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科齐刚一入主总统府爱丽舍宫,不少法国人就产生了一个疑虑:法国需要一位“第一夫人”,但总统夫人塞西莉亚不想担此“重任”,谁能填补这一空缺呢?
答案令所有人感到诧异:萨科齐81岁的老母安德莉·萨科齐!
“你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萨科齐曾多次透露,父亲保罗屡屡打击他,与此不同的是,从他懂事那天起,母亲就反复给他灌输祖上的光荣与梦想。
2004年,萨科齐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特别理解犹太人的家园情结。你们知道吗,在犹太人代代相传的基因中,有这样的概念:如果有一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无家可归了,那么至少还有一个地方欢迎他,那就是以色列!”
萨科齐的犹太情结就是母亲安德莉为他植下的。安德莉出生于希腊的马拉家族——希腊最古老的犹太家族。在萨科齐小的时候,她经常给他讲有关马拉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5世纪,马拉家族为了逃避西班牙统治者的迫害,逃到了法国;大约100年后,又迁居希腊萨洛尼卡。慢慢地,在萨洛尼卡辛勤劳作的马拉家族发展起来,出了好几个犹太领袖……20世纪初,希腊国内的排犹运动日益激烈,马拉家族的成员被迫陆续迁居法国、美国和以色列。萨科齐的外祖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移民到法国的。
母亲讲述的传奇往事,对萨科齐的成长影响颇大。在今年法国大选首轮选举结束后,萨科齐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从当市长,到当地区议员,再到出任省议员、内阁部长,其间的起起落落也让我灰心过,但母亲当年讲述的家族的辉煌历史,成了激励我坚持、坚守的动力。母亲常常鼓励我说,‘你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艰难的单身母亲
当年,萨科齐的外祖父贝尼迪克特移民到法国后,成了一名外科医生。为了追求一位巴黎美女,他皈依了天主教。因此,女儿安德莉一出生就接受了天主教洗礼。
1949年,23岁的安德莉正在大学读法律专业。一个匈牙利贵族出身的小伙子闯入了她的生活。他叫保罗·萨科齐。6年前,他听说苏联军队要攻打匈牙利,便带着铺盖卷逃到了法国。他没有居住证,只好到法国的外籍军团当兵,后又跑到巴黎经营广告生意。
1949年6月的一天,保罗敲开了巴黎17区一所公寓的大门。这是贝尼迪克特医生的家。不过,保罗不是来看病的,而是要同医生的大女儿苏姗娜谈广告的事情。
大门打开了,但开门的不是苏姗娜,而是一位身材苗条、长发飘逸、举止优雅的美女——苏姗娜的妹妹安德莉。保罗立刻被她吸引了,将广告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从那时开始,他就经常来找我,拉着我去游泳池玩,他那时热情的温度可真够高的……”安德莉回忆这段往事时,时常这样打趣。
出身贵族的保罗风度翩翩、谈吐不凡,安德莉很快就被他“征服”了。几个月后,保罗向安德莉求婚。但是,安德莉的父亲贝尼迪克特认为,保罗过于圆滑,又是个外国人,女儿嫁给他后可能要受苦。但最后,他见安德莉已对保罗付出真心,只好勉强同意了这门亲事。
结婚没几年,安德莉就生了三个儿子。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但让安德莉想不到的是,保罗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两人的婚姻在维系10年后终告结束。
保罗狠心地将三个孩子全都抛给了安德莉。于是,安德莉不得不拼命赚钱养活年幼的儿子们。当年,为了同保罗结婚,她放弃了还未读完的大学学业。离婚后,她又回到学校,很辛苦地重读法律专业,以便将来能赚更多的钱。每天回到家中,看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安德莉就心痛不已。因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法国的知名律师,一定要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经过几年打拼,安德莉终于实现了梦想。直到此时,她才有足够的钱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
在安德莉最艰难的时候,慈父贝尼迪克特帮了大忙。他挑起了照顾三个外孙的重担——哄他们睡觉,给他们做饭,送他们上学,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萨科齐曾毫不掩饰地说,他特别崇拜外公,“我性格的形成和早年定下的奋斗目标与父亲无关,多是妈妈和外公的影响。”
“安德莉大妈”的最后使命
在萨科齐竞选总统的过程中,安德莉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儿子助选。她时时刻刻都在向法国人暗示,她的儿子是“最佳总统人选”。
为了说明萨科齐的脾气并不火爆,安德莉多次走到选民中间,告诉他们:“我从未看到儿子过于激动。没错,他的脾气曾经很不好,但那是在他小的时候;现在,他早就改了。”她还说,萨科齐从小就显示出了政治家的天分。还是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他就喜欢骑在外公的脖子上,参加支持戴高乐总统的集会……
5月2日,萨科齐和另一位总统候选人罗雅尔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辩论开始前,一些萨科齐的年轻支持者紧张得几乎晕厥,而安德莉的神情却很坦然。她微笑着告诉记者:“我一点也不担心。我想,在女人面前,尼古拉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他不会表现出大男子主义……”很显然,这位老母亲已经为儿子提出了建议。事实上,此次辩论最后也成了萨科齐取得“决战”胜利的关键。
安德莉不止一次告诉法国选民:“只有妈妈才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此有法国媒体分析说,也许,正是因为她了解儿子、愿意为儿子分忧,所以才会去当“第一夫人”;也许,“安德莉大妈”人生的最后一项使命是: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好总统。
(王海霞摘自《世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