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脍炙人口的竹笛曲目《三五七》是赵松庭先生极具代表性著名曲目,创作于1957年,是赵老先生在根据浙江婺剧中的乱弹唱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全曲由引子,平板,快板,尾声组成,具有浓厚的地方戏剧风格,加上夸张的强弱对比以及循环换气的运用,使得曲子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演奏者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作品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色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理解与表现曲目。
关键词:赵松庭;曲式分析;演奏技巧;《三五七》
一、简介《三五七》的来源
脍炙人口的竹笛曲目《三五七》是赵松庭先生极具代表性著名曲目,创作于1957年,是赵老先生在根据浙江婺剧中的乱弹唱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赵松庭先生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开始学习竹笛。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公认作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曾创造笛子循环换气法。在著名笛子独奏曲《三五七》、《鹧鸪飞》等创作作品中广泛运用。
二、简析《三五七》曲式分析
笛曲《三五七》是一首由宫调的混合节拍曲子,全曲由引子、平板、快板、尾声组成。速度由慢渐快至高潮再渐慢,整体节奏欢快、紧凑,运用了大量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符点、切分节奏型。在快板处节拍由4/4拍变为2/4,整体速度加快,切分节奏也由此出现,将乐曲推向高潮。全曲的音域跨度较大,其中最高的音和最低的音之间差距跨度到了两个八度,旋律高低起伏,在级进的音符中加入六、七度的大跳,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也展示了笛子旋律悠扬的特点。长音多落在1、2、3、5、6上,是以三、五度结构的调式骨干音进行的旋律音调,具有明显的五声调式色彩,而偏音的加入使其富有浙江婺剧曲调的风格特色。在音乐材料的发展上采用了高低八度的转换、模进、加花变奏等技巧,使整个旋律内容繁多、节奏多变,具有戏剧性。这些乐段与乐段之间速度快慢的转换;乐句与乐句之间音区的变化;乐汇与乐汇之间装饰音的选择等,不仅给予了乐曲鲜明的层次感,也将浙江婺剧的风格从笛子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该曲的引子部分的节奏宽长、速度慢、乐汇较丰富,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1—9小节,第二部分从10—20小节。引子第一部分的第一小节开头以高音区的2为装饰音引出中音6的强起,开头的第一句便在高音区演奏,加上类似于戏曲润腔的滑音和颤音的技巧,迅速抓住听着的耳朵,奠定了整曲欢快明亮的基调,具有浓郁的浙东戏曲色彩。
引子的第一部分结束在一个四拍渐弱的中音5上,并在尾部迅速滑到3,像是戏曲唱腔中音调随字调的下滑。第二部分开始于高音1的轻起,以循环呼吸的演奏技巧进行演奏,速度由慢渐快,音量由弱渐强,以2为主干音,加装饰音、倚音、颤音、变化节奏等技巧对乐汇进行扩充,为引子增加了不一样的华彩。
乐曲的平板部分以弱起的节奏开始,模仿戏曲中的预备腔,加入21,22两个小节对两个部分进行衔接,由慢逐渐加快引出正文主题。该乐段速度较快,节奏适中,空拍频繁出现。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4、7两个偏音,这两个偏音的出现使整个调式的色彩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浙江婺剧的戏曲风格应运而生。第一段的第一句加入了跳音和大量的前倚音,和引子部分产生了对比,具有较强的跳跃性。第二句由6到高音1的级进音的衔接产生,是第一句的加花变奏。乐段中出现四度的小跳,第二段在49小节处开始,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开头处就引用第一乐段尾处的材料低八度变奏,整个乐段跳音较多,强弱变化频繁,动力性强,极具张力,进一步推进旋律的发展。平板的结尾处采用了倒板的音乐材料,一小段的散板,将节奏宽度拉长,类似于戏曲中的过门,从而引出快板。
快板部分具有较强的叙述性,其节拍变为2/4拍,节奏自由,音程间距变大,加入了大跳。采用了高八度重复和上四度模进以及循环呼吸技巧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音乐进入了高潮部分。在快板最后第118小节加入了一段欢快的新的材料,后四小节在前四小节的基础上,上翻八度的模进,把乐曲从低音区引到高音区,情绪更加高涨,后又加入连续的倚音,一步步推动曲子的发展,在反复后的结尾处逐渐引入尾声。
尾声以散板开始,采用了引子部分的一段音乐材料,速度由慢渐快,在极快处又引用了快板中的材料并逐渐放慢速度,最后以一个干净利落的高音1结束全曲,但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三、《三五七》的主要演奏技巧
(1)循环换气技巧的使用
赵松庭先生在五十年代根据当时唢呐特殊的循环换气法,创造了笛子的“循环换气法”,首次运用在《三五七》中,这种技巧在笛子演奏中难度较大,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運用口腔吐气的同时迅速用鼻子吸气,使得在演奏长音时声音不间断,这也是学习以及练习《三五七》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在引子和散板及尾声部分中循环换气的使用时,要注意换气的位置,保证音准的稳定性。怎样才能在换气时保证音色、音准、声音的平稳,不被听众发觉这是十分困难的地方。所以这项演奏技巧十分考验演奏者,只有勤加练习才能在演奏时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曲子浙江婺剧的韵味。
(2)筒音作6的指法
《三五七》全曲使用D或C调曲笛采用筒音作6的指法演奏。这是为了使笛子的音色更加贴合浙江婺剧的风格需要以及曲子所表现情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筒音作6的指法也提升了演奏技巧的难度。筒音作6的指法,在曲子中出现的1音需要用到半孔的指法,在演奏时需要采用开半孔,开多少,盖多少,这时对音准的控制就会特别考验演奏者的能力,在轻快的速度中要把音色,音准,节奏都控制好,不费一番功夫是不行的。
四、结语
赵松庭老先生创作的《三五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戏剧,更是贯穿和发展了多种笛子演奏技巧,使得《三五七》的创作整体更加丰富,成为了笛子中的著名曲目,生命力愈久弥新。在这里请让我们向赵松庭老先生致敬!
参考文献
[1]谢寒.《赵松庭浙派竹笛曲的创作特点以《二凡》,《三五七》为例》,学术期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2]王文军.《浅析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在不同风格演奏中的运用及特点》,学术期刊《人间》,2015年13期.
[3]陈悦.《赵松庭笛曲编创特征管窥》,学术期刊《音乐研究》,2013年3期.
[4]张帆.《笛曲《三五七》的婺剧音乐渊源》,学术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3期.
关键词:赵松庭;曲式分析;演奏技巧;《三五七》
一、简介《三五七》的来源
脍炙人口的竹笛曲目《三五七》是赵松庭先生极具代表性著名曲目,创作于1957年,是赵老先生在根据浙江婺剧中的乱弹唱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赵松庭先生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开始学习竹笛。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公认作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曾创造笛子循环换气法。在著名笛子独奏曲《三五七》、《鹧鸪飞》等创作作品中广泛运用。
二、简析《三五七》曲式分析
笛曲《三五七》是一首由宫调的混合节拍曲子,全曲由引子、平板、快板、尾声组成。速度由慢渐快至高潮再渐慢,整体节奏欢快、紧凑,运用了大量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成的符点、切分节奏型。在快板处节拍由4/4拍变为2/4,整体速度加快,切分节奏也由此出现,将乐曲推向高潮。全曲的音域跨度较大,其中最高的音和最低的音之间差距跨度到了两个八度,旋律高低起伏,在级进的音符中加入六、七度的大跳,给人以听觉上的冲击,也展示了笛子旋律悠扬的特点。长音多落在1、2、3、5、6上,是以三、五度结构的调式骨干音进行的旋律音调,具有明显的五声调式色彩,而偏音的加入使其富有浙江婺剧曲调的风格特色。在音乐材料的发展上采用了高低八度的转换、模进、加花变奏等技巧,使整个旋律内容繁多、节奏多变,具有戏剧性。这些乐段与乐段之间速度快慢的转换;乐句与乐句之间音区的变化;乐汇与乐汇之间装饰音的选择等,不仅给予了乐曲鲜明的层次感,也将浙江婺剧的风格从笛子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该曲的引子部分的节奏宽长、速度慢、乐汇较丰富,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1—9小节,第二部分从10—20小节。引子第一部分的第一小节开头以高音区的2为装饰音引出中音6的强起,开头的第一句便在高音区演奏,加上类似于戏曲润腔的滑音和颤音的技巧,迅速抓住听着的耳朵,奠定了整曲欢快明亮的基调,具有浓郁的浙东戏曲色彩。
引子的第一部分结束在一个四拍渐弱的中音5上,并在尾部迅速滑到3,像是戏曲唱腔中音调随字调的下滑。第二部分开始于高音1的轻起,以循环呼吸的演奏技巧进行演奏,速度由慢渐快,音量由弱渐强,以2为主干音,加装饰音、倚音、颤音、变化节奏等技巧对乐汇进行扩充,为引子增加了不一样的华彩。
乐曲的平板部分以弱起的节奏开始,模仿戏曲中的预备腔,加入21,22两个小节对两个部分进行衔接,由慢逐渐加快引出正文主题。该乐段速度较快,节奏适中,空拍频繁出现。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4、7两个偏音,这两个偏音的出现使整个调式的色彩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浙江婺剧的戏曲风格应运而生。第一段的第一句加入了跳音和大量的前倚音,和引子部分产生了对比,具有较强的跳跃性。第二句由6到高音1的级进音的衔接产生,是第一句的加花变奏。乐段中出现四度的小跳,第二段在49小节处开始,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重复。开头处就引用第一乐段尾处的材料低八度变奏,整个乐段跳音较多,强弱变化频繁,动力性强,极具张力,进一步推进旋律的发展。平板的结尾处采用了倒板的音乐材料,一小段的散板,将节奏宽度拉长,类似于戏曲中的过门,从而引出快板。
快板部分具有较强的叙述性,其节拍变为2/4拍,节奏自由,音程间距变大,加入了大跳。采用了高八度重复和上四度模进以及循环呼吸技巧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音乐进入了高潮部分。在快板最后第118小节加入了一段欢快的新的材料,后四小节在前四小节的基础上,上翻八度的模进,把乐曲从低音区引到高音区,情绪更加高涨,后又加入连续的倚音,一步步推动曲子的发展,在反复后的结尾处逐渐引入尾声。
尾声以散板开始,采用了引子部分的一段音乐材料,速度由慢渐快,在极快处又引用了快板中的材料并逐渐放慢速度,最后以一个干净利落的高音1结束全曲,但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三、《三五七》的主要演奏技巧
(1)循环换气技巧的使用
赵松庭先生在五十年代根据当时唢呐特殊的循环换气法,创造了笛子的“循环换气法”,首次运用在《三五七》中,这种技巧在笛子演奏中难度较大,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運用口腔吐气的同时迅速用鼻子吸气,使得在演奏长音时声音不间断,这也是学习以及练习《三五七》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功。在引子和散板及尾声部分中循环换气的使用时,要注意换气的位置,保证音准的稳定性。怎样才能在换气时保证音色、音准、声音的平稳,不被听众发觉这是十分困难的地方。所以这项演奏技巧十分考验演奏者,只有勤加练习才能在演奏时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曲子浙江婺剧的韵味。
(2)筒音作6的指法
《三五七》全曲使用D或C调曲笛采用筒音作6的指法演奏。这是为了使笛子的音色更加贴合浙江婺剧的风格需要以及曲子所表现情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筒音作6的指法也提升了演奏技巧的难度。筒音作6的指法,在曲子中出现的1音需要用到半孔的指法,在演奏时需要采用开半孔,开多少,盖多少,这时对音准的控制就会特别考验演奏者的能力,在轻快的速度中要把音色,音准,节奏都控制好,不费一番功夫是不行的。
四、结语
赵松庭老先生创作的《三五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戏剧,更是贯穿和发展了多种笛子演奏技巧,使得《三五七》的创作整体更加丰富,成为了笛子中的著名曲目,生命力愈久弥新。在这里请让我们向赵松庭老先生致敬!
参考文献
[1]谢寒.《赵松庭浙派竹笛曲的创作特点以《二凡》,《三五七》为例》,学术期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2]王文军.《浅析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在不同风格演奏中的运用及特点》,学术期刊《人间》,2015年13期.
[3]陈悦.《赵松庭笛曲编创特征管窥》,学术期刊《音乐研究》,2013年3期.
[4]张帆.《笛曲《三五七》的婺剧音乐渊源》,学术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