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和不良社会心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95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实现发展观念的重塑、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提高对青年学子进行信仰驱动和价值领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95后 社会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失范行为
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甚至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成为“低头族”。不论是在学习社区,还是在生活社区,抑或在社交社区,大学生与网络结伴而行、形影不离。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寻找合适的位置,将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众多学科。李慧敏阐述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朱琳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型、成因与对策,张治国等人评述了利用新媒体建设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与启示,李德福论述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以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注重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对当前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与梳理。
一、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伴随着社会变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
1.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交互性强的优势,大力进行新媒体建设。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新媒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覆盖,不仅学校、学院层面有官方微信、微博、QQ公众号,许多年级、班团都有了新媒体平台。为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一些学校还会进行相关的考评。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目前学校每个月都会发布校园微信排行榜,对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各直附属机构的新媒体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从2015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每年都会进行学校“十佳官方微信”、“十佳官方微博”、“十佳中文网站”、“十佳网文”、“十佳自媒体”的评选与表彰,提升了师生们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媒体产品。
2.依托“慕课” 、“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触手可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能增强师生的符号互动,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托互联网平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参与录制“微课程”、“微班会”;依托信息化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符号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史梅老师为例,她拍摄的精品微主题班会《走一场“不任性”的旅行,做一个“有素养”的公民》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子进行了公民素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存在感”。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开展了“讲好华师故事”学习教育活动,各个二级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相关活动。变卖家产创办中华大学的陈时、扎根大别山区献身教育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校友伍正华讲述《信仰的味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被“打捞”出来,一个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物被寻找和发现出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大学生依靠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融合,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存在感”,真正地“活起来”,引发了学校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提升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当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当下,许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火如荼,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与不足,影响和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换汤不换药”,新媒体的用户体验有待增强。一些新媒体仅仅是更换了发布平台,却没有实现从“管理者思维”到“用户思维”的价值转变。一些新媒体将网站上的内容全盘复制到微信上,导致微信可读性下降;一些新媒体乏人问津,陷入自弹自唱的边缘化境地。新媒体遭遇功利化、工具化的竭泽而渔,五花八门的拉票、投票层出不穷;面对大学生的留言回复,不少新媒体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导致双方的社会互动缺乏品质。为了提升微信的阅读量和点赞数量,少数学校采取了行政动员的方式来给学生布置“寒假作业”;这样逆时代潮流的角色失范,既遭遇了大学生的民意反弹和抵触,也会引发公众的质疑批评。更让人忧虑的,这种忽视内容生产的竭泽而渔,会让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忠诚度和用户黏度下降。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边缘地带与空白地带,自媒体也应戴上“紧箍咒”。在不少高校,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一些自媒体为同学们提供了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也有一些自媒体真实与虚假并存、私利与公益相伴,如果任由自媒体自说自话,难免会损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與话语权,损伤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与认同。自媒体的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尽管博取了眼球,却切割了社会信任,让教育管理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也需要将自媒体纳入规范化轨道。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条块分割状态,尚未实现功能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塑造育人合力。可是,受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一些人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部分人的事情、少数部门的事情、特定时段的事情”;这种错误的价值认同,影响了学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配置,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同质化、套路化,直接影响着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的成效。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既给当代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行为示范,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未来属于“95后”这样一批“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找到大学生存在的地方,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回应他们的关切,这一切都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读懂“95后”,真正地“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有吸引力与竞争力。
1.坚持需求导向,了解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孤芳自赏,而是要寻找不同利益群体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实现“美美与共”。只有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多种渠道充分地吸纳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打捞“沉没的声音”,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以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的社会互动过程,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不少人的價值认知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教化;实际上,大学生并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者。网络思想政治要想走出“曲高和寡”的边缘化境地,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提升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畅通参与渠道,理顺参与机制,让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这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有社会基础。
3.建立“安全阀”机制,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注意到,锅炉都有一个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情绪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不满。有感于此,他提出了安全阀机制,认为人们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紧张情绪得以释放,从而避免灾难性冲突的出现。在利益表达越常态化的当下,高校也应建立“安全阀”机制,帮助大学生减压、放松心情,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今天,“95后”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少数大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失范行为,如网络骂战、发表不当言论、沉迷网络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防微杜渐,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网络失范行为的背后,既隐伏着大学生另类的利益诉求,也隐伏着他们令人担忧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只有“对症下药”,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结语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排序中应该被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校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丰富精神家园,也有助于高校优化办学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声誉。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95后”大学生曾经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标签化乃至污名化;现如今,“95后”大学生正在用角色扮演改变人们对他们的成见和偏见——青年亚文化既有一个被主流文化接纳、吸收的过程,年轻人也有一个逐渐成长成熟、逐步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过程。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场域,更是一个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地方。“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与行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精神坐标,给他们精神补“钙”,让他们更加自信、从容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吴健;丁德智.对大数据条件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1-73.
[2]李慧敏.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54—56.
[3]朱琳.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2):89—95.
[4]张治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1) :149—152.
[5]李德福.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 2014(1) :61—63.
作者简介:杨朝清(1987—),男,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青年社会学。
关键词:95后 社会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失范行为
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甚至患上了“网络依赖症”,成为“低头族”。不论是在学习社区,还是在生活社区,抑或在社交社区,大学生与网络结伴而行、形影不离。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寻找合适的位置,将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众多学科。李慧敏阐述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朱琳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类型、成因与对策,张治国等人评述了利用新媒体建设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与启示,李德福论述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以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注重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对当前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与梳理。
一、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伴随着社会变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四个回归”,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
1.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交互性强的优势,大力进行新媒体建设。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新媒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覆盖,不仅学校、学院层面有官方微信、微博、QQ公众号,许多年级、班团都有了新媒体平台。为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一些学校还会进行相关的考评。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目前学校每个月都会发布校园微信排行榜,对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各直附属机构的新媒体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从2015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每年都会进行学校“十佳官方微信”、“十佳官方微博”、“十佳中文网站”、“十佳网文”、“十佳自媒体”的评选与表彰,提升了师生们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媒体产品。
2.依托“慕课” 、“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触手可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能增强师生的符号互动,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托互联网平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参与录制“微课程”、“微班会”;依托信息化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符号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史梅老师为例,她拍摄的精品微主题班会《走一场“不任性”的旅行,做一个“有素养”的公民》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子进行了公民素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存在感”。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组织开展了“讲好华师故事”学习教育活动,各个二级单位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相关活动。变卖家产创办中华大学的陈时、扎根大别山区献身教育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校友伍正华讲述《信仰的味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被“打捞”出来,一个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物被寻找和发现出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大学生依靠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融合,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存在感”,真正地“活起来”,引发了学校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提升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起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当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当下,许多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火如荼,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与不足,影响和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换汤不换药”,新媒体的用户体验有待增强。一些新媒体仅仅是更换了发布平台,却没有实现从“管理者思维”到“用户思维”的价值转变。一些新媒体将网站上的内容全盘复制到微信上,导致微信可读性下降;一些新媒体乏人问津,陷入自弹自唱的边缘化境地。新媒体遭遇功利化、工具化的竭泽而渔,五花八门的拉票、投票层出不穷;面对大学生的留言回复,不少新媒体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导致双方的社会互动缺乏品质。为了提升微信的阅读量和点赞数量,少数学校采取了行政动员的方式来给学生布置“寒假作业”;这样逆时代潮流的角色失范,既遭遇了大学生的民意反弹和抵触,也会引发公众的质疑批评。更让人忧虑的,这种忽视内容生产的竭泽而渔,会让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忠诚度和用户黏度下降。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边缘地带与空白地带,自媒体也应戴上“紧箍咒”。在不少高校,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一些自媒体为同学们提供了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也有一些自媒体真实与虚假并存、私利与公益相伴,如果任由自媒体自说自话,难免会损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與话语权,损伤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与认同。自媒体的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尽管博取了眼球,却切割了社会信任,让教育管理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也需要将自媒体纳入规范化轨道。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条块分割状态,尚未实现功能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塑造育人合力。可是,受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一些人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部分人的事情、少数部门的事情、特定时段的事情”;这种错误的价值认同,影响了学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配置,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同质化、套路化,直接影响着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的成效。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既给当代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行为示范,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未来属于“95后”这样一批“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找到大学生存在的地方,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与情感需要,回应他们的关切,这一切都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只有读懂“95后”,真正地“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有吸引力与竞争力。
1.坚持需求导向,了解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孤芳自赏,而是要寻找不同利益群体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实现“美美与共”。只有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多种渠道充分地吸纳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打捞“沉没的声音”,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以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的社会互动过程,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不少人的價值认知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教化;实际上,大学生并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者,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者。网络思想政治要想走出“曲高和寡”的边缘化境地,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提升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畅通参与渠道,理顺参与机制,让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这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有社会基础。
3.建立“安全阀”机制,对网络失范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注意到,锅炉都有一个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情绪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不满。有感于此,他提出了安全阀机制,认为人们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紧张情绪得以释放,从而避免灾难性冲突的出现。在利益表达越常态化的当下,高校也应建立“安全阀”机制,帮助大学生减压、放松心情,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今天,“95后”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少数大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失范行为,如网络骂战、发表不当言论、沉迷网络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防微杜渐,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网络失范行为的背后,既隐伏着大学生另类的利益诉求,也隐伏着他们令人担忧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只有“对症下药”,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结语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排序中应该被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校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丰富精神家园,也有助于高校优化办学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声誉。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95后”大学生曾经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标签化乃至污名化;现如今,“95后”大学生正在用角色扮演改变人们对他们的成见和偏见——青年亚文化既有一个被主流文化接纳、吸收的过程,年轻人也有一个逐渐成长成熟、逐步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过程。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场域,更是一个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地方。“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与行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精神坐标,给他们精神补“钙”,让他们更加自信、从容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吴健;丁德智.对大数据条件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1-73.
[2]李慧敏.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54—56.
[3]朱琳.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2):89—95.
[4]张治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1) :149—152.
[5]李德福.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 2014(1) :61—63.
作者简介:杨朝清(1987—),男,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辅导员,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青年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