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师之道,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灵。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关键词: 师德建设 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韩愈曾精辟地道出师者的真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感激我生命中的那些师者,传授我学业,教导我为人之道,引领我走过迷茫。如今,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我正在继续传递这份感恩。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的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让爱融化冰封的心灵,点燃自信的希望;让爱开启智慧的大门,扬起前进的风帆;让爱领回迷途的羔羊,踏上健康的旅程。
一、用心上课,营造环境
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自问:今天我该教给学生什么?我觉得,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些耐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时时都有会心的微笑。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灵。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人的道德能弥补知识的缺陷,但人的知识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失衡。从这种意义上说,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培养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重要。
要给学生更多自信。只教给人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是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自信却能让人永葆青春。自信就是不竭的动力来源,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支撑着信念。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自信就是根。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能使人快乐,思考能提升价值,思考能幸福人生。人生时刻都会面临选择,与其说机会永远属于会选择的人,不如说机会永远属于开动脑筋的人。更重要的是,人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真正站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师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条鱼,仅充一饭之饥;教给学生捕鱼的技术,可解一生之饿;如果再教给学生养鱼的技能,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的发展对“授人以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二、有心之师,走近心灵
用“赞许”发现优点,用“赞扬”肯定优点。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在学生的心里分量尤重,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是对学生的欣赏,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是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一直坚信,识才的指挥,能让合唱团的领唱发出最美的音色;识才的将领,能把貌似最顽劣的士兵调教成最骁勇的战士;识才的伯乐,能从千军万马中看出千里神驹;识才的老师,能把每个学生调教成将自己能力发挥至极致的人才。赞许,有着巨大的教育魅力。
用“宽容”对待过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失误乃至失败的时候,更不用说成长中的孩子们。学生千差万别,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天性禀赋各异。如果用童话般的“小天鹅”和“丑小鸭”来形容,则“小天鹅”高贵,“丑小鸭”可爱,都有其闪光点,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学生温暖关怀,理解并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别人尊重、信任、关心、帮助等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会欣赏自己而不盲目自大,进而欣赏他人而不嫉妒伙伴、欣赏生活而不怨天尤人。那时,每一个孩子都会以“我是好孩子”的心态欢乐成长,教育将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
三、因材施教,教育无痕
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存在差异性,我们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在快乐地玩游戏时,这些受到老师“特别照顾”失去“自由”玩耍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已经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后进生,而学习是沉重的负担。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不需太多的说服和道理的,是不留痕迹的。我们要多为那些特殊学生着想,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自我,找回自尊,在学校里展示出最优秀的一面。
无论哪个孩子,他出生时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我们要及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把他们发扬光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应持理解的态度,并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将爱面向全体学生,绝不厚此薄彼,并且爱而不宠,真真切切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优秀生,对待学困生,教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地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他们,更不应该挖苦、讽刺他们。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自尊”是他最深厚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动力。教师只有不歧视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切,才能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摆脱学习困难的境地。不管这个学生有多差,只要他还有“自尊”,那么就有希望教会他尊重别人,尊重他所生活的社会。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呼唤教育公平,公平应当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接受不带歧视的教育,对待“学困生”更要公平教育。“天下没有差生,只有才能与品性未被发现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要着力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品质”。我们应时时告诫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我们将铭记。
关键词: 师德建设 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韩愈曾精辟地道出师者的真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感激我生命中的那些师者,传授我学业,教导我为人之道,引领我走过迷茫。如今,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我正在继续传递这份感恩。我们要用一颗真诚的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让爱融化冰封的心灵,点燃自信的希望;让爱开启智慧的大门,扬起前进的风帆;让爱领回迷途的羔羊,踏上健康的旅程。
一、用心上课,营造环境
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自问:今天我该教给学生什么?我觉得,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些耐心,让他们在课堂上时时都有会心的微笑。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心灵。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人的道德能弥补知识的缺陷,但人的知识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失衡。从这种意义上说,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培养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重要。
要给学生更多自信。只教给人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是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自信却能让人永葆青春。自信就是不竭的动力来源,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支撑着信念。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自信就是根。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能使人快乐,思考能提升价值,思考能幸福人生。人生时刻都会面临选择,与其说机会永远属于会选择的人,不如说机会永远属于开动脑筋的人。更重要的是,人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真正站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师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条鱼,仅充一饭之饥;教给学生捕鱼的技术,可解一生之饿;如果再教给学生养鱼的技能,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的发展对“授人以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二、有心之师,走近心灵
用“赞许”发现优点,用“赞扬”肯定优点。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在学生的心里分量尤重,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是对学生的欣赏,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是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一直坚信,识才的指挥,能让合唱团的领唱发出最美的音色;识才的将领,能把貌似最顽劣的士兵调教成最骁勇的战士;识才的伯乐,能从千军万马中看出千里神驹;识才的老师,能把每个学生调教成将自己能力发挥至极致的人才。赞许,有着巨大的教育魅力。
用“宽容”对待过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失误乃至失败的时候,更不用说成长中的孩子们。学生千差万别,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天性禀赋各异。如果用童话般的“小天鹅”和“丑小鸭”来形容,则“小天鹅”高贵,“丑小鸭”可爱,都有其闪光点,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学生温暖关怀,理解并满足他们渴望得到别人尊重、信任、关心、帮助等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会欣赏自己而不盲目自大,进而欣赏他人而不嫉妒伙伴、欣赏生活而不怨天尤人。那时,每一个孩子都会以“我是好孩子”的心态欢乐成长,教育将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
三、因材施教,教育无痕
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存在差异性,我们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说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试想:当别的孩子都在快乐地玩游戏时,这些受到老师“特别照顾”失去“自由”玩耍的孩子将作何感想。这样的情景或许已经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是个后进生,而学习是沉重的负担。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不需太多的说服和道理的,是不留痕迹的。我们要多为那些特殊学生着想,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自我,找回自尊,在学校里展示出最优秀的一面。
无论哪个孩子,他出生时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我们要及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把他们发扬光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面对学生间的差异,我们应持理解的态度,并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将爱面向全体学生,绝不厚此薄彼,并且爱而不宠,真真切切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优秀生,对待学困生,教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地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不能用歧视的眼光看他们,更不应该挖苦、讽刺他们。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自尊”是他最深厚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动力。教师只有不歧视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切,才能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摆脱学习困难的境地。不管这个学生有多差,只要他还有“自尊”,那么就有希望教会他尊重别人,尊重他所生活的社会。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呼唤教育公平,公平应当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接受不带歧视的教育,对待“学困生”更要公平教育。“天下没有差生,只有才能与品性未被发现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要着力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品质”。我们应时时告诫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我们将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