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城市中出现了严重的内涝与缺水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几大广场的实地考察研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对沈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给沈阳的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城市缺水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逐渐取代农村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居所,一方面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自然环境也遭受极大破坏。由此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城市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与缺水等问题。 伴随着这一现象,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现状
(一)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实际作用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后通过处理将雨水二次利用。
(二)国内外相关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70年以来,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災害已成全球性问题,而城市对待雨水管理的态度也随之进行转变,从最初的“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变味了“雨水蓄渗、缓排、利用”。
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经济较为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都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放眼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仍面临着雨后内涝、城市缺水等窘境,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着眼于城市与自然的二次生态结合,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功能来建设“海绵城市”。
而本次研究,我们就将目光定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各大广场之中。
二、沈阳市广场“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一)前期调查
本次实地调查,选择了沈阳市中山广场、北陵广场、市府广场、工业展览馆广场等,位于沈阳市各个区域、建设时间分布于各个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对比意义。
1.中山广场
沈阳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并与1996年进行大规模改造,增设了一些新型设施。
广场范围内铺装以不透水石材为主,东西南北各有均等面积绿化带四处,但缺乏人为管理,导致破坏严重,已失去了景观的美观性与生态作用。并且中山广场亦是沈阳城市交通道路网的重要枢纽之一,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的交叉处,车流量、人流量较大,上下班高峰期容易出现拥堵现象。
同时,中山广场最后改造时间点与中国引进“海绵城市”概念,仍相隔数年,同时又考虑到中山广场的纪念、历史意义,故未进行大面积整改。
综上所述,中山广场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仍有较大的改造空间。
2.北陵广场
沈阳北陵广场位于清昭陵正门前,占地面积较小,相比于中山广场的历史纪念意义,北陵广场更侧重于休闲。
广场紧挨泰山路,布置有人工喷泉及大面积花卉盆栽,其中花卉盆栽的灌溉用水由洒水车自带,而并非喷泉水及雨水的再次利用。
考察前一天,沈阳市大范围降雨,而北陵广场排水效果并不尽人意,实地考察时候可见仍有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排水。
据现场工作人员反应,雨水并不会造成大面积内涝,而是通过下水道口流入地下河道,并不进行人工净化与二次利用,并且,人工喷泉用水也许调水补充,在无形中浪费大量水资源。
3.市府广场
沈阳市府广场是沈阳城市区的中心广场,代表了沈阳市的文化与品位,兼备着市政广场和市民绿阴休闲广场的双重功能。
市府广场紧挨街道,整体呈下沉式,并且设计有地下空间,但出入口已被沙袋堆阻封闭,据现场施工人员表示,安置沙袋意在阻挡雨水回流。
经过实地考察可总结如下几个问题:
(1)绿化面积颇广,具有了相应的观赏价值与自然净化作用,但绿化外围设计则是下滑式,不利于雨水自然储存,更容易加重雨水内涝问题。
(2)下水道口呈圆孔状,数量较多,但深度较浅,排水功能较差。
(3)由于地下空间的存在,导致市府广场并不会出现广场上层内涝问题,但地下层却被封锁。
4.工业展览馆广场
该广场位于沈阳工业展览馆正门,两侧设计有草坪,可起到一定的蓄水净化作用。
广场地面并无明显下水道口,铺装以硬质不透水石材铺装为主,并且总体样式以街道为起始,向正门逐渐抬高,呈弧形面,雨后积水可流动至街道路面,极易造成街道积水。
(二)考察總结与分析
通过对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广场进行实体考察,经过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绿化设计难以起到调节雨洪,进而达到存水、蓄水、在净化的作用。
2.地面铺装以美观为主,并未考虑渗水、增排等问题。
3.下水道口设计不足,最基础功能体现不完全。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沈阳市极大广场的考察研究,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同时参考国内外先进城市建设经验,为实现人文与生态自然的有机结合,解决城市内涝、城市缺水等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合理规划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优先控制雨洪的流动趋势,避免出现排水不足导致城市内涝的现象。
更改土地利用方式,使其与雨水利用、径流控制相结合,控制城市扩张,注意新型建筑物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二)完善相关规章法度
运用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高群众相关责任意识,设立相关工作规划,明确雨水管理目标、任务与范围。
(三)加强理论宣传,培养公众意识
其中包括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对城市居民的理论教育等等。
综上,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高度发展的体现方面之一,“海绵城市”理念,既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合理性,值得大力推广,该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已成必然的趋势,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应有相关的建设意识与改造思维,并且会被大众群体所认可接受。
参考文献
[1]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8):64-70
[2]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给水排水,2015,41(6):28-32.
作者简介
张宇轩(1995-),男,汉,山东菏泽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环境设计专业。
陶琳(1981-),女,汉,辽宁大连人,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城市缺水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逐渐取代农村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居所,一方面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自然环境也遭受极大破坏。由此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城市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内涝与缺水等问题。 伴随着这一现象,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现状
(一)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实际作用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后通过处理将雨水二次利用。
(二)国内外相关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70年以来,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災害已成全球性问题,而城市对待雨水管理的态度也随之进行转变,从最初的“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变味了“雨水蓄渗、缓排、利用”。
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经济较为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都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放眼国内,绝大多数城市仍面临着雨后内涝、城市缺水等窘境,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着眼于城市与自然的二次生态结合,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功能来建设“海绵城市”。
而本次研究,我们就将目光定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各大广场之中。
二、沈阳市广场“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一)前期调查
本次实地调查,选择了沈阳市中山广场、北陵广场、市府广场、工业展览馆广场等,位于沈阳市各个区域、建设时间分布于各个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对比意义。
1.中山广场
沈阳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并与1996年进行大规模改造,增设了一些新型设施。
广场范围内铺装以不透水石材为主,东西南北各有均等面积绿化带四处,但缺乏人为管理,导致破坏严重,已失去了景观的美观性与生态作用。并且中山广场亦是沈阳城市交通道路网的重要枢纽之一,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的交叉处,车流量、人流量较大,上下班高峰期容易出现拥堵现象。
同时,中山广场最后改造时间点与中国引进“海绵城市”概念,仍相隔数年,同时又考虑到中山广场的纪念、历史意义,故未进行大面积整改。
综上所述,中山广场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仍有较大的改造空间。
2.北陵广场
沈阳北陵广场位于清昭陵正门前,占地面积较小,相比于中山广场的历史纪念意义,北陵广场更侧重于休闲。
广场紧挨泰山路,布置有人工喷泉及大面积花卉盆栽,其中花卉盆栽的灌溉用水由洒水车自带,而并非喷泉水及雨水的再次利用。
考察前一天,沈阳市大范围降雨,而北陵广场排水效果并不尽人意,实地考察时候可见仍有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排水。
据现场工作人员反应,雨水并不会造成大面积内涝,而是通过下水道口流入地下河道,并不进行人工净化与二次利用,并且,人工喷泉用水也许调水补充,在无形中浪费大量水资源。
3.市府广场
沈阳市府广场是沈阳城市区的中心广场,代表了沈阳市的文化与品位,兼备着市政广场和市民绿阴休闲广场的双重功能。
市府广场紧挨街道,整体呈下沉式,并且设计有地下空间,但出入口已被沙袋堆阻封闭,据现场施工人员表示,安置沙袋意在阻挡雨水回流。
经过实地考察可总结如下几个问题:
(1)绿化面积颇广,具有了相应的观赏价值与自然净化作用,但绿化外围设计则是下滑式,不利于雨水自然储存,更容易加重雨水内涝问题。
(2)下水道口呈圆孔状,数量较多,但深度较浅,排水功能较差。
(3)由于地下空间的存在,导致市府广场并不会出现广场上层内涝问题,但地下层却被封锁。
4.工业展览馆广场
该广场位于沈阳工业展览馆正门,两侧设计有草坪,可起到一定的蓄水净化作用。
广场地面并无明显下水道口,铺装以硬质不透水石材铺装为主,并且总体样式以街道为起始,向正门逐渐抬高,呈弧形面,雨后积水可流动至街道路面,极易造成街道积水。
(二)考察總结与分析
通过对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广场进行实体考察,经过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绿化设计难以起到调节雨洪,进而达到存水、蓄水、在净化的作用。
2.地面铺装以美观为主,并未考虑渗水、增排等问题。
3.下水道口设计不足,最基础功能体现不完全。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沈阳市极大广场的考察研究,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同时参考国内外先进城市建设经验,为实现人文与生态自然的有机结合,解决城市内涝、城市缺水等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合理规划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优先控制雨洪的流动趋势,避免出现排水不足导致城市内涝的现象。
更改土地利用方式,使其与雨水利用、径流控制相结合,控制城市扩张,注意新型建筑物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二)完善相关规章法度
运用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高群众相关责任意识,设立相关工作规划,明确雨水管理目标、任务与范围。
(三)加强理论宣传,培养公众意识
其中包括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对城市居民的理论教育等等。
综上,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高度发展的体现方面之一,“海绵城市”理念,既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合理性,值得大力推广,该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已成必然的趋势,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应有相关的建设意识与改造思维,并且会被大众群体所认可接受。
参考文献
[1]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8):64-70
[2]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给水排水,2015,41(6):28-32.
作者简介
张宇轩(1995-),男,汉,山东菏泽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环境设计专业。
陶琳(1981-),女,汉,辽宁大连人,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