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情感与态度是认识的根本,过程和方法是認识的枝叶,知识与技能是认识的花果。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联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何把地理教学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统盘考虑,切切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体现,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深刻反思,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1.吃透课标,把课标作为教学活动的总领。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也是使用教材,考试评价的唯一准绳。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时务必认真解读,深刻领悟,通过对课标条目的理解,恰如其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达成目标。
2.设计出的目标要能体现新课程实质。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原先的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课程的终极目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特别关注过程方法目标,强调体验、感悟、探究,强调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还要深化、细化情感领域目标,因课而宜,将其生动化,具体化,并进行长期渗透、熏陶。
3.三维目标既要有机结合,又要有所侧重。和谐指知、情、能三维教学目标协匹配,水乳交融,达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情感与认知相呼应,教学目标要精选,短小精悍,突出落实重点目标。
二、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同样教学内容也要精心选择,其选择是否典型、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水平、达成程度。由于一标多本(一个课标,多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选择给各地师生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需要我们教师博采众版本之长,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根本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创造的自由空间。
1.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导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愉悦氛围中,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引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学生通过身边的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全面落实过程目标,强化学生体验
1.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它体现在人们日常、经济、政治生活中,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得到体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体现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二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出发,借助具体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学生是学习知识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尽可能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在课堂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小结课堂内容,或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或组织对抗性强、趣味性强的地理小竞赛,或组织辩论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书上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3.侧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方法是种知识,更是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对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放大效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重点加强读图作图指导,图表分析指导。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全局考虑设计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到教学内容的精选,以及活动情境的创设。既要顾及结果,又要注重过程的实效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总之,“三维目标”的构建与达成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和沉淀而获得的。这正是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所面对的巨大的挑战。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把知识技能教学、过程方法的体验领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的关注变成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关注人的本质,让学生都能体验进步和发展。
一、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1.吃透课标,把课标作为教学活动的总领。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也是使用教材,考试评价的唯一准绳。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时务必认真解读,深刻领悟,通过对课标条目的理解,恰如其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达成目标。
2.设计出的目标要能体现新课程实质。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原先的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课程的终极目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特别关注过程方法目标,强调体验、感悟、探究,强调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还要深化、细化情感领域目标,因课而宜,将其生动化,具体化,并进行长期渗透、熏陶。
3.三维目标既要有机结合,又要有所侧重。和谐指知、情、能三维教学目标协匹配,水乳交融,达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情感与认知相呼应,教学目标要精选,短小精悍,突出落实重点目标。
二、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同样教学内容也要精心选择,其选择是否典型、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水平、达成程度。由于一标多本(一个课标,多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选择给各地师生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需要我们教师博采众版本之长,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根本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创造的自由空间。
1.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导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愉悦氛围中,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引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学生通过身边的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全面落实过程目标,强化学生体验
1.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它体现在人们日常、经济、政治生活中,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得到体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体现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二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出发,借助具体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学生是学习知识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尽可能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在课堂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小结课堂内容,或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或组织对抗性强、趣味性强的地理小竞赛,或组织辩论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书上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3.侧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方法是种知识,更是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对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放大效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重点加强读图作图指导,图表分析指导。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全局考虑设计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到教学内容的精选,以及活动情境的创设。既要顾及结果,又要注重过程的实效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总之,“三维目标”的构建与达成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和沉淀而获得的。这正是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所面对的巨大的挑战。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把知识技能教学、过程方法的体验领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的关注变成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关注人的本质,让学生都能体验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