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宝鸡凤翔是陕西西府地区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凤翔当地泥塑、草编、刺绣、布制品、面花、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美绝伦,这些作品在陕西乃至全国都久负盛名。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从凤翔地理环境风貌、凤翔文化历史积韵、凤翔周边文化大环境这三个范畴展开。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凤翔的地域风土要素,论证地域风土文化对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凤翔;工艺美术;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92-1
一、凤翔工艺美术简介
凤翔自古就是陕西西府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绵延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礼仪文化、民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都体现出了极为浓烈的地域性特色。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凤翔品类繁多、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作品。凤翔泥塑、凤翔木板年画、凤翔社火马勺脸谱、凤翔秸秆工艺品、凤翔纤维编织艺术品、凤翔布艺等十余种传统手工艺术品。这些民间绝技在陕西省甚至国际民间艺术界都有着广泛的认同度,其中凤翔泥塑以及凤翔木板年画的作品对比极为强烈、造型极为夸张、颇具艺术欣赏以及审美价值。我们不禁要思考凤翔当地这些“又土又俗”的传统工艺品为何能博得艺术界的广泛认同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催生一方文化。我想这些民间艺术品在学术界、艺术圈中的流行风靡也与凤翔地区的地域文化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凤翔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积韵、周边文化大环境分析其地域特性
凤翔是文化之乡是陕西工艺美术重镇,这与其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地理要素决定了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与发展。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县城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0,34~107°38,47,北纬34°20,43~34°45,20。西有千水相滋养,北有峰峦层峻之地势,東、南部连以广阔的渭北土台原,古代属周原之域。县境内地势形如簸箕,东北、西北环山,东南、西南两面低敞,中部黄土台原,坦荡无垠,古称三畤原。纸坊河、雍水、横水河等大小河流纵横蜿蜒,贯穿全境,土地肥美,适宜居住,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凤翔县的具体地理要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要素影响其发展。凤翔整体除西北部的平缓丘陵和西南部的千河谷地外,塬面完整开阔,地势起伏不大,属半湿润半干旱暖温带季风气候。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决定着农耕文明能够很好的在凤翔发展,这是艺术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自古以来凤翔就是文明以及艺术发展所选中的福地,周秦汉唐多个朝代都曾在此设立郡县甚至建都。这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凤翔能够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要发展兴盛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同样凤翔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其民间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凤翔自古就是关中西部古“丝绸之路”若干驿站当中的枢纽重镇。借由此地要道西通甘青等军事重镇,东可长驱直人关中富甲一方之地,南接巴蜀要扼之道,北走泾源至广袤边陲塞外。与此同时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国早期秦都雍城遗址就在凤翔县城之南建都长达294年之久。秦汉之时其关中西部重镇的形象就已逐渐形成。唐代在此设凤翔府并称“西京”。唐宋至今,凤翔府一直是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夏朝雍州的概念就已确立起来,历经商、周、秦、汉、三国、北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凤翔历经了十三个朝代的洗礼。丰富多元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开花。在这片热土上出生的一辈辈工艺美术大师则更是秉承着悠久而又深厚的文化积淀,尚礼谦恭的态度创造出无数令人震惊的旷世奇作。
凤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离不开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影响。凤翔所属的陕西省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在11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于此。从母系氏族统治下的半坡到轩辕黄帝荆山塬铸鼎九州;从后稷创立农耕文明到商周的青铜时代;从仓颉造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从秦始皇一统六合到汉唐的盛世雄风;从张骞开创丝绸之路到司马迁书写史之风骚;这样辉煌的文化印记充分的彰显了凤翔所在的陕西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这样深厚的文化氛围酝酿滋养了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从而创造出了绚烂奇美、丰富多姿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三、结语
艺术就像是生长在地域文化土壤中的一株植物,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就像是艺术这株植物上的花果。要探寻民间艺术的相关命题,我们一定要深入的探讨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相关命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凤翔民间工艺美术是和凤翔当地的地理环境风貌、文化历史积韵、周边文化大环境有着深刻的关联。通过这些要素的分析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理解凤翔工艺美术门各类的相关艺术形质。
参考文献
[1]李健超.陕西地理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4.
[2]周方炯.华北地方·第二九二号陕西省重修凤翔府志全[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
[3]陕西省凤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第20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4]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郑仁思,咸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凤翔;工艺美术;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192-1
一、凤翔工艺美术简介
凤翔自古就是陕西西府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绵延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礼仪文化、民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都体现出了极为浓烈的地域性特色。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凤翔品类繁多、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作品。凤翔泥塑、凤翔木板年画、凤翔社火马勺脸谱、凤翔秸秆工艺品、凤翔纤维编织艺术品、凤翔布艺等十余种传统手工艺术品。这些民间绝技在陕西省甚至国际民间艺术界都有着广泛的认同度,其中凤翔泥塑以及凤翔木板年画的作品对比极为强烈、造型极为夸张、颇具艺术欣赏以及审美价值。我们不禁要思考凤翔当地这些“又土又俗”的传统工艺品为何能博得艺术界的广泛认同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催生一方文化。我想这些民间艺术品在学术界、艺术圈中的流行风靡也与凤翔地区的地域文化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凤翔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积韵、周边文化大环境分析其地域特性
凤翔是文化之乡是陕西工艺美术重镇,这与其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地理要素决定了凤翔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与发展。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县城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0,34~107°38,47,北纬34°20,43~34°45,20。西有千水相滋养,北有峰峦层峻之地势,東、南部连以广阔的渭北土台原,古代属周原之域。县境内地势形如簸箕,东北、西北环山,东南、西南两面低敞,中部黄土台原,坦荡无垠,古称三畤原。纸坊河、雍水、横水河等大小河流纵横蜿蜒,贯穿全境,土地肥美,适宜居住,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凤翔县的具体地理要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要素影响其发展。凤翔整体除西北部的平缓丘陵和西南部的千河谷地外,塬面完整开阔,地势起伏不大,属半湿润半干旱暖温带季风气候。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决定着农耕文明能够很好的在凤翔发展,这是艺术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自古以来凤翔就是文明以及艺术发展所选中的福地,周秦汉唐多个朝代都曾在此设立郡县甚至建都。这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凤翔能够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要发展兴盛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同样凤翔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其民间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凤翔自古就是关中西部古“丝绸之路”若干驿站当中的枢纽重镇。借由此地要道西通甘青等军事重镇,东可长驱直人关中富甲一方之地,南接巴蜀要扼之道,北走泾源至广袤边陲塞外。与此同时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国早期秦都雍城遗址就在凤翔县城之南建都长达294年之久。秦汉之时其关中西部重镇的形象就已逐渐形成。唐代在此设凤翔府并称“西京”。唐宋至今,凤翔府一直是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夏朝雍州的概念就已确立起来,历经商、周、秦、汉、三国、北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凤翔历经了十三个朝代的洗礼。丰富多元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开花。在这片热土上出生的一辈辈工艺美术大师则更是秉承着悠久而又深厚的文化积淀,尚礼谦恭的态度创造出无数令人震惊的旷世奇作。
凤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离不开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影响。凤翔所属的陕西省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在11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于此。从母系氏族统治下的半坡到轩辕黄帝荆山塬铸鼎九州;从后稷创立农耕文明到商周的青铜时代;从仓颉造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从秦始皇一统六合到汉唐的盛世雄风;从张骞开创丝绸之路到司马迁书写史之风骚;这样辉煌的文化印记充分的彰显了凤翔所在的陕西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这样深厚的文化氛围酝酿滋养了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从而创造出了绚烂奇美、丰富多姿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三、结语
艺术就像是生长在地域文化土壤中的一株植物,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就像是艺术这株植物上的花果。要探寻民间艺术的相关命题,我们一定要深入的探讨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相关命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凤翔民间工艺美术是和凤翔当地的地理环境风貌、文化历史积韵、周边文化大环境有着深刻的关联。通过这些要素的分析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理解凤翔工艺美术门各类的相关艺术形质。
参考文献
[1]李健超.陕西地理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4.
[2]周方炯.华北地方·第二九二号陕西省重修凤翔府志全[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
[3]陕西省凤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第20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4]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郑仁思,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