监督,现代化的成效请群众一起评判”,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快地惠及全体市民,不断提高群众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满意率。
1、富民惠民是基本导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公共服务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安民,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让百姓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持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积极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政府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下大力气办妥一批群眾反映强烈的难事,解决好收入、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环境保护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加快构建帮扶弱势群体长效机制,努力让群众的生活更好一些、满意度更高一些。
2、百姓认可是根本标准。现代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幸福指数更是一个内外兼备的综合考量,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现代化,经济指标同样不能涵盖幸福指数。建设现代化,不能只专注于经济增长,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是不是现代化,最终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要坚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方向,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定期公布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随时掌握实际工作与群众要求之间的差距,使我市的现代化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四、进一步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保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攻坚战”,靠的是责任、能力、干劲和作风。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锁定目标、锁定时限,在雷厉风行、攻坚克难中提升执行力,做到责任有分工、推进有抓手、年度有考核,奋力夺取现代化的全面胜利。进一步强化监测考核,用督查倒逼机制保障重点工作有效推进,已落实的查效果,正落实的查进度,没落实的查原因,真正做到“督”有权威、“查”有手段、“考”有依据。加强对现代化指标体系完成情况的动态监测,重点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同时把评价指标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考评,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力求考出导向、评出压力、奖出动力。突出鼓劲造势,宣传发动,选树推广一批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竞相出力、大家争作贡献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戈尚达
一、全面提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精气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是常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历史上,常熟一直以风调雨顺、物产丰饶、文化丰厚而闻名于世,薪火相传的文化沉积使常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常熟人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改革开放以来,每当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常熟人总能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先后闯出了“碧溪之路”、“富民之路”、“腾飞之路”,在“第一个率先”征程中,我市又在全省首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使常熟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的领先地位,综合实力一直并列全国第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苏州市要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常熟作为苏州的重要板块,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为全省基本现代化大局做出率先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陶醉,绝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麻痹,坚持为荣誉而战、为地位而战,大力弘扬“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常熟城市精神,进一步提振“敢于争先、永争一流、勇于担当、刚毅坚韧”的精气神,为“第二个率先”提供不竭动力,再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常熟之路”。
二、加快突破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薄弱点。对照省定基本现代化四大类30项44个指标,到去年底,我市还有部分指标实现程度低于80%。这些指标差距集中反映出在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我们将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找差距、找不足、找原因,定目标、定措施、定进度,集中精力补缺补短补软,努力把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全面降到最低限度,使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成为高标准落实基本现代化指标任务的过程。
1、善创新,把产业结构做得更优。坚持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手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占比提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加大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敢突破,把生态环境做得更美,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食品、纺织染整六大行业的提标改造,继续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形成相应倒逼机制促进目标完成。把削减排污总量、降低单位GDP能耗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对重点耗能企业采取限期治理、排污收费、限制用电等措施,加强节能管理和监测预警,确保全面实现节能减排任务。加快推进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工程,有效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和城镇绿化建设,使常熟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3、重统筹,把城乡一体优势做得更大。坚持城乡布局统筹规划、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统筹推进,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小城市”建设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建设差距,为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构筑更高平台。统筹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提高人口素质,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大环境整治水平,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村组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型。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注重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双提升”,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注重挖掘文化资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建设,积极开发本土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努力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不断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美誉度。
三、切实提升群众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满意度。群众是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是否基本实现现代化,群众感受最直接,体会最真切,最具有发言权。我们将坚持“现代化的蓝图请群众一起描绘,现代化的过程请群众一起参与,现代化的进展请群众一起监督,现代化的成效请群众一起评判”,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快地惠及全体市民,不断提高群众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满意率。
1、富民惠民是基本导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公共服务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安民,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让百姓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持续加大民生财政投入,积极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政府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下大力气办妥一批群眾反映强烈的难事,解决好收入、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环境保护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加快构建帮扶弱势群体长效机制,努力让群众的生活更好一些、满意度更高一些。
2、百姓认可是根本标准。现代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幸福指数更是一个内外兼备的综合考量,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现代化,经济指标同样不能涵盖幸福指数。建设现代化,不能只专注于经济增长,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是不是现代化,最终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要坚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方向,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定期公布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随时掌握实际工作与群众要求之间的差距,使我市的现代化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四、进一步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保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攻坚战”,靠的是责任、能力、干劲和作风。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紧迫感,锁定目标、锁定时限,在雷厉风行、攻坚克难中提升执行力,做到责任有分工、推进有抓手、年度有考核,奋力夺取现代化的全面胜利。进一步强化监测考核,用督查倒逼机制保障重点工作有效推进,已落实的查效果,正落实的查进度,没落实的查原因,真正做到“督”有权威、“查”有手段、“考”有依据。加强对现代化指标体系完成情况的动态监测,重点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同时把评价指标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考评,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力求考出导向、评出压力、奖出动力。突出鼓劲造势,宣传发动,选树推广一批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竞相出力、大家争作贡献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