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评估的过程。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选材先例、重难点确定、教法学法选择等的重要依据,不可不慎重。精确的学情分析将有利于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1.诸多教心学理论的应用需要从精准的学情分析开始
当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时,教师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能设计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合理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过窄,则没有挑战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近发展区”过宽,则不可逾越,不利于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合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情状况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这是起点。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即是在教学的指导下,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课认知的一种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一种量的或质的改变。为使同化或顺应过程得以顺利的完成,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即学情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以此为起点对同化或顺应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形成良性结构。
2.发展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致与精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重在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与旧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相比,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更加聚焦、更加清晰、更加精准,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设计要更加精准,对学生原有学情的了解要更加真实。新课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目标要求,都要有相对应的、明确的学生原在认知水平,对每一节课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都要有相对应的学生原有的素养水平状况。
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存在着不实的现象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并成为其重要环节。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群体的一般学情分析及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学情分析兩种情况。学情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大胆地姑且归纳为三类:一是对学科教材内部进行逻辑体系分析,从而得出对学生群体的一般学情评估;二是教师通过行为活动对所教学生进行经验式的评判,即通过课堂互动、作业、辅导、观察等行为方式对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学情评估;三是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群体与个体进行学情分析与评估。三种学情分析均存在着一些不实的现象,这将会降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基于教材体系的学情分析有理想化、乐观化倾向
基于教材体系的学情分析,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分析学生学情特点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与高中地理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地理教材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两个方面。
诚然,初中地理教学承载着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基础的功能,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有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深化与提升的特点,初高中教材与教学之间是紧密相联、联为一体的。
笔者曾对所带高一地理班88会同学作过一次新课教学前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1%的学生对“地方时”的理解有误会、有45%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填出全球13个分区名称、有80%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填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而对当今世界热点地区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几乎是空白的。因此简单地、逻辑式的学情分析,并不能完全获取学生地理学情的真实情况。
2.基于教师行为活动的学情分析有表面化、主观化倾向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真实的原有认知情况,实际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把握学生真实的学情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基于教师行动的学情分析往往成了教师分析学情的一种捷径。如课堂教学中经由师生互动可以总结出学生常常出现的经典问题;对学生作业批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可以找出学生阶段性常犯的经典错误;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长期观察,可以概括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经典学习习惯;通过谈心谈话、个别辅导等可以判断学生个体学情特点等等。
3.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有形式化、片面化倾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已成为必然。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数据都可能成为分析学生学情的重要依据。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学生各种考试成绩统计数据、学生日常练习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个性化作业统计数据、个性化矫正作业统计数据、课前预习统计数据等等。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作支撑,一般的教师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对数据真实性的监控也是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形式化、片面化的现象。
如课前预习是学情分析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教师经常企图用填空的形式通过预习来研判学生对章节段落内容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与详简度。然而当一个概念被学生读了几遍后被抄上了预习题的空格中,然后通过统计得出学生的正答率是百分之百,这时,教师能不能判断出对这个概念的掌握已经变成了学生的普遍的原有学情了?如“地方时”概念的预习?“整体性”概念的预习?显然是不能的!因此通过填空题的形式来预习一些难点概念、规律、原理是不难正确反映出学生掌握的真实情况的,从而也不能正确评估学生预习后的真正学情。
三、改良的措施
1.通过学生前测,矫正、补偿基于教材体系学情分析中的片面性
基于教材体系的学情分析,即对学生已学知识、已有能力的分析,包括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分析及对已学高中地理的掌握情况分析。这两类分析构成学情分析的主体。为减少学情分析的片面性,在教学设计前,可以采取试题检测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体,通过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以得出比较客观的学情真实状态。
前测之一为高中地理模块教学前的检测。每一个模块第一节新课前,结合模块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前测,彻底摸清学生应具备的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存在的缺陷,并做好对缺陷的矫正与补偿(如初高中衔接教学等),完善学生已有、应有的认知结构,为模块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打好基础。 前测之二为章节教学前的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该章或该节教学中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及已学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对检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准确了解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已有及应有的相关知识与能力,也可作缺陷的相关矫正与补偿;以此为基础精准设计教学诸环节,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施教。
2.通过行动研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学情诊断
课堂教学、作业评判、学生辅导、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行动方式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是教师获取学生学情实际的重要途径。为避免经验式的学情评估带来的不实现象,倡导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学情研究,而不是零碎的、孤立的分析,从而使学情特征更接近真实。
把学情分析变成学情研究,从经验分析到系统研究,这是学情分析的一种质变。由此,對课堂教学、作业评判、学生辅导、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行动方式要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精心设计学情研究方案。
如“地理作业评判与学情研究”:首先要确定研究目标,如了解对初中地理的掌握程度、了解对已学高中地理的掌握程度、了解对当前高中地理的掌握程度、了解地理知识的广度与宽度、了解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的敏感度、了解对地理思维基本模式的运用能力、了解对地理语言的运用能力等等;二要确定作业的批改方式,如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集体批改与当面批改、手改与机改等;三要确定研究步骤,如从制作精准作业、到批改获取数据、到数据科学分析、到结论的归纳整理;四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情分析报告,以作之后教学设计之参考。
3通过对数据真实性的控制以确保学情分析的真实性
数据的真实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因此控制数据的真实性实际上即是控制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学生课前作业包括前测、预习是独立的、自主的,因而是真实的;学生课中的思维、应答是独立的、积极的,因而是真实的;学生课后作业是独立的、自主的,因而是真实;因此,控制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自主的、独立的,而不是依赖他人、抄袭或网搜。
数据的真实性还取决于测试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如课前预习,如果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学生可以用抄录教材中关键字词句段的方式完成预习任务,但其理解与掌握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如果换成选择题的形式,通过简约的情境设计,从不同角度检测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抄录条文,那么学情的真实性要更真实得多,而且也更方便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1.诸多教心学理论的应用需要从精准的学情分析开始
当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用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时,教师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能设计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合理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过窄,则没有挑战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近发展区”过宽,则不可逾越,不利于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合理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前提是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情状况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这是起点。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高中地理的新课教学即是在教学的指导下,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课认知的一种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一种量的或质的改变。为使同化或顺应过程得以顺利的完成,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即学情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以此为起点对同化或顺应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形成良性结构。
2.发展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致与精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重在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与旧课标三维目标要求相比,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更加聚焦、更加清晰、更加精准,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设计要更加精准,对学生原有学情的了解要更加真实。新课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目标要求,都要有相对应的、明确的学生原在认知水平,对每一节课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都要有相对应的学生原有的素养水平状况。
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存在着不实的现象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并成为其重要环节。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群体的一般学情分析及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学情分析兩种情况。学情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大胆地姑且归纳为三类:一是对学科教材内部进行逻辑体系分析,从而得出对学生群体的一般学情评估;二是教师通过行为活动对所教学生进行经验式的评判,即通过课堂互动、作业、辅导、观察等行为方式对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学情评估;三是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群体与个体进行学情分析与评估。三种学情分析均存在着一些不实的现象,这将会降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基于教材体系的学情分析有理想化、乐观化倾向
基于教材体系的学情分析,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分析学生学情特点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与高中地理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地理教材内部之间的逻辑关系两个方面。
诚然,初中地理教学承载着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基础的功能,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有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深化与提升的特点,初高中教材与教学之间是紧密相联、联为一体的。
笔者曾对所带高一地理班88会同学作过一次新课教学前的调查,结果发现有71%的学生对“地方时”的理解有误会、有45%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填出全球13个分区名称、有80%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填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而对当今世界热点地区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几乎是空白的。因此简单地、逻辑式的学情分析,并不能完全获取学生地理学情的真实情况。
2.基于教师行为活动的学情分析有表面化、主观化倾向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真实的原有认知情况,实际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把握学生真实的学情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基于教师行动的学情分析往往成了教师分析学情的一种捷径。如课堂教学中经由师生互动可以总结出学生常常出现的经典问题;对学生作业批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可以找出学生阶段性常犯的经典错误;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长期观察,可以概括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经典学习习惯;通过谈心谈话、个别辅导等可以判断学生个体学情特点等等。
3.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有形式化、片面化倾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数据的学情分析已成为必然。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数据都可能成为分析学生学情的重要依据。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学生各种考试成绩统计数据、学生日常练习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个性化作业统计数据、个性化矫正作业统计数据、课前预习统计数据等等。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作支撑,一般的教师是很难独立完成的,对数据真实性的监控也是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学情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形式化、片面化的现象。
如课前预习是学情分析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教师经常企图用填空的形式通过预习来研判学生对章节段落内容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与详简度。然而当一个概念被学生读了几遍后被抄上了预习题的空格中,然后通过统计得出学生的正答率是百分之百,这时,教师能不能判断出对这个概念的掌握已经变成了学生的普遍的原有学情了?如“地方时”概念的预习?“整体性”概念的预习?显然是不能的!因此通过填空题的形式来预习一些难点概念、规律、原理是不难正确反映出学生掌握的真实情况的,从而也不能正确评估学生预习后的真正学情。
三、改良的措施
1.通过学生前测,矫正、补偿基于教材体系学情分析中的片面性
基于教材体系的学情分析,即对学生已学知识、已有能力的分析,包括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分析及对已学高中地理的掌握情况分析。这两类分析构成学情分析的主体。为减少学情分析的片面性,在教学设计前,可以采取试题检测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体,通过收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以得出比较客观的学情真实状态。
前测之一为高中地理模块教学前的检测。每一个模块第一节新课前,结合模块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前测,彻底摸清学生应具备的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存在的缺陷,并做好对缺陷的矫正与补偿(如初高中衔接教学等),完善学生已有、应有的认知结构,为模块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打好基础。 前测之二为章节教学前的检测。检测内容包括该章或该节教学中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及已学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对检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准确了解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已有及应有的相关知识与能力,也可作缺陷的相关矫正与补偿;以此为基础精准设计教学诸环节,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施教。
2.通过行动研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进行学情诊断
课堂教学、作业评判、学生辅导、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行动方式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常态,是教师获取学生学情实际的重要途径。为避免经验式的学情评估带来的不实现象,倡导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学情研究,而不是零碎的、孤立的分析,从而使学情特征更接近真实。
把学情分析变成学情研究,从经验分析到系统研究,这是学情分析的一种质变。由此,對课堂教学、作业评判、学生辅导、谈心谈话、日常观察等行动方式要以课题研究的方式精心设计学情研究方案。
如“地理作业评判与学情研究”:首先要确定研究目标,如了解对初中地理的掌握程度、了解对已学高中地理的掌握程度、了解对当前高中地理的掌握程度、了解地理知识的广度与宽度、了解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的敏感度、了解对地理思维基本模式的运用能力、了解对地理语言的运用能力等等;二要确定作业的批改方式,如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集体批改与当面批改、手改与机改等;三要确定研究步骤,如从制作精准作业、到批改获取数据、到数据科学分析、到结论的归纳整理;四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情分析报告,以作之后教学设计之参考。
3通过对数据真实性的控制以确保学情分析的真实性
数据的真实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因此控制数据的真实性实际上即是控制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学生课前作业包括前测、预习是独立的、自主的,因而是真实的;学生课中的思维、应答是独立的、积极的,因而是真实的;学生课后作业是独立的、自主的,因而是真实;因此,控制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性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自主的、独立的,而不是依赖他人、抄袭或网搜。
数据的真实性还取决于测试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如课前预习,如果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学生可以用抄录教材中关键字词句段的方式完成预习任务,但其理解与掌握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如果换成选择题的形式,通过简约的情境设计,从不同角度检测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抄录条文,那么学情的真实性要更真实得多,而且也更方便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