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协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激疑  创设  形象教学
  一、科学地实施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一个教师设计了以下过程: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或者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通过的数据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展,用旧方法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如例中的第二组数里的12、5001、7398,它们之所以能被3整除,就是因为它们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本质特征。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事例太少,学生不易综合、总结概括出数学规律;事例太多,又会扰乱学生的思路,耽误教学时间。如前面事例中的两组数,其中有两位数12,三位数216,四位数5001、7398,而且每组数的数量适当。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教师激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如前面例中,教师就是抓住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这一矛盾形成对比。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前面例中,学生还没有搞清“有些数的个位上是3、6、9却不能被3整除”这一疑问,又出现了“有些数的个位上不是3、6、9而能被3整除”这一矛盾。
  二、激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
  组织操作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抽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安排。操作设计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知识的特点,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操作活动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操作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揭示规律,以达到“明理”的目的。组织操作要把握好时机,在教学的哪一环节中进行什么操作,要周密地安排。要处理好教师操作和学生操作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操作的,尽可能指导学生去操作。在学生通过操作,明确算理、规律后,要组织学生抽象、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算理、规律等,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要充分做好操作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好操作的学具或材料。
  激疑,使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抽象——直观——抽象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使激疑中有操作,操作中有激疑。要精心设计激疑和操作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堂教学中难点突破,课堂气氛活跃。
其他文献
【摘要】现下高中教育的改革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传统语文教育进入新课标改革阶段,就必须解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问题。传统语文教育中无论是偏重阅读还是写作的教学形式,都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由于过去资源的局限性,在经历很久的有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研究后仍然没有得到
【摘要】《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数学 活动课 效果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 方法。《课程
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不完全瘫痪患者60例,所有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或运动或括约肌功能不完全丧失,包括骶段感觉、肛门黏膜和皮肤
目的:探讨电针及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对其逼尿肌兴奋性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影响,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
【摘要】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作为我们人生第一次接受的思想道德课程,在我们童年时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开设它的初衷就是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尽早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最终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思想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门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往往着重对道德品质的灌输,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这门
【摘要】课前预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处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重视对他们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高 课前预习 有效性 指导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  一、课前预习指导的现状。  1.预习目的不明确。虽然90
【摘要】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把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整合,以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从发挥直观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建立交流平台、畅想未来生活、激活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过程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 情境 兴趣 生活  多媒体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