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nder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运用的恰当与否,决定造园水平,好的植物配植必定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北方地区园林规划中植物配置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美;生态价值
  
  Abstract: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using the appropriate or not, decide the landscape level, the plant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perfect form and conte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many years, some questions on the plant landscape in the north area of a comprehensive inquiry.
  Key words: modern garden; plant landscape; artistic beauty; ecolog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TU986.2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1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1.1 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季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1.2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园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其往往是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多少及配置方式来组织空间景观。
  1.3 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結合的群落景观。不同的植物材料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棕榈、大王椰子、假槟榔等营造的是一派热带风光;雪松、悬铃木与大片的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展现的是欧陆风情;而竹径通幽、梅影疏斜表现的是我国传统园林的清雅。
  2 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王国维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悲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王昌龄所云“三境”中的“情境”与“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兴)、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
  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3.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馒头柳、国槐、千头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3 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4.2 园林绿化树种以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
  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4.3 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
  对于冬季寒冷,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4.4园林设计中,植物配植要有整体观点
  从全园的植物造景中,平面布局的块状、线状、散点、水体、绿篱和花坛等角度统筹安排,利用各种种植类型创造出四时烂漫,景观各异,色彩斑斓,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
  (1)块状。利用成片布置的密林、草坪构成园林植物景观中虚实对比度很强的构图,形成草坪宽可“走马”,密林密不“容针”的不同环境效果,不同景观特色,开展不同游赏活动的开敞、封闭的植物空间。树林、密林可与草坪构成不同的柳树草坪,云杉草坪等。草坪可以选孤立树、花丛、树丛、花坛、山石建筑、雕塑等作构景。
  (2)线状。主要是乔木作线状种植,包括规则的直线、折线、曲线和自然,错落的线状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线状组合,可以提高园林感情意味,增加园林思想内涵,提升审美感受,如直线表示力量;垂直线给人以稳定感和均衡感;曲线表示优美、柔和;折线表示转换、突然、断续;折线形成的角度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水平线表示安宁、静穆;斜线与兴奋、迅速、不稳定相联系。规则式园林多数乔木成排成行栽植,而自然式布置往往考虑与道路、湖岸的有机结合。不等距,不列队,疏密有致,往往与造景和组织透视线相结合。线状,同时还要考虑起伏、错落的天际线与平面曲折变化的效果。
  (3)散点。包括孤立树、树丛、树群。孤立树即孤植,单棵种植树态优美,色彩鲜明,形体高大,寿命长,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如雪松、油松、白皮松、银杏、悬铃木、白蜡、龙爪柳等。孤植树常布置在大草坪或林中空地的构图重心上,与周围的景点要取得均衡和呼应,四周应空旷,并留出一定的视距,可供游人欣赏,一般距离为树木高度的4倍左右。树丛、树群的植物配植,可以从古代画论中得到种植设计的启示。在配植上,两株树不宜选等量、等高,姿态相近的栽在一起。但一种情况除外:在规则式、中轴对称的园林构图中,如场地出入口,主要建筑物两侧,道路两旁等,为强化中轴对称感,一般选同种树植。树林的配植方法,不宜成排成行,形成上要有变化,树种及大小、体量上要有搭配虚实穿插,高低生姿、大小顺顾,可以形成明暗的对比;同时它所形成的垂直景观将为之丰富起来,与地平线产生方向的对比。在树群的四周还可以用灌木装饰林缘,使园林中增加许多野趣。三株树宜栽成不等边三角形。在构图上宜做到“主、次、配”。两株宜近,一株宜远、两株枝相似,一株枝宜变,三株树不宜等高,要求自然错落,左右、前后“互让”,穿插自如。
   (4)绿篱。以枝叶密茂、分枝多、叶形较小、有光泽、生长密实,在密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耐修剪,剪后再生能力强,易恢复且繁殖容易的树种修剪成不同形状,可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如侧柏、桧柏、龙柏、紫叶小檗、大叶黄杨、锦熟黄杨、金叶女贞等。
  (5)花卉。植物造景中,园林花卉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利用花卉的不同色彩,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起到装饰园林空间的作用。在设计上,花卉多用在花坛、花境、花台中。以色彩构图为主的花丛式花坛,选择开花繁茂、花期一致、花期较长、花株高度一致的花卉;以图案为主的模纹花坛、立体花坛,选择株型低矮,分枝密,耐修剪,叶色鲜明的植物。
  4.5在园林设计中,利用植物的配植来营造园林景观
  有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如:“夹景”,用道路两边的树木廓来突出、强化主要景物、屏障平俗景物;“框景”,用两丛树木作景框,仿佛一幅立体画面;“背景”,用常绿植物衬托出前面的景物,用植物色彩强调或加重其他景物的效果;“隔景”,用绿篱将两个景区分隔开;“障景”,用一丛乔灌木的组合,将风景阻障;“漏景”,用稀疏的乔木将近景造成若隐若现。
  总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立足现状,首先对当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应用等状况有个清楚认识,了解现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参考文献:
  [1] 郭蓉芳.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 现代园艺. 2011(07)
  [2] 陈冬晶,张建华.中外景观植物配置与商业空间的比较研究[J]. 上海商业. 2012(04)
  [3] 杨睿,于佳,闫红伟.生态学原理在东北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7(05)
  [4] 韩伟,冯蕴倩.浅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09)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给排水设计技术也相当完善,给排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给排水系统也常出现事故,如下水设施遭到破坏,臭气外溢等等。这一方面是设计时水力计算的缺陷,另一方面是设计者施工常识的缺乏。这里我们就对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系统;给排水;设计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rapi
期刊
摘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建筑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建筑系统,使建筑系统与整体生态环境和谐,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学理念;应用  Abstrac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concepts into building system, build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地段的不断更新,很多旧建筑失去了原先的功能,成为闲置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对旧建筑进行保留和改造,使之继续发挥作用,传承文脉,并与新建筑相协调。本文根据案例探讨应该如何看待旧建筑改造,如何给其注入新的生命。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利用;创意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lots of constantly u
期刊
摘要: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针对目前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给水部分和排水部分存在的问题以及容易被疏忽的细节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给大家在设计、施工中提供指导。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view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w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舒适、节能、高效、自然的居住环境,已成为规划者追求的目标。笔者通过分析低碳的相关概念,探索性地研究了在珠三角居住区规划过程中,低碳理念在“人本思想”方面的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进而从居住区建设入手,提升低碳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環境日益增长的生态要求,以期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低碳理念;人本思想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  Abst
期刊
摘要: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涉及到整个工程建设中的很多方面。虽然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却对整个工程造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作一直贯穿了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需要工程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合同努力,才能实现工程造价成本的最小化。  关键词:工程造价;施工阶段;控
期刊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近年来,额尔古纳市通过开展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性教育和实施“双百”党建示范工程,科学发展观宣讲等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Abstract: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t
期刊
摘要:本研究对1年生07628杂交杨施肥试验,对其地径、苗高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施肥量和对照(不施肥)共5个处理,施肥对树高生长明显,并且在处理三(100g/株)时07628杂交杨地径达到最大值,生长影响明显。  关键词:不同施肥量;07628杂交杨;生长影响  Study on growth of the Influence of Hybrid Populus 07628 Dif
期刊
摘 要:新城市主义思想对当今城市区域规划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区域建设中的运用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运动及其指导思想、新城市主义实践活动的剖析,探讨武汉万科城市花园的建设实践对武汉城区建设中运用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区域建设;武汉万科城市花园;建设实践  AbstractNew Urbanism thought on the field of urb
期刊
摘要: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是控制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才能控制好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内容,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做好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