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的邻硝基苯磺酰氯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来源 :分析测试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邻硝基苯磺酰氯(NBSC)为衍生化试剂,建立了柱前衍生草甘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并对衍生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衍生化条件为:衍生温度25℃,反应时间10 min,硼砂缓冲溶液浓度0.25 mol/L(pH 9.0),草甘膦与NBSC的摩尔比为1:5.HPLC分析条件为:采用Lichrospher C18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0 nm,流动相为体积比20:80的甲醇-0.05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5.5).实验结果表明,草甘膦的质量浓度在0.05~1.0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3,检出限为6.25 mg/L.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衍生产物稳定.
其他文献
将不同浓度的NPB掺杂到一种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Zn(4-TfmBTZ)2层中制备了有机电致白光及近白光器件,发现NPB浓度不仅影响器件的发光效率,而且影响器件的色度和显色指数.随着
针对单层掺混结构改善丝网印刷碳纳米管(CNT)薄膜场发射性能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能有效改善CNT薄膜场发射性能的双层掺混结构。相比传统单层掺混结构的CNT阴极薄膜,双层掺混
乌头碱类化合物属于二萜类生物碱,存在于乌头属欧乌头、川乌、北草乌和华乌头等多种毛茛科植物中,该类化合物既是其活性成分,也是其毒性成分。利用化合物定量结构-毒性效应关
利用不同浓度(6、8、10、12、14 mg.L-1)的N-[5-(2-氯苯基)-1,3,4-噻二唑-2-基]-N’-[2-(2-甲基苯氧)乙酰基]脲(TAU)分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进行浸种和苗期水培处理,考察了TAU
目的:构建杜氏盐藻类驱动蛋白钙调素结合蛋白马达区(KMD)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KMD.方法:通过软件和在线工具预测KMD的理化性质.构建KMD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KMD,而后
1-苯基-3-甲基-吡唑-4.-甲醛与氨基硫脲缩合制得醛缩氨基硫脲(Ⅱf~Ⅱh);Ⅱ与α-溴代芳基乙酮反应合成了15个新型的含噻唑和吡唑环的醛腙类化合物(2a~4e),其结构经1 H NMR,IR和
以玻璃为基质,采用丙二胺为连接臂将蒽固定到基质表面得到一种新型薄膜传感器。该荧光传感薄膜内存在具有孤对电子的仲胺基,能够导致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发生,使荧光猝灭;而
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罗丹明B为客体的包合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CD和罗丹明B的包合作用,确定了包合物的化学计量比为1∶1;同时从微环境的角度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