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圣迹图》是古代孔子画像的一种,它用图像的方式再现了孔子一生的事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藏有三个版本的《孔子圣迹图》,分别是明正统九年( 1444)张楷手绘长卷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孔宪兰刻本、1934年北平民社影印本。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孔子圣迹图》起源和版本的划分,对照本馆所藏《孔子圣迹图》,对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孔子圣迹图》 版本 张楷 孔宪兰 李炳卫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弘扬孔子的思想,可谓不遗余力。在诸多的传播形式中,以图像方式传播孔子思想的《孔子圣迹图》可谓个中翘楚。
一、《孔子圣迹图》的形成与发展《孔子圣迹图》作为古代孔子画像的一种,以叙事性的方式再现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和相关历史事件。“传圣贤之謦欬者,具于书;传圣贤之形迹者,具于画。”《孔子圣迹图》在明中叶集中出现,并且在明清两代持续流传,最终进入了作为国家祭祀制度重要所在的北京孔庙内,显示了圣迹图在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梳理《孔子圣迹图》的发展,笔者发现,在文化的发展弘扬中,我们应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做到言之有物,以一种直观的可见可感的方式拉近传承者与百姓的距离,使民众易于接受儒家思想。
二、研究成果回顾
历代对于《孔子圣迹图》的传承和完善不胜枚举,如在《幸鲁盛典》中记载:“圣门纪载之书,见于历代经籍之志者,有《孔志》《阙里祖庭记》《东家杂记》《孔子世家谱》《孔氏编年》《孔氏实录》《孔圣图谱》。”《文渊阁书目》中著录有“《孔圣图谱》一部三册”。《千顷堂书目》卷三中著录有《孔圣图谱》三卷,注曰:“元大德年间孔子五十三代孙津刊,一图谱、二年谱、三编年。”另有《海源阁书目补遗》子部《圣庙祀典图考》五卷,《孔孟圣迹图》二卷(崇圣祠考一卷,清顾沅辑,清道光刻本庆册。清代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九,史部十五中说:“不著撰人名氏。据卷首《樊维城序》,盖衍圣公家所刻。维城为万历己未进士,则此书出于明季也。即《圣迹图》旧本,而前增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十像,后附以颜、曾、思、孟林庙八图。虽以《图赞》为名,而仅图前有说数行,无所谓‘赞’,尤不可解。”“旧本题元程复心撰。复心字子见,婺源人。皇庆癸丑,江浙行省以所撰《四书纂释》进于朝,授徽州路教授。致仕,给半俸终其身。是编以《论语》各章分隶于《孔子年谱》之内,而又杂采《左傳》诸事附会之。如云:九岁见季札观乐于鲁,三十五岁从昭公出亡,留齐七年。此因旁文而牵合孔子者也。”
三、现存圣迹图版本介绍
存世的《孔子圣迹图》有诸多版本,计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本、影印本等多种。
1.木刻本《圣迹图》
据现在掌握的史料和有关研究者的分析来看,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始于明代。明正统九年( 1444),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的孔子史实,旁采《论语》《孟子》等,辑成《圣迹图》,反映孔子生平的29件事,并撰写了每幅图的说明和赞诗,木刻传世。其后,弘治十年( 1497),何廷瑞等又新增9件事,共计38幅后重新刻印,但新增9图有说明而无赞诗。
2.彩绘绢本《圣迹之图》
它的绘制主要也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且文字多用原作,选择的是孔子生平中比较重要的行迹,有文有赞,但无题目。《圣迹之图》共36幅图,每页宽66.2厘米,高41.4厘米,画心宽57至62厘米不等,高近33厘米,无款,作者及绘制年代不详。其图前有二跋,其一为雍正七年(1729)跋,被认为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由于其相隔年代相对较近,这一说法比较可信。
3.石刻本《孔子圣迹图》
最早的《孔子圣迹图》石刻本始于明万历年间。万历十九年( 1591),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提议将木刻改为石刻,并于孔庙隙地创建“圣迹殿”加以保存。次年,山东按察副使张应登,又建议增加《克复传颜》《孝经传会》《合葬于防》《过庭诗礼》《望吴斗马》《杏坛植桧》《三垅植楷》等7图,将原稿增至112图。今孔庙圣迹殿内仍陈列有120块刻石。
4.珂罗本《孔子圣迹图》
1914年11月初,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珂罗版形式,开创了近现代史上出版发行《孔子圣迹图》的先河。画宽13.5厘米,高19厘米,工笔重彩,画法细腻,人物逼真,装帧精美。
5.影印本《孔子圣迹图》
1934年3月,北平民社出版影印本《孔子圣迹图》。
此外,《孔子圣迹图》在明嘉靖时期有翻刻正统木刻版本,明崇祯时期有吕维祺的木刻本,计105幅图,郑振铎称之为“气魄很大,笔力雄劲”,清同治十三年( 1874)又有孔宪兰刻本。1949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书店、河北美术出版社等也刊印过以木刻本、彩绘绢本、石刻本为底本的《孔子圣迹图》。
四、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孔子圣迹图》的比较与分析
我馆现藏有三个版本的《孔子圣迹图》,分别为明张楷所作《孔子圣迹图》、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1934年北平民社影印版。
1.明张楷绘《孔子圣迹图》
张楷( 1395-1460),字式之,号介庵,浙江宁波慈溪人,永乐二十二年( 1424)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擅诗文,工书画,与“海宁三苏”为同代人。这幅《孔子圣迹图》长2240厘米,宽36.4厘米,是在明朝正统九年创作的。全卷共29幅图,且每幅图都撰写了说明和赞诗。
张楷的《孔子圣迹图》以编年为顺序,对孔子生平事迹进行了具体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孔子一生之行迹。而最后一幅画记录了官方祭孔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汉代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在公元前195年拜访了孔子的故乡,并在孔子墓旁的祠堂里用最高级别的“太牢”之礼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这次祭孔,开了后世皇帝和官方祭孔的先河。 据记载,张楷所画的《孔子圣迹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石刻版本,一种是木刻版本。明代以前,对于孔子生平事迹的记载以文字居多,绘画形式较少且基本都是散乱的单幅作品。张楷的《孔子圣迹图》,严格意义上讲,是第一卷成卷的描述孔子生平事迹的长幅画卷。此版本圣迹图题签为:“孔子圣迹图。明名臣张楷图像并赞。口子春日曹铨敬署。”卷末有张楷题跋,以及张楷同榜进士邓棨( 1396-1419)和近代鉴藏家裴伯谦( 1854-1924)长跋。其中张楷题跋全文如下:
右《孔子世家》一通,汉太史公司马氏所述,宋朱文公晦庵所纂者也。文公欲叙圣迹于《鲁论》之首,以《家语》所载纷糅无统,独取似于《史记》,然其纪载该博,中间颇有致疑者,若“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陈、蔡,大夫发徒围之,而孔子绝粮”。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安敢围之?凡此之类,不能不使人而疑之。持撮其切要之事,兼取语孟所载,夫子履历与诸弟子问答之语,分注年下,以便考证。至于书法之间,则又详加损益。至孔子在他国皆不书年若干,惟他国反鲁及在鲁则历历书之,以见圣人不忘本国之意也。楷缉是图,每事则取《史记》所载,为之序赞,书以其详而可考也。至于卷首总序,则全录文公所纂者,以其约而有断也。噫,二先生于吾夫子过化之迹所以尽心纪载者,至愚生小子安敢妄拟于其间哉?然念夙缅怀愚淑,圣教于千载之下得以居广居遵,正路不为异端他岐之惑,苟不知报,豺獭弗若也。故敢忘其肤浅,妄陈一得之愚,固知萤火袭太阳,诚不度德而量力。然精卫填海,水亦诚藐之所不能已也。时正统甲子秋七月望日,四明张楷式之盥手谨书于西台公署。钤印:张楷私印(白文)。
邓棨,明朝官吏,字盂扩,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永乐进士,授监察御史,巡按苏、松等府,颇多建树。任满将去,百姓赴京请留。宣德十年( 1435),以杨士奇荐擢陕西按察使。正统十年( 1445),调任右副都御史。扈从英宗北征,死于“土木之变”。其题跋日:
余友张君式之笃学尚文,志希圣道,尝取《史记》所载夫子出处之迹,择其有关大节者,得二十七事,兼取《家语》所录,征在祷于尼山及孔丛子所述夫子泣麟二事,晦而为图。每事摘《史记》全语,著于其上,各述一赞,以揄扬圣征,将命工勒石,以贻永久,征余识其末。客有见之者,曰:“夫子之道犹天然,人人得而仰之。今乃捃摭其事,列而为图,不几于画蛇而足者矣?”余应之日:“释、老之于其徒,非有仁义渐摩之益、礼乐覃被之化,而于师之履历往往仰之如父母,莫不绘图以显其迹,赞颂以伸其情,无非欲张其师之道以尽其崇教之心也。吾夫子道教之至,固非二氏之伦,后世之渐化被泽又非其徒之比,吾党之士虽日知所崇教,然绘象赞辞,未有若其徒之勤切者。式之有病乎此,故特绘图以彰之,陈辞以赞之,勒石以永之,使天下之含齿戴发、凡囿于圣化之中者,瞻斯图、诵斯赞,皆知吾夫子之汲汲于斯民,切切于行道,屡挫不能改其志,屡沮不能易其节,因画而求其迹,因迹而求其心.莫不稽颡崇教于目睹耳闻之间,存诚致思于神会心得之表,其于圣人垂教万世之德,庶几感心所起而无愧二氏之徒矣。此式之是以如此,夫岂蛇足于圣道、尽于图之下哉?”式之名楷,四明燕溪人,与余同登春榜进士第,今同职陕右宪台。正统乙丑仲夏吉日。嘉议大夫按察使盱江邓檠益扩谨述。
裴伯謙,名景福,号睫暗,霍邱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陆丰、番禺、潮阳、南海知县。其题跋为:
右《圣迹图》,分疏二十七事,原本《史记》《家语》《孔丛子》,不杂细说,盖其慎也。据吾乡邓公题乃正统时,四明张式之西台纂集,绘图述赞,欲以刊石者。画法简净,墨赭相和,俾易于摹刻,诚甚盛事,当日关中必有传拓,阐扬圣道,(功)在万世,良堪敬仰,此卷今为梁溪周君濂甫宝藏,展卷至再,亲炙圣人之心油然而生。廉翁处横流邪说之世,用心与四明张公同,盖知所重矣。壬戌仲冬霍邱旧学裴景福沐手敬书。
此圣迹图原为无锡周濂旧藏,卷中能辨认如下鉴藏印:轶鸥(朱文)、周濂私印(白文)、霍邱(白文)、景福私印(白文)、梁溪一鸥之印(朱文)、张楷私印(白文)、臣鼎扬印(白文)、箴斋(朱文)、周氏莲父所藏(朱文)、罗大龙印(白文)、口萸(朱文)、三山方伯(朱文)、周廉甫收藏印(朱文)、无锡周氏猗兰室藏(白文)、臣凤来印(白文)。
这幅手卷或系张楷序刊的《圣迹图》明代木刻本之母本。据郑振铎先生考证,他所珍藏的《孔子圣迹图》即此种版本之木刻本。他编印《中国古代版画丛刊》时,就选印了明正统刻本《圣迹图》,并在跋语中对其艺术价值做了高度评价。《圣迹图》辗转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反映人物事迹为主、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2.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刊刻圣迹图
孔宪兰为孔子七十二代孙,同治元年( 1862)举人,官新泰、钜野训导。这本《圣迹图》画宽41.5厘米,高30.5厘米,前录《史记·孔子世家》一篇,次为孔宪兰《新刊圣迹图记》一篇,图计105幅,每图之左上角或右上角刻有说明文字,文字均有四字之小标题。
3.1934年北平民社影印版
此版本圣迹图宽37.8厘米,高25.5厘米,为1934年3月出版,永华印刷局、京城印书局印刷,影印本,封底为版权页,包括出版时间、定价、发行者(北平民社)、印刷者(京城印书局、彩华制版局、永华印刷局)、鉴定者(李炳卫)、校勘者(北平民社、普及图社、德友女学校)和版权所有者(德友女学校)等。全书由序(景耀月)、序二(李炳卫)、目录、插图、插影、正图及孔子年谱、历代孔子大事记几部分组成。从北平民社编辑主任李炳卫所写的序二中可知悉该圣迹图的来源:“为民社图书馆收集中外古今地图之际,无意中获得《孔子圣迹图》百余幅于书肆。其笔法工隽,迥异寻常,审知确系各家珍藏之品。虽稍有残蚀,而精华伟丽幸依然全也!展阅之余起敬。再四因商于曹锡珍、成集三诸君,旁采资料,从事汇编,敬谨影印,舆内府地图、中俄交界图、新欧洲图合为四珍,同时间世。”该影印本含“孔子小像”在内共104幅图。至于所获为何种版本,是刻本还是原作,序中语焉不详。扉页有“盐谷温先生惠存,后学江泽春敬赠”字样。
对比清同治十三年版和1934年影印版,前者计图105篇,后者则为104篇,且二者每篇小标题和故事排序略有不同,即便同一个故事,两者绘画手法也大不相同。
五、结语
“圣迹图”作为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历经两千余年的演进发展,无论在美术创作角度,还是在传统道德的树立方面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等待我们去发掘。通过梳理《孔子圣迹图》各种版本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指南。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君子品格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对于矫正目前社会中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圣迹图这种儒家图册,来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对于传承儒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四库家藏·史部典籍概览(一)[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沈津.圣迹图版本初探[J]孔子研究,2003 (1).
[3]孟久丽( JuliaK.Murrav).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M].何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50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绳博,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图像与文物影像。
关键词:《孔子圣迹图》 版本 张楷 孔宪兰 李炳卫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弘扬孔子的思想,可谓不遗余力。在诸多的传播形式中,以图像方式传播孔子思想的《孔子圣迹图》可谓个中翘楚。
一、《孔子圣迹图》的形成与发展《孔子圣迹图》作为古代孔子画像的一种,以叙事性的方式再现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和相关历史事件。“传圣贤之謦欬者,具于书;传圣贤之形迹者,具于画。”《孔子圣迹图》在明中叶集中出现,并且在明清两代持续流传,最终进入了作为国家祭祀制度重要所在的北京孔庙内,显示了圣迹图在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梳理《孔子圣迹图》的发展,笔者发现,在文化的发展弘扬中,我们应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做到言之有物,以一种直观的可见可感的方式拉近传承者与百姓的距离,使民众易于接受儒家思想。
二、研究成果回顾
历代对于《孔子圣迹图》的传承和完善不胜枚举,如在《幸鲁盛典》中记载:“圣门纪载之书,见于历代经籍之志者,有《孔志》《阙里祖庭记》《东家杂记》《孔子世家谱》《孔氏编年》《孔氏实录》《孔圣图谱》。”《文渊阁书目》中著录有“《孔圣图谱》一部三册”。《千顷堂书目》卷三中著录有《孔圣图谱》三卷,注曰:“元大德年间孔子五十三代孙津刊,一图谱、二年谱、三编年。”另有《海源阁书目补遗》子部《圣庙祀典图考》五卷,《孔孟圣迹图》二卷(崇圣祠考一卷,清顾沅辑,清道光刻本庆册。清代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九,史部十五中说:“不著撰人名氏。据卷首《樊维城序》,盖衍圣公家所刻。维城为万历己未进士,则此书出于明季也。即《圣迹图》旧本,而前增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十像,后附以颜、曾、思、孟林庙八图。虽以《图赞》为名,而仅图前有说数行,无所谓‘赞’,尤不可解。”“旧本题元程复心撰。复心字子见,婺源人。皇庆癸丑,江浙行省以所撰《四书纂释》进于朝,授徽州路教授。致仕,给半俸终其身。是编以《论语》各章分隶于《孔子年谱》之内,而又杂采《左傳》诸事附会之。如云:九岁见季札观乐于鲁,三十五岁从昭公出亡,留齐七年。此因旁文而牵合孔子者也。”
三、现存圣迹图版本介绍
存世的《孔子圣迹图》有诸多版本,计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本、影印本等多种。
1.木刻本《圣迹图》
据现在掌握的史料和有关研究者的分析来看,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始于明代。明正统九年( 1444),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的孔子史实,旁采《论语》《孟子》等,辑成《圣迹图》,反映孔子生平的29件事,并撰写了每幅图的说明和赞诗,木刻传世。其后,弘治十年( 1497),何廷瑞等又新增9件事,共计38幅后重新刻印,但新增9图有说明而无赞诗。
2.彩绘绢本《圣迹之图》
它的绘制主要也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且文字多用原作,选择的是孔子生平中比较重要的行迹,有文有赞,但无题目。《圣迹之图》共36幅图,每页宽66.2厘米,高41.4厘米,画心宽57至62厘米不等,高近33厘米,无款,作者及绘制年代不详。其图前有二跋,其一为雍正七年(1729)跋,被认为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由于其相隔年代相对较近,这一说法比较可信。
3.石刻本《孔子圣迹图》
最早的《孔子圣迹图》石刻本始于明万历年间。万历十九年( 1591),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提议将木刻改为石刻,并于孔庙隙地创建“圣迹殿”加以保存。次年,山东按察副使张应登,又建议增加《克复传颜》《孝经传会》《合葬于防》《过庭诗礼》《望吴斗马》《杏坛植桧》《三垅植楷》等7图,将原稿增至112图。今孔庙圣迹殿内仍陈列有120块刻石。
4.珂罗本《孔子圣迹图》
1914年11月初,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珂罗版形式,开创了近现代史上出版发行《孔子圣迹图》的先河。画宽13.5厘米,高19厘米,工笔重彩,画法细腻,人物逼真,装帧精美。
5.影印本《孔子圣迹图》
1934年3月,北平民社出版影印本《孔子圣迹图》。
此外,《孔子圣迹图》在明嘉靖时期有翻刻正统木刻版本,明崇祯时期有吕维祺的木刻本,计105幅图,郑振铎称之为“气魄很大,笔力雄劲”,清同治十三年( 1874)又有孔宪兰刻本。1949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书店、河北美术出版社等也刊印过以木刻本、彩绘绢本、石刻本为底本的《孔子圣迹图》。
四、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孔子圣迹图》的比较与分析
我馆现藏有三个版本的《孔子圣迹图》,分别为明张楷所作《孔子圣迹图》、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刻本、1934年北平民社影印版。
1.明张楷绘《孔子圣迹图》
张楷( 1395-1460),字式之,号介庵,浙江宁波慈溪人,永乐二十二年( 1424)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楷擅诗文,工书画,与“海宁三苏”为同代人。这幅《孔子圣迹图》长2240厘米,宽36.4厘米,是在明朝正统九年创作的。全卷共29幅图,且每幅图都撰写了说明和赞诗。
张楷的《孔子圣迹图》以编年为顺序,对孔子生平事迹进行了具体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孔子一生之行迹。而最后一幅画记录了官方祭孔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汉代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在公元前195年拜访了孔子的故乡,并在孔子墓旁的祠堂里用最高级别的“太牢”之礼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这次祭孔,开了后世皇帝和官方祭孔的先河。 据记载,张楷所画的《孔子圣迹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石刻版本,一种是木刻版本。明代以前,对于孔子生平事迹的记载以文字居多,绘画形式较少且基本都是散乱的单幅作品。张楷的《孔子圣迹图》,严格意义上讲,是第一卷成卷的描述孔子生平事迹的长幅画卷。此版本圣迹图题签为:“孔子圣迹图。明名臣张楷图像并赞。口子春日曹铨敬署。”卷末有张楷题跋,以及张楷同榜进士邓棨( 1396-1419)和近代鉴藏家裴伯谦( 1854-1924)长跋。其中张楷题跋全文如下:
右《孔子世家》一通,汉太史公司马氏所述,宋朱文公晦庵所纂者也。文公欲叙圣迹于《鲁论》之首,以《家语》所载纷糅无统,独取似于《史记》,然其纪载该博,中间颇有致疑者,若“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陈、蔡,大夫发徒围之,而孔子绝粮”。按,是时陈、蔡臣服于楚,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安敢围之?凡此之类,不能不使人而疑之。持撮其切要之事,兼取语孟所载,夫子履历与诸弟子问答之语,分注年下,以便考证。至于书法之间,则又详加损益。至孔子在他国皆不书年若干,惟他国反鲁及在鲁则历历书之,以见圣人不忘本国之意也。楷缉是图,每事则取《史记》所载,为之序赞,书以其详而可考也。至于卷首总序,则全录文公所纂者,以其约而有断也。噫,二先生于吾夫子过化之迹所以尽心纪载者,至愚生小子安敢妄拟于其间哉?然念夙缅怀愚淑,圣教于千载之下得以居广居遵,正路不为异端他岐之惑,苟不知报,豺獭弗若也。故敢忘其肤浅,妄陈一得之愚,固知萤火袭太阳,诚不度德而量力。然精卫填海,水亦诚藐之所不能已也。时正统甲子秋七月望日,四明张楷式之盥手谨书于西台公署。钤印:张楷私印(白文)。
邓棨,明朝官吏,字盂扩,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永乐进士,授监察御史,巡按苏、松等府,颇多建树。任满将去,百姓赴京请留。宣德十年( 1435),以杨士奇荐擢陕西按察使。正统十年( 1445),调任右副都御史。扈从英宗北征,死于“土木之变”。其题跋日:
余友张君式之笃学尚文,志希圣道,尝取《史记》所载夫子出处之迹,择其有关大节者,得二十七事,兼取《家语》所录,征在祷于尼山及孔丛子所述夫子泣麟二事,晦而为图。每事摘《史记》全语,著于其上,各述一赞,以揄扬圣征,将命工勒石,以贻永久,征余识其末。客有见之者,曰:“夫子之道犹天然,人人得而仰之。今乃捃摭其事,列而为图,不几于画蛇而足者矣?”余应之日:“释、老之于其徒,非有仁义渐摩之益、礼乐覃被之化,而于师之履历往往仰之如父母,莫不绘图以显其迹,赞颂以伸其情,无非欲张其师之道以尽其崇教之心也。吾夫子道教之至,固非二氏之伦,后世之渐化被泽又非其徒之比,吾党之士虽日知所崇教,然绘象赞辞,未有若其徒之勤切者。式之有病乎此,故特绘图以彰之,陈辞以赞之,勒石以永之,使天下之含齿戴发、凡囿于圣化之中者,瞻斯图、诵斯赞,皆知吾夫子之汲汲于斯民,切切于行道,屡挫不能改其志,屡沮不能易其节,因画而求其迹,因迹而求其心.莫不稽颡崇教于目睹耳闻之间,存诚致思于神会心得之表,其于圣人垂教万世之德,庶几感心所起而无愧二氏之徒矣。此式之是以如此,夫岂蛇足于圣道、尽于图之下哉?”式之名楷,四明燕溪人,与余同登春榜进士第,今同职陕右宪台。正统乙丑仲夏吉日。嘉议大夫按察使盱江邓檠益扩谨述。
裴伯謙,名景福,号睫暗,霍邱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陆丰、番禺、潮阳、南海知县。其题跋为:
右《圣迹图》,分疏二十七事,原本《史记》《家语》《孔丛子》,不杂细说,盖其慎也。据吾乡邓公题乃正统时,四明张式之西台纂集,绘图述赞,欲以刊石者。画法简净,墨赭相和,俾易于摹刻,诚甚盛事,当日关中必有传拓,阐扬圣道,(功)在万世,良堪敬仰,此卷今为梁溪周君濂甫宝藏,展卷至再,亲炙圣人之心油然而生。廉翁处横流邪说之世,用心与四明张公同,盖知所重矣。壬戌仲冬霍邱旧学裴景福沐手敬书。
此圣迹图原为无锡周濂旧藏,卷中能辨认如下鉴藏印:轶鸥(朱文)、周濂私印(白文)、霍邱(白文)、景福私印(白文)、梁溪一鸥之印(朱文)、张楷私印(白文)、臣鼎扬印(白文)、箴斋(朱文)、周氏莲父所藏(朱文)、罗大龙印(白文)、口萸(朱文)、三山方伯(朱文)、周廉甫收藏印(朱文)、无锡周氏猗兰室藏(白文)、臣凤来印(白文)。
这幅手卷或系张楷序刊的《圣迹图》明代木刻本之母本。据郑振铎先生考证,他所珍藏的《孔子圣迹图》即此种版本之木刻本。他编印《中国古代版画丛刊》时,就选印了明正统刻本《圣迹图》,并在跋语中对其艺术价值做了高度评价。《圣迹图》辗转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反映人物事迹为主、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2.清同治十三年孔宪兰刊刻圣迹图
孔宪兰为孔子七十二代孙,同治元年( 1862)举人,官新泰、钜野训导。这本《圣迹图》画宽41.5厘米,高30.5厘米,前录《史记·孔子世家》一篇,次为孔宪兰《新刊圣迹图记》一篇,图计105幅,每图之左上角或右上角刻有说明文字,文字均有四字之小标题。
3.1934年北平民社影印版
此版本圣迹图宽37.8厘米,高25.5厘米,为1934年3月出版,永华印刷局、京城印书局印刷,影印本,封底为版权页,包括出版时间、定价、发行者(北平民社)、印刷者(京城印书局、彩华制版局、永华印刷局)、鉴定者(李炳卫)、校勘者(北平民社、普及图社、德友女学校)和版权所有者(德友女学校)等。全书由序(景耀月)、序二(李炳卫)、目录、插图、插影、正图及孔子年谱、历代孔子大事记几部分组成。从北平民社编辑主任李炳卫所写的序二中可知悉该圣迹图的来源:“为民社图书馆收集中外古今地图之际,无意中获得《孔子圣迹图》百余幅于书肆。其笔法工隽,迥异寻常,审知确系各家珍藏之品。虽稍有残蚀,而精华伟丽幸依然全也!展阅之余起敬。再四因商于曹锡珍、成集三诸君,旁采资料,从事汇编,敬谨影印,舆内府地图、中俄交界图、新欧洲图合为四珍,同时间世。”该影印本含“孔子小像”在内共104幅图。至于所获为何种版本,是刻本还是原作,序中语焉不详。扉页有“盐谷温先生惠存,后学江泽春敬赠”字样。
对比清同治十三年版和1934年影印版,前者计图105篇,后者则为104篇,且二者每篇小标题和故事排序略有不同,即便同一个故事,两者绘画手法也大不相同。
五、结语
“圣迹图”作为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历经两千余年的演进发展,无论在美术创作角度,还是在传统道德的树立方面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等待我们去发掘。通过梳理《孔子圣迹图》各种版本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指南。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君子品格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对于矫正目前社会中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圣迹图这种儒家图册,来唤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对于传承儒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四库家藏·史部典籍概览(一)[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沈津.圣迹图版本初探[J]孔子研究,2003 (1).
[3]孟久丽( JuliaK.Murrav).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M].何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50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绳博,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图像与文物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