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与旧居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3416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厅堂除了是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还是蕴藏快乐时光的地方。
  童年时代,我曾经在厅堂里跟小伙伴们捉迷藏,在檀香袅袅中学大人们正襟危坐,祈福许愿。我尤其迷恋厅堂里古老木头的芳香,那是柱子,是木门,是木窗,是栋梁散发出来的睿智气息。它们萦绕在厅堂的角角落落里,悠长而绵延,含蓄而深沉,亲切,温暖。我曾经在厅堂的一处阴暗角落里意外搜出一本发黄的线装书,那是祖先们珍藏的典籍,竖排的繁体字,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如获至宝,受益终生。厅堂坐落在大车坪,大车坪是我的故乡。它只有三十几户人家、近三百口人的村庄,在当地却颇负盛名。一来是村里既出文人,也出武官,著名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年青时曾在这里拜师习武;二来是民风淳朴,村民精诚团结,乐观上进。村民们素来有崇尚积德、孝顺的好传统,在冯家厅堂的入门厅东侧墙上,挂着一幅山东籍著名山水画家张宝珠先生为大车坪题写的村训“厚德载福孝道传家”。外地人来寻访时,必定有人兴致勃勃地首先说起村里的厅堂。
  与许多客家人居住的村落一样,大车坪也有一座像“祠堂”一样的厅堂。由于村民大多姓冯,厅堂便取名“冯家厅堂”,上座东侧是冯子材年轻时流浪到大车坪寄居的旧屋、陈列室。他在钦州出生,十五岁左右沿着钦州浦北、碑志景,翻山越岭,一直流浪到博白,从而有缘做了大车坪冯氏先辈冯锦芯的养子。
  一次,我到德高望重、已达八十三岁高龄的自治区党委老书记陈辉光家作客,偶然谈到我家乡的人文历史,他很兴奋,说对冯子材这位著名抗法民族英雄应怀一份崇敬,应予以铭记,回想起镇南关大捷的历史,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自豪。我给他赠送了我的诗集《去年的风花雪月》,他主动在另一本屝页上题写“博白的骄子冯三四”嘱我留存,我明白,他给我这么高的赞誉,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他鼓励我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还嘱咐若有新作一定赠给他赏读。他的话语重心长,让我受到了莫大鼓舞。后来,陈书记还为我的家乡题写了“大车坪”、“大车坪冯子材旧居”、“民族英雄冯子材”,还为钦州冯子材故居题写“冯子材故居”等。墨浓情深,这是给我和我的家乡,乃至冯氏宗族后人们极大鼓励和关怀。
  走进村口没多久,就会看到一条长长的六十九级水泥台阶沿着山势爬升,尽头有几座古色古香的老屋,那里便是厅堂了。它位于村庄中部,由火砖黑瓦的老屋群构成。据村史记载,厅堂已有近一百八十余年历史了,最近的一次修缮也要追溯到七十年前。这从班驳的墙壁,黑亮的瓦片,古朴的门窗可以看得出来。
  厅堂是一座由四排房子构成的老建筑,面积不过四百平方米,外表算不上金碧辉煌,规模算不上气势磅礴,却富有底蕴,古色古香。人刚迈进门槛,迎面就扑来一阵古朴气息。笔直的通道连接着四道门,每道门旁都张贴一副对联,而每座屋前均有一块空院地(俗称天井),两旁皆由老房子围起来,屋檐下的通道可达各家各户。这里原本是村里的老屋群,人们清闲时相互窜门,孩子们则在屋檐下追逐打闹。如今人们纷纷搬离老屋,住进村庄下方的楼房,但一些老人仍生活在那里,心中盈满万般不舍。
  厅堂虽谈不上豪气壮观,却是一种庄严的存在,一砖一瓦都流溢着神圣的气息。人只要步入厅堂,仿佛面对的是老祖宗,便会轻手轻脚,玩笑心不再有,戏谑心不再有,只有虔诚和谦恭。
  故乡的历史不算悠久,掐指细算不过一百八十余载。但当初老祖辈们力排众议,毅然从别的村庄迁往这个边远地方时,定需要极大的勇气。渐渐的,经过先辈们的筚路蓝缕、刀耕火种,村庄由一户人家变成几户,十几户,再壮大到今天的三十几户。子孙后代繁衍生息,走出一个又一个成功子弟,让我深信老祖宗们的血液里一定含有坚忍和奋斗的基因,并得以一代又一代傳承。为了让后人谨记这种精神,村民们便建立了这座厅堂,警示后人。也曾有人说过,故乡的厅堂太老旧了,应该翻新。但大多数人都觉得翻新的厅堂缺乏年代感和厚重感,于是就修修补补到了今天。
  在乡亲们看来,厅堂是心灵的港湾。逢年过节,人们都会端着供品到厅堂祭奠先人。其实,厅堂里也没有什么具体物什存在,不过是一张木桌上供着一只香炉,人们摆上供品后,祈求庇佑,求个平安和心安。除了逢年过节,村里有结婚、寿宴、百日宴等喜事时,也都在厅堂里大摆宴席。届时全村男女老少济济一堂,或聊陈年旧事,或畅想未来,赞扬好的榜样,针砭坏的典型,让大家在觥筹交错间受到洗礼和教育。外出创业的,离开家乡前到厅堂祭拜,祈求财源滚滚;外出求学的,离家返校前到厅堂祭拜,祈求学习进步;新婚夫妻到厅堂祭拜,祈求夫妻恩爱,早生贵子。总之,村民们的心事似乎都可以在厅堂里找到寄托。愁苦时倾诉,欢乐时分享。
  对于像我这样出外工作的人来说,厅堂还承载了一份沉重的乡愁。
  游子漂泊在外,难免风吹雨打,身心疲惫。实在落魄无助时,就会思乡,会恋旧,厅堂往事就会涌上心头,如丝如缕。我们都曾经在那里追逐打闹,曾经在那里接受刻骨铭心的教育,都从那里迈开步伐走出山外。在我最迷惘的时候,找朋友倾诉,找父母诉苦,但直到我回到家乡,走进厅堂,在那里静坐沉思了半天后,才满血复活。冥冥中,我依稀看见老祖宗筚路蓝缕的往事,看见他们刀耕火种的坚韧,于是我收拾好了行装,重新出发。
  厅堂是安放我灵魂的栖息地,是存放我乡愁的陈列馆。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古老的规矩;那里供奉着祖先的香炉,讲述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如今的我,虽谈不上功成名就,但也衣食无忧,在打理好日常琐事之余,会把精神寄托在文字上,以我手写我心,让自己学会轻盈。我相信自己的血液里也流淌着故乡厅堂的精神,那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贝财富。
  我能在厅堂里找到自己的根,能在厅堂里看到自己的“胎记”。每当走进厅堂,我似乎听到祖先们说的话,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听到他们的心跳和呼吸声,这一切让我感受到家的味道。每当置身厅堂,一股股草木的清香便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在那里,品质和德行比什么都重要——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踏踏实实走路。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深信祖先们一直住在厅堂里,一直默默注视着子孙繁衍,保佑着家世兴旺。而祠堂祭祖、寻根,不知不觉已成为我们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端行正德、感恩思孝的人生必修课。
  家乡的厅堂与英雄旧居,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漂泊时将我牵系,孤独时令我守望,无力时催我前行。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凌晨4点,我像一个梦游症者一样爬上楼顶,在空寂而昏暗的月光下,晾晒疼痛的灵魂。黢黑的夜色里,辗转反侧,未能入眠,每一次合下眼帘,双目便直痛到心里,泪液更是沽沽直淌……春天似乎还没有多少暖意,料峭的风,趁着这黑夜越过远处的山穿过密密匝匝高高矮矮房屋洒了我一身寒意。我紧了紧大衣,抱紧了双膝,像一只卷缩着身子的寒号鸟。  打開童年的记忆门窗,一曲熟悉的旋律,飞舞了进来:  哆啰啰,哆啰啰  寒风冻死我 
期刊
姐姐,在我们姊妹行里排老大。  父亲、母亲归于黄土之后,姐姐是我回老家的唯一正当理由。不知情的朋友说,你老家里老人都不在了,还回去干啥?给民航、铁路做贡献吗?我笑笑说:回去看看。回去看姐姐,是我内心的想法,我不愿与别人分享。  姐姐,在远方。  曾经,我的世界里,远方远在故乡之外,代表先进、时尚,和传统、落伍完全对立,水火不济。远方是理想的方向,是终点,是目的地。这么些年之后,我身处异乡,故乡是我
期刊
九月微醺的夜色中,穿过公园门楼,滨州中海公园便从容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一盏盏昏暗的园灯,给森森林木披上了薄纱。跨步进入前方的廊道,廊上爬满了我尚不知悉名字的藤蔓,将廊道上空覆盖,如同一把巨硕的绿伞撑在上面。月光透过藤蔓缝隙,投下星星点点的碎银,随着微风在地上摇曳。行走在夜间的廊道上,如同浅行于缥缈的梦幻之间。  月亮艰难的从云层中挣了出来,柔婉的月光撒向大地,隐隱约约将公园轮廓描绘出来。站立在玉
期刊
前些日子,爬二郎山時看到一棵榆树刚刚开花,这种花叫“榆钱”。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伸手采摘了榆钱,吃在嘴里感觉香甜可口。  记得小时候,陕北的农村春天没有新鲜蔬菜,更没有大棚种菜的事情。每到春天,头一年冬天淹制的酸白菜也吃完了,即使没有吃完也因天气暖和,气温升高而腐烂变质,不能食用。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山上能够食用的唯一绿色食品就是“榆钱”了。  每到四月底五月初的日子,山上榆树花开了,
期刊
一  2月15日那天我的心很痛,因为看到了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狙击战中,已经有1716名医务人员感染,6人不幸死亡。  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想起医疗界我认识的一个医生来了,想起那年那月那天与她的一面相识。  她是伊犁州新华医院的呼吸科和危重症室主任安瑞芬大夫,虽然我与她仅相识一面,但也就是这一面,让我认定她是一位心底善良、医术高超的医生。  新华医院是一家在伊犁州历史上比较优秀的医院,如果我没有记
期刊
在故乡的那座老宅里逗留最后一刻,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上午。那天的天气特别好,阳光照进院子来,院子就灿灿的亮,院里的那两棵老杏树,叶子伴着花蕾冉冉地舞。杂草自由地生长,葳蕤蔓延,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久无人居的院落。阳光还是从容的从夹耳窗子照进去,屋子里仍然格外亮堂。  这个院子是我童年时期的生命摇篮。虽然在这个院子里住的时间不是太长,但它留给我的记忆一生也忘不了。故乡就是这样,在每个人的心里,总是一方魂
期刊
从南昌坐车在高速路上向西行驶近五个小时,就到了井冈山,听导游做了近两个多小时的讲解。井冈山最早是广东的客家人到此居住,看到山下江河很多,互相交错成“井”字形,所以起名“井江山”。客家话把“江”字念“冈”,很多外来人跟着客家人发音,慢慢就叫成了“井冈山”了。车辆沿着蜿蜒的公路不知绕了多少个弯,映入眼帘的全是俊秀奇峰,绿树成茵,与山脚下金黄色的稻田相互辉映,绘就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杜鹃树是井冈山最多的
期刊
陕北的绿,弥足珍贵,是它与南方一年常绿相比较,时间太短了的缘故。陕北的绿来得晚、去得早,真正大面积的绿就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八月的四个月时间,只占全年的三分之一。人们在一年当中,很长的时间想念绿、等待绿和盼望绿,很短的时间接触绿、拥抱绿和享受绿。在绿色与苍凉交替的过程中,那种期待、喜悦和惜别的感觉是南方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陕北的绿,代表的不仅仅是大地的植被和颜色的改变,更代表的是一种生活,一种由
期刊
2020年,的确不同寻常。  新年伊始,新冠状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在党中央全面布署下,精兵强将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向武汉集结,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歼灭战。医务工作者率先逆行,人民军队全力救援,全国人民居家抗疫,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960万平方公里激荡。这个冬末初春值得珍藏,太多的勇敢者值得我们致敬,包括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援武汉的急救创伤科十三位勇士。  一  居家的我,关注疫
期刊
我十三岁上初中的时候,就離开家到二十里以外的学校去上学。因为离家远,只能住在学校。每隔一两周才能在星期天回一趟家。  每次回到家,妈妈总是仔细端详着我的模样,看脸蛋瘦了没有,看个子长高了没有,双手不停地抚摸着我的身体,再看衣服哪里破了,她把我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能看出来。一阵端详后,妈妈便把早已热在锅里的饭菜端在我跟前,让我趁热吃下,还不时地提醒我不要噎着。  吃完饭,她再详细盘问我的学习、生活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