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半月談》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一些上级部门好“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一个接一个甩下来,然而大多是有名无实的“新概念跑车”,不仅跑不了基层的“路”,起不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
“区里要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什么‘红色联盟工作法’‘12345工作法’,一套一套的。”东部某省基层干部说,上级部门热衷于搞一些新提法、新政策,实际工作内容和方式并没有什么改变或创新,其实是包装材料、玩概念。
有些颇具“实质内容”的“创新”在基层强推后,却因脱离实际折腾基层。近几年,苏北某县为解决劳动力技能缺乏等问题,针对农村地区18岁至55岁劳动力开展全员普查、全员登记、全员培训、全员转化,但这个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在外面打工,没有出去的也会做些小生意,即使人员统计上去了,也少有人愿意参加培训。上级要求确保培训人数,基层只好花钱找人凑数。
此前,记者曾在南方某县级市调研,市里刚出台一项“创新”,相关内容几乎全市干部都能背下来。可当次年记者再去该市调研时,当地已因此项“创新”实在无法施行,换了新的政策。
有基层干部直言,之所以会有一堆脱离实际的“新概念”政策出台,一大原因在于上级部门闭门造车、调研不深。不仅不能推进基层工作,还给基层工作带来干扰,这是政绩冲动所致。
对此,反腐专家庄德水认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不应看搞了多少政策“创新”,而应看出台了多少切实可行的举措,最终老百姓是不是有获得感。制定政策时,应先进行扎扎实实的调研,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再决定是否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