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地震文物资料是当代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物证,在我国属于新的文物类别。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保存的汶川特大地震见证物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文章梳理了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剖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合理有效的方法,以期科学地解决当前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藏品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利用藏品,实现教育、传播目的。
关键词:地震文物;藏品管理;实践;思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作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于2010年12月开工,2013年5月向社会公众开放,至今已运营8年,业已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国正能量的窗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的基地和推进地震相关科学研究的机构。地震纪念馆藏品从无到有,并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藏品体系,形成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资料库”,藏品得到了妥善保管,藏品管理工作历经保藏、保管、典藏、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藏品管理工作实践
(一)找准征集定位,逐步完善藏品体系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藏品征集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抢救性征集阶段(2008年5月至2012年)、补充征集阶段(2013—2017年)、长期征集阶段(2017年至今),为契合汶川特大地震主题,藏品征集工作以汶川特大地震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等4个重要事件节点为具体收集方向,选取具有典型纪念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地震文献实物资料。截至目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藏地震文献、实物、照片、视频等近72万件(套),其中地震实物10万余件,相关照片、视频60余万份。
(二)逐步建立藏品管理制度体系
自地震纪念馆成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场馆的指导、帮助支持下,纪念馆藏品管理人员在亲身实践和努力探索中,重点考虑了场馆和藏品的性质,在国内现有通用的藏品管理制度框架下,注意到了现代地震文物、资料的属性,逐渐形成了适合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方式办法,建立了涉及入藏标准、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征集、捐赠、库房管理、藏品养护等20余项制度。
(三)优化提升藏品保存环境
在地震纪念馆建筑施工时期,征集、调拨和接受捐赠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均存放在租用的办公楼内,保管条件差。随着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工程车辆、交通工具等大型藏品放置在室外区域,搭建了棚架保护;并建有专门文物库房,分类分库管理,藏品按质地存入9个库房(其中1个为资料库房)。库房配备了各类柜架,部分柜架底部安装隔震装置。地震纪念馆藏品因其形制特殊,有文件、报纸、旗帜等易整理存放的,也有地震中受损的摩托车、电视机、挂牌、桌椅、牌匾等,这些地震藏品不仅体积大,外形更是多种多样,对地震纪念馆的文物安置,也是个很大的挑战。管理人员多次调整了现有库房藏品的存放位置,把体积大小、重量、保护要求等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以“保护第一、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为原则,制定对小件藏品封装以囊匣存放、大件异形藏品通过调整柜架高度放在柜架底部,珍贵文物专柜保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保管措施。电子资料统一存放在专用硬盘,存放于专柜,由专人管理。
(四)探索开展藏品分类、建档
在地震纪念馆建设时期,藏品管理工作仅属于保藏范畴,待纪念馆开馆后,才开始藏品整理工作。纪念馆利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一契机,加快了馆内藏品建档的进程,建立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藏品分类是难点。地震藏品按照存在形态划分,可以简单分为实物和电子资料两类。实物类地震藏品基本都是现代化产物,其材质种类繁多,有单一材质的,也有现代复合材料制成的,如受损的电冰箱就是由彩色预涂钢板、软质聚氯乙烯、塑料、PVC等各部件、多种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在按材质分库时存在难点。因此地震纪念馆以便于库房保护为出发点,以质地为基本大类,对同一材质统一存放,多种材质的单体藏品以最容易受影响材质为存放依据,实物类藏品划分为纸质、棉麻纤维质、竹木质、金属及其他无机质、其他有机质等六大类。
电子资料均为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相关的影像视频、数码照片和电子文档等类别,也包含近年来征集的口述史资料。目前,限于人力和物力等原因,尚未开展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五)多维度进行藏品保护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一直非常重视和努力开展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除了日常养护外,通过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展厅、库房、展柜内均安装了环境监测终端,搭建了藏品环境监测平台,可实时查看环境数据。对库房灯光和展柜灯光进行了改造,添置了环境调控设备,进行了文物消杀,配备了囊匣,对展柜均进行密封性改造,且配置了吸附材料和除湿剂,打造稳定、洁净的藏品保存环境。在一普结束后,地震纪念馆完成了藏品管理系统的搭建工作,库管人员可通过系统操作,完成藏品管理各环节的处理。现在藏品数据库已对外开放,观众可在纪念馆官网查看藏品信息,还可进行模糊检索查询。
二、藏品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藏品档案规范化不足
地震纪念馆藏品档案囿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工作人员责任心、业务技能水平等因素,规范化不足。例如:部分藏品缺失征集凭证、捐赠凭证等,电子藏品清单中文物的来源信息也没有登记;藏品编目描述过于简单、笼统,仅有时间、用途、材質等信息;藏品定名不规范,随意性大,同一种藏品不同登记者定名方式不同、藏品命名不能体现藏品的详细特征;对于近现代文物资料来讲,原始背景资料同藏品本身一样重要,但当前仍存在原始资料缺失的情况,影响对藏品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判断。

(二)藏品家底不清
地震纪念馆有近一半藏品是由省内各文博单位拨交的,但不同收藏单位藏品信息登记标准不统一、计量方法不同,受限于纪念馆目前的人力、物力、时间、藏品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拨交文物资料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盘核;纪念馆开馆后,于2016年又启动了一次范围的征集工作,在此次征集工作过程中,存在藏品信息收集不全的情况;关于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各相关内容藏品数量不明确,不利于今后进行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和活化利用。今后管理者应加大人力投入,摸清藏品资源状况。
(三)藏品分类过于简单
地震纪念馆藏品数量大,种类多,内容宽泛,不易进行科学系统分类。目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依据存在形式和材质对藏品进行分类,虽然方便了日常养护和环境调控等,但并不清楚陈列展览内容相关的各类藏品情况,没有考虑到日后藏品利用和展示等因素。
(四)电子资料暂无有效整理办法
一是地震纪念馆缺少能体现现有电子资料特点的数量统计方式,例如视频资料仅按个数统计,却无时长统计。二是电子资料现划分为电子文档、音频、视频、照片等,未根据内容分类,无法判断资料结构和内容缺失情况。三是缺少高效率的检索方式。例如近年来很多电视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到地震纪念馆查找资料,查找过程多依靠电脑检索,但因资料检索信息保存不全,分类不细致,导致查找效率低。四是人工整理效率低,由于资金有限,未能使用有效科技手段实现电子资料整理。
(五)藏品保护工作部分内容存在争议
地震灾难现场的见证物,多为污损物,在保护工作中是否需要清洁和修复还存在争议。例如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在灾难现场采集的书包、鞋子、衣服、门牌等,当前已进行过消毒杀菌,对少量纸质文物进行了环氧乙烷杀菌,见证物本体上还留存有未清洗干净的泥沙、血渍、汗渍或污垢等,变形或残损的小型陶瓷器、金属器和塑料制品等未作修复。工作人员和部分专家对污损见证物是否应予以清洗持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污损是地震灾难现场见证物藏品信息的组成部分,清洗后文物信息将不完整,因此建议不清洗,只作消毒杀菌处理;另一种认为可进行适当处理,减少有害菌、虫蠧等对文物本体的伤害,避免造成库房环境污染,便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对于地震中损坏的物品,工作人员和专家多倾向于不作修复,但亦有建言可修复一些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文物。
三、几点思考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发展和自然变化的可靠物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为了做好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对藏品的整理,摸清“家底”
博物馆在保存和使用藏品时,应当了解馆内藏品的内容、现状、位置、价值以及它们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地震纪念馆在持续进行藏品整理工作,且通过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快了整理和摸清“家底”的进度,但仍有大量的资料未能整理。摸清“家底”,了解馆藏情况,根据摸排结果及时调整阶段性藏品征集范围和征集内容重点,有助于创建有特色的、系统的、全面的纪念馆收藏体系,能为后续加大文物保护技术投入和人力的投入提供策略依据。
(二)进一步加强藏品基础研究,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5·12汶川特大地震藏品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藏品类型有很多不能划入一普类别中,也有一些新的种类。在对馆藏进行梳理时,实物类藏品要考虑到便于保护、便于检索、便于排架、便于利用、便于编制分类目录。可以将现有藏品资料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以存在形态进行划分,第二层以材质进行划分,第三层以内容进行划分,第四层为原用途,如此分层叠进;对于电子资料,可以先以时间节点划分,再以原用途划分,如图三所示(仅以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分类举例)。
通过藏品分类研究,再进一步发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價值,才能推进藏品保护和利用。
(三)借助智囊团队,加强藏品现状的科学评估并编制保护方案
文保计划是博物馆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立藏品保护的科学方案,以及为决定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工作的优先顺序提供制度框架①。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目前尚缺少能对藏品现状作出准确判断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可邀请文保专家对藏品保存状况进行检查、检测、分析,评估保存环境,提出操作性强的保护方案,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藏品清洁养护、预防性环境调控和基础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尽可能延长藏品寿命。
(四)加强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保护
一是在现有藏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著录标准和规范,设置多个有效的索引项,更方便地进行藏品信息的更新、维护和检索,提高兼容性和共享性,方便查阅。二是对珍贵文物和亟须保护的藏品进行二维或三维信息采集,如PVC材质的规划宣传展板,入藏前长期悬挂在室外,已出现褪色、字迹图片模糊情况,展板本体也已风化,此类信息亟须采集,避免灭失。三是关于电子资料的管理,亟须聘请数字软件开发团队,发挥电子资料信息特性,开发专用软件,用于电子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五)文物库房扩容,提升保存环境
地震纪念馆藏品数量大,通过近年来的规范化整理、上架后,现有文物库房已有些局促,且随着藏品征集工作的持续进行,库房扩容势在必行,可以从库房空间改造、柜架改造和囊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此外,充分利用预防性保护项目成果,增加展厅和库房环境调控设备,采取及时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也可以避免这些展品直接暴露在温度和湿度参数波动较大的空间中。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形成了较为良好的藏品管理工作格局,对其他灾难相关博物馆保存和展示集体记忆、传承保护红色资源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在新时代、新形势、新变革下,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能,规范藏品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深挖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藏品的永久保存和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郭卉,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3版第224页。
参考文献
[1]周金凤.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征藏工作范式探析—以深圳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7):124–127.
[2]肖贵洞.近现代文物缺失辩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1):29–33.
[3]陈勃源.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策略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142–143.
关键词:地震文物;藏品管理;实践;思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作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于2010年12月开工,2013年5月向社会公众开放,至今已运营8年,业已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国正能量的窗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的基地和推进地震相关科学研究的机构。地震纪念馆藏品从无到有,并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藏品体系,形成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资料库”,藏品得到了妥善保管,藏品管理工作历经保藏、保管、典藏、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一、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藏品管理工作实践
(一)找准征集定位,逐步完善藏品体系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藏品征集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抢救性征集阶段(2008年5月至2012年)、补充征集阶段(2013—2017年)、长期征集阶段(2017年至今),为契合汶川特大地震主题,藏品征集工作以汶川特大地震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发展振兴等4个重要事件节点为具体收集方向,选取具有典型纪念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地震文献实物资料。截至目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藏地震文献、实物、照片、视频等近72万件(套),其中地震实物10万余件,相关照片、视频60余万份。
(二)逐步建立藏品管理制度体系
自地震纪念馆成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场馆的指导、帮助支持下,纪念馆藏品管理人员在亲身实践和努力探索中,重点考虑了场馆和藏品的性质,在国内现有通用的藏品管理制度框架下,注意到了现代地震文物、资料的属性,逐渐形成了适合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方式办法,建立了涉及入藏标准、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征集、捐赠、库房管理、藏品养护等20余项制度。
(三)优化提升藏品保存环境
在地震纪念馆建筑施工时期,征集、调拨和接受捐赠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文物、资料均存放在租用的办公楼内,保管条件差。随着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工程车辆、交通工具等大型藏品放置在室外区域,搭建了棚架保护;并建有专门文物库房,分类分库管理,藏品按质地存入9个库房(其中1个为资料库房)。库房配备了各类柜架,部分柜架底部安装隔震装置。地震纪念馆藏品因其形制特殊,有文件、报纸、旗帜等易整理存放的,也有地震中受损的摩托车、电视机、挂牌、桌椅、牌匾等,这些地震藏品不仅体积大,外形更是多种多样,对地震纪念馆的文物安置,也是个很大的挑战。管理人员多次调整了现有库房藏品的存放位置,把体积大小、重量、保护要求等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以“保护第一、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为原则,制定对小件藏品封装以囊匣存放、大件异形藏品通过调整柜架高度放在柜架底部,珍贵文物专柜保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保管措施。电子资料统一存放在专用硬盘,存放于专柜,由专人管理。
(四)探索开展藏品分类、建档
在地震纪念馆建设时期,藏品管理工作仅属于保藏范畴,待纪念馆开馆后,才开始藏品整理工作。纪念馆利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这一契机,加快了馆内藏品建档的进程,建立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藏品分类是难点。地震藏品按照存在形态划分,可以简单分为实物和电子资料两类。实物类地震藏品基本都是现代化产物,其材质种类繁多,有单一材质的,也有现代复合材料制成的,如受损的电冰箱就是由彩色预涂钢板、软质聚氯乙烯、塑料、PVC等各部件、多种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在按材质分库时存在难点。因此地震纪念馆以便于库房保护为出发点,以质地为基本大类,对同一材质统一存放,多种材质的单体藏品以最容易受影响材质为存放依据,实物类藏品划分为纸质、棉麻纤维质、竹木质、金属及其他无机质、其他有机质等六大类。
电子资料均为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相关的影像视频、数码照片和电子文档等类别,也包含近年来征集的口述史资料。目前,限于人力和物力等原因,尚未开展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五)多维度进行藏品保护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一直非常重视和努力开展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除了日常养护外,通过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展厅、库房、展柜内均安装了环境监测终端,搭建了藏品环境监测平台,可实时查看环境数据。对库房灯光和展柜灯光进行了改造,添置了环境调控设备,进行了文物消杀,配备了囊匣,对展柜均进行密封性改造,且配置了吸附材料和除湿剂,打造稳定、洁净的藏品保存环境。在一普结束后,地震纪念馆完成了藏品管理系统的搭建工作,库管人员可通过系统操作,完成藏品管理各环节的处理。现在藏品数据库已对外开放,观众可在纪念馆官网查看藏品信息,还可进行模糊检索查询。
二、藏品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藏品档案规范化不足
地震纪念馆藏品档案囿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工作人员责任心、业务技能水平等因素,规范化不足。例如:部分藏品缺失征集凭证、捐赠凭证等,电子藏品清单中文物的来源信息也没有登记;藏品编目描述过于简单、笼统,仅有时间、用途、材質等信息;藏品定名不规范,随意性大,同一种藏品不同登记者定名方式不同、藏品命名不能体现藏品的详细特征;对于近现代文物资料来讲,原始背景资料同藏品本身一样重要,但当前仍存在原始资料缺失的情况,影响对藏品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判断。

(二)藏品家底不清
地震纪念馆有近一半藏品是由省内各文博单位拨交的,但不同收藏单位藏品信息登记标准不统一、计量方法不同,受限于纪念馆目前的人力、物力、时间、藏品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拨交文物资料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盘核;纪念馆开馆后,于2016年又启动了一次范围的征集工作,在此次征集工作过程中,存在藏品信息收集不全的情况;关于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各相关内容藏品数量不明确,不利于今后进行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和活化利用。今后管理者应加大人力投入,摸清藏品资源状况。
(三)藏品分类过于简单
地震纪念馆藏品数量大,种类多,内容宽泛,不易进行科学系统分类。目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依据存在形式和材质对藏品进行分类,虽然方便了日常养护和环境调控等,但并不清楚陈列展览内容相关的各类藏品情况,没有考虑到日后藏品利用和展示等因素。
(四)电子资料暂无有效整理办法
一是地震纪念馆缺少能体现现有电子资料特点的数量统计方式,例如视频资料仅按个数统计,却无时长统计。二是电子资料现划分为电子文档、音频、视频、照片等,未根据内容分类,无法判断资料结构和内容缺失情况。三是缺少高效率的检索方式。例如近年来很多电视媒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到地震纪念馆查找资料,查找过程多依靠电脑检索,但因资料检索信息保存不全,分类不细致,导致查找效率低。四是人工整理效率低,由于资金有限,未能使用有效科技手段实现电子资料整理。
(五)藏品保护工作部分内容存在争议
地震灾难现场的见证物,多为污损物,在保护工作中是否需要清洁和修复还存在争议。例如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在灾难现场采集的书包、鞋子、衣服、门牌等,当前已进行过消毒杀菌,对少量纸质文物进行了环氧乙烷杀菌,见证物本体上还留存有未清洗干净的泥沙、血渍、汗渍或污垢等,变形或残损的小型陶瓷器、金属器和塑料制品等未作修复。工作人员和部分专家对污损见证物是否应予以清洗持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污损是地震灾难现场见证物藏品信息的组成部分,清洗后文物信息将不完整,因此建议不清洗,只作消毒杀菌处理;另一种认为可进行适当处理,减少有害菌、虫蠧等对文物本体的伤害,避免造成库房环境污染,便于长期保存和利用。对于地震中损坏的物品,工作人员和专家多倾向于不作修复,但亦有建言可修复一些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文物。
三、几点思考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发展和自然变化的可靠物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为了做好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对藏品的整理,摸清“家底”
博物馆在保存和使用藏品时,应当了解馆内藏品的内容、现状、位置、价值以及它们的作用。近年来,虽然地震纪念馆在持续进行藏品整理工作,且通过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快了整理和摸清“家底”的进度,但仍有大量的资料未能整理。摸清“家底”,了解馆藏情况,根据摸排结果及时调整阶段性藏品征集范围和征集内容重点,有助于创建有特色的、系统的、全面的纪念馆收藏体系,能为后续加大文物保护技术投入和人力的投入提供策略依据。
(二)进一步加强藏品基础研究,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撑
5·12汶川特大地震藏品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藏品类型有很多不能划入一普类别中,也有一些新的种类。在对馆藏进行梳理时,实物类藏品要考虑到便于保护、便于检索、便于排架、便于利用、便于编制分类目录。可以将现有藏品资料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以存在形态进行划分,第二层以材质进行划分,第三层以内容进行划分,第四层为原用途,如此分层叠进;对于电子资料,可以先以时间节点划分,再以原用途划分,如图三所示(仅以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分类举例)。
通过藏品分类研究,再进一步发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價值,才能推进藏品保护和利用。
(三)借助智囊团队,加强藏品现状的科学评估并编制保护方案
文保计划是博物馆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立藏品保护的科学方案,以及为决定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工作的优先顺序提供制度框架①。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目前尚缺少能对藏品现状作出准确判断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可邀请文保专家对藏品保存状况进行检查、检测、分析,评估保存环境,提出操作性强的保护方案,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藏品清洁养护、预防性环境调控和基础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尽可能延长藏品寿命。
(四)加强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保护
一是在现有藏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著录标准和规范,设置多个有效的索引项,更方便地进行藏品信息的更新、维护和检索,提高兼容性和共享性,方便查阅。二是对珍贵文物和亟须保护的藏品进行二维或三维信息采集,如PVC材质的规划宣传展板,入藏前长期悬挂在室外,已出现褪色、字迹图片模糊情况,展板本体也已风化,此类信息亟须采集,避免灭失。三是关于电子资料的管理,亟须聘请数字软件开发团队,发挥电子资料信息特性,开发专用软件,用于电子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五)文物库房扩容,提升保存环境
地震纪念馆藏品数量大,通过近年来的规范化整理、上架后,现有文物库房已有些局促,且随着藏品征集工作的持续进行,库房扩容势在必行,可以从库房空间改造、柜架改造和囊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此外,充分利用预防性保护项目成果,增加展厅和库房环境调控设备,采取及时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也可以避免这些展品直接暴露在温度和湿度参数波动较大的空间中。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形成了较为良好的藏品管理工作格局,对其他灾难相关博物馆保存和展示集体记忆、传承保护红色资源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在新时代、新形势、新变革下,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能,规范藏品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深挖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藏品的永久保存和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郭卉,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3版第224页。
参考文献
[1]周金凤.改革开放历史见证物征藏工作范式探析—以深圳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7):124–127.
[2]肖贵洞.近现代文物缺失辩解[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1):29–33.
[3]陈勃源.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现状与完善策略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