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常态就是入仕和归隐,陶渊明和范成大都从仕途中退出,归隐田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成为田园诗人。他们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当时殊途同归,回到田园,陶渊明“躬耕自资”,而范成大是“旁观者清”,归隐田园后的诗人通过创作丰富的田园诗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关键词:田园诗 陶渊明 范成大 异同分析
一、引言
入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他们一方面期待清明政治时的入仕,另一方面又陷入混沌政治时的归隐。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着他们。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是两个典型,他们从仕途到田园,最终因为归隐后所写的田园诗抵达了诗人真正的心灵诗境而流芳百世,他们的归隐都是一种回归本真,都表达出对田园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当然两人的人生经历迥异,田园诗的描写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存在明显的不同,比较两位诗人田园诗的异同从中获取裨益很有必要。
以吟诗作文为好的中国古代文人都向往仕途,自古文人绝少从来没有入仕、涉足政坛的;他们崇尚 “学而优则仕”。陶渊明、范成大概莫例外,可是古代文人普遍有率直任性的特点,这恰恰是官场规则之大忌。文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希望入仕后不断升迁,但文人的特点常常率性而为破坏了官场秩序,不断遭受挫折,于是文人们大叹“怀才不遇”。只能离开官场隐藏行迹,有的是短暂的,有的是长久的,陶渊明厌倦官场,归隐田园,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有名有姓的隐居诗人。范成大晚年因病归隐田园,但是内心却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对黑暗的揭露、对现实的反抗和逃避。归隐后两位诗人创作的田园诗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来表达田园情趣,包含农村的风土人情、农业劳动、农民生活等内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宝贵财富。
二、 与田园诗的结缘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任过太守等官职,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二十九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完全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但是陶渊明毕竟不谙熟农活,生活拮据,义熙四年,又遭遇火灾,生活更为困难。他固穷守节,安贫乐道,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父母早亡,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初授户曹,后处州知府等职,以资政殿大学士曾出使金朝,他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而归。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朝廷意见不合,称病归隐故乡石湖,谥文穆。
范成大少时遍读经史,早期有《晚步东郊》《初夏二首》等田园诗,主要描写自己郊游时所感受到的田园风光。后来仕宦期间,对农村和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将农事内容写进田园诗中,如《缫丝行》《催租行》《后催租行》等。细致地表现农民祭祀、缫丝等日常劳作的场面。关注田园风光背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苦乐,晚年范成大隐居石湖,过上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在此期间,范成大写成了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村生活,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三、对田园的关注和热爱
两位诗人的田园诗都热情地赞美田园的风光,表现出他们对自由的归隐生活的热爱。陶渊明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由于脱离官场的黑暗,感受到田园的美好,享受了一段悠闲自得的田园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该诗写作时间大约是公元417年。写秋天田园的晚景和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劳动中面对田园和身边景物,触景生情,阐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中寻找到自由的快乐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陶渊明离开了黑暗的官场,远离了尘俗。他在田园自由地种花采菊,抬头远看南山的美景,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悠闲和舒适,表达了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范成大归隐后生活在故乡石湖畔,时时感受着江南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民情, 内心充实而喜悦。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田园生活画面的优美诗句充溢着浓郁的田野生活气息。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春日》其一
诗中写春日的景色,深巷内柳絮飘零,并传来午时鸡鸣的声音,春日的桑树树枝萌发了新芽,还没有长出桑叶。春天的新绿在大地舒展,特别是令人欣喜的桑树的新芽让诗人心中充满希望。午睡醒来似乎无事可做,但是诗人透过铺满窗子的阳光欣赏到了农家养蚕的情景:蚕在吞吃桑叶,蚕农在忙碌,他们希望蚕迅速成长结茧子,然后织成丝绸还钱改善生活。“满窗的晴日”寄托对生活的希望。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日》其一
这首诗描写江南初夏农村景物。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初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农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蛱蝶在田间飞舞。写出了农村恬淡祥和的自然风光。“蜻蜓蛱蝶飞”衬托农事的繁忙,诗人观察细腻,善于捕捉细节。
关键词:田园诗 陶渊明 范成大 异同分析
一、引言
入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他们一方面期待清明政治时的入仕,另一方面又陷入混沌政治时的归隐。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着他们。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是两个典型,他们从仕途到田园,最终因为归隐后所写的田园诗抵达了诗人真正的心灵诗境而流芳百世,他们的归隐都是一种回归本真,都表达出对田园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当然两人的人生经历迥异,田园诗的描写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存在明显的不同,比较两位诗人田园诗的异同从中获取裨益很有必要。
以吟诗作文为好的中国古代文人都向往仕途,自古文人绝少从来没有入仕、涉足政坛的;他们崇尚 “学而优则仕”。陶渊明、范成大概莫例外,可是古代文人普遍有率直任性的特点,这恰恰是官场规则之大忌。文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希望入仕后不断升迁,但文人的特点常常率性而为破坏了官场秩序,不断遭受挫折,于是文人们大叹“怀才不遇”。只能离开官场隐藏行迹,有的是短暂的,有的是长久的,陶渊明厌倦官场,归隐田园,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有名有姓的隐居诗人。范成大晚年因病归隐田园,但是内心却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对黑暗的揭露、对现实的反抗和逃避。归隐后两位诗人创作的田园诗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来表达田园情趣,包含农村的风土人情、农业劳动、农民生活等内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宝贵财富。
二、 与田园诗的结缘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任过太守等官职,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二十九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完全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但是陶渊明毕竟不谙熟农活,生活拮据,义熙四年,又遭遇火灾,生活更为困难。他固穷守节,安贫乐道,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父母早亡,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初授户曹,后处州知府等职,以资政殿大学士曾出使金朝,他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而归。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朝廷意见不合,称病归隐故乡石湖,谥文穆。
范成大少时遍读经史,早期有《晚步东郊》《初夏二首》等田园诗,主要描写自己郊游时所感受到的田园风光。后来仕宦期间,对农村和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将农事内容写进田园诗中,如《缫丝行》《催租行》《后催租行》等。细致地表现农民祭祀、缫丝等日常劳作的场面。关注田园风光背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苦乐,晚年范成大隐居石湖,过上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在此期间,范成大写成了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村生活,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三、对田园的关注和热爱
两位诗人的田园诗都热情地赞美田园的风光,表现出他们对自由的归隐生活的热爱。陶渊明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由于脱离官场的黑暗,感受到田园的美好,享受了一段悠闲自得的田园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该诗写作时间大约是公元417年。写秋天田园的晚景和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劳动中面对田园和身边景物,触景生情,阐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中寻找到自由的快乐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陶渊明离开了黑暗的官场,远离了尘俗。他在田园自由地种花采菊,抬头远看南山的美景,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悠闲和舒适,表达了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范成大归隐后生活在故乡石湖畔,时时感受着江南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民情, 内心充实而喜悦。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田园生活画面的优美诗句充溢着浓郁的田野生活气息。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春日》其一
诗中写春日的景色,深巷内柳絮飘零,并传来午时鸡鸣的声音,春日的桑树树枝萌发了新芽,还没有长出桑叶。春天的新绿在大地舒展,特别是令人欣喜的桑树的新芽让诗人心中充满希望。午睡醒来似乎无事可做,但是诗人透过铺满窗子的阳光欣赏到了农家养蚕的情景:蚕在吞吃桑叶,蚕农在忙碌,他们希望蚕迅速成长结茧子,然后织成丝绸还钱改善生活。“满窗的晴日”寄托对生活的希望。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日》其一
这首诗描写江南初夏农村景物。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初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农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蛱蝶在田间飞舞。写出了农村恬淡祥和的自然风光。“蜻蜓蛱蝶飞”衬托农事的繁忙,诗人观察细腻,善于捕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