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目的在于正确解读作品通过语言反映的思想主旨,以及语言展示出的鲁迅式文学艺术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促使鲁迅文学作品形成独特语言特色的时代背景,并就此阐释了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运用。
关键词:鲁迅 文学作品 语言特色 运用
作为“五四”期间引领白话文学创作的第一批作家之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和代表,而其本人则可视作中国现代文学上最独特的象征性人物。鲁迅先生通过文学创作实现对社会现实的针砭时弊,其一针见血的揭露与批判既使其作品如针尖麦芒般尖锐,又使其作品中的语言充满辛辣意味,具有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特色。
一、促使鲁迅文学作品形成独特语言特色的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特殊时代也足以造就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所处的时代恰在“五四”运动前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与反抗、封建主义的残余让整个中国社会处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的痛苦转折时期。作为一个爱国主义作家,鲁迅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和濒临崩溃的现实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拯救国家昏聩、人民愚昧的渴望既让鲁迅敏感的创作神经时常处于焦虑的煎熬之中,又让其笔尖以雷霆电击般的文字向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发起了挑战和批判。正是在这样剧烈动荡又矛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语言风格,成为这一时期乃至后世绝无仅有的硕果与奇葩。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一)辛辣的反讽
时代的混乱与政治的黑暗常常是打压与禁锢文学创作的牢笼,也是“御用文人”和“左翼文人”的分水岭。而身为左翼文学家代表之一的鲁迅自然不会以温吞水般的不痛不痒面对残酷的现实,因此辛辣的反讽就成为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最典型特色之一。[1]
对国民的愚昧、麻木、落后又不自知的痛恨让鲁迅先生用了一群鸭作比,在围观自己的同胞被处死的场景时,这些人“颈项”长长地伸着,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亲眼见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处死而冷漠麻木地充当看客,其浑浑噩噩已深入骨髓。而用被捏住了颈项的鸭作比,从外形上看十分相似,滑稽可笑,但其下则隐含着这些冷漠愚昧的看客其实也同被人任意捏提的鸭一样、命运操控在他人手中的讽喻。
至于用在愚民的典型代表阿Q身上的反讽语言则更是随处可见。比如阿Q最喜爱的一句“儿子打老子”,活脱脱展示出一个虽然贫穷困苦却依然麻木愚昧的流民形象。作为最底层被压迫民众的代表,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固定收入,一天不打零工就要饿肚子。但是如此窘迫的生存状态却仍然让他保持着昏聩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不思考自己悲惨现状的根源由来。不仅如此,阿Q还自创了如“儿子打老子”一类的精神胜利法,并且每每遭到他人的辱骂甚至殴打后,便以此自我安慰,甚至转而沾沾自喜。但最让人感到可笑、可悲又可恨的一处则是阿Q临到最后充当替罪羊而过堂画押时,死到临头非但没有让他有一丝恐惧,反倒念念不忘要画个圆圈,甚至于要“使出全身的力”且要“立志”把圈画圆……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反讽让人读到此处已经只余叹息。
(二)简约的白描
作为刚刚从文言创作转向白话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家之一,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使用描绘类语言的同时崇尚极简原则,甚至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比如用“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一人”形容孔乙己。传统文言作品中,或是对人物、场景等极尽渲染、描绘,或是总要添加上作者的评论甚至道德宣传。而在鲁迅的作品中,简约的白描却起到了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那就是通过作者尽量简短的文字描绘给读者“让渡”出了最丰富想象力的广阔空间。以孔乙己为例,“站着喝酒”明明是干苦工、粗活的“短衣帮”才有的典型行为,孔乙己站着喝酒只能说明他已经是穷苦底层人群中的一员。可是“穿长衫”却又形成了冲突对比,因为长衫者都是坐下点菜喝酒的有钱一族。于是“唯一”就成了解答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孔乙己其实已经沦落到了最底层的群体之中,但是曾经读书受到的教育又让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还是“读书人”的一点可怜的念想。可以说,“站着喝酒”“穿长衫”几个字的对比给了读者想象孔乙己内心世界的空间,比如他到死都不肯放弃身为“读书人”的面子观念,甚至可能是以对过去时光残存的这一丝怀念支撑他面对潦倒颓废到极点的物质和精神世界。[2]
三、结语
鲁迅文学作品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标杆式的艺术成就,其语言特色不仅开创当时时代之先河,也是后世的楷模与榜样。理解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需要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这不仅有助于后世读者通过语言深入领会作品主旨,还能从语言中品味出作者在特色语言背后伟大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杜洋. 试论鲁迅文学作品的模糊语言[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2] 王笑夫.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
(作者简介:周心如,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关键词:鲁迅 文学作品 语言特色 运用
作为“五四”期间引领白话文学创作的第一批作家之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和代表,而其本人则可视作中国现代文学上最独特的象征性人物。鲁迅先生通过文学创作实现对社会现实的针砭时弊,其一针见血的揭露与批判既使其作品如针尖麦芒般尖锐,又使其作品中的语言充满辛辣意味,具有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特色。
一、促使鲁迅文学作品形成独特语言特色的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特殊时代也足以造就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所处的时代恰在“五四”运动前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与反抗、封建主义的残余让整个中国社会处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的痛苦转折时期。作为一个爱国主义作家,鲁迅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和濒临崩溃的现实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拯救国家昏聩、人民愚昧的渴望既让鲁迅敏感的创作神经时常处于焦虑的煎熬之中,又让其笔尖以雷霆电击般的文字向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发起了挑战和批判。正是在这样剧烈动荡又矛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鲁迅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语言风格,成为这一时期乃至后世绝无仅有的硕果与奇葩。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一)辛辣的反讽
时代的混乱与政治的黑暗常常是打压与禁锢文学创作的牢笼,也是“御用文人”和“左翼文人”的分水岭。而身为左翼文学家代表之一的鲁迅自然不会以温吞水般的不痛不痒面对残酷的现实,因此辛辣的反讽就成为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最典型特色之一。[1]
对国民的愚昧、麻木、落后又不自知的痛恨让鲁迅先生用了一群鸭作比,在围观自己的同胞被处死的场景时,这些人“颈项”长长地伸着,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亲眼见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处死而冷漠麻木地充当看客,其浑浑噩噩已深入骨髓。而用被捏住了颈项的鸭作比,从外形上看十分相似,滑稽可笑,但其下则隐含着这些冷漠愚昧的看客其实也同被人任意捏提的鸭一样、命运操控在他人手中的讽喻。
至于用在愚民的典型代表阿Q身上的反讽语言则更是随处可见。比如阿Q最喜爱的一句“儿子打老子”,活脱脱展示出一个虽然贫穷困苦却依然麻木愚昧的流民形象。作为最底层被压迫民众的代表,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固定收入,一天不打零工就要饿肚子。但是如此窘迫的生存状态却仍然让他保持着昏聩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不思考自己悲惨现状的根源由来。不仅如此,阿Q还自创了如“儿子打老子”一类的精神胜利法,并且每每遭到他人的辱骂甚至殴打后,便以此自我安慰,甚至转而沾沾自喜。但最让人感到可笑、可悲又可恨的一处则是阿Q临到最后充当替罪羊而过堂画押时,死到临头非但没有让他有一丝恐惧,反倒念念不忘要画个圆圈,甚至于要“使出全身的力”且要“立志”把圈画圆……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反讽让人读到此处已经只余叹息。
(二)简约的白描
作为刚刚从文言创作转向白话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家之一,鲁迅的文学作品在使用描绘类语言的同时崇尚极简原则,甚至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比如用“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一人”形容孔乙己。传统文言作品中,或是对人物、场景等极尽渲染、描绘,或是总要添加上作者的评论甚至道德宣传。而在鲁迅的作品中,简约的白描却起到了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那就是通过作者尽量简短的文字描绘给读者“让渡”出了最丰富想象力的广阔空间。以孔乙己为例,“站着喝酒”明明是干苦工、粗活的“短衣帮”才有的典型行为,孔乙己站着喝酒只能说明他已经是穷苦底层人群中的一员。可是“穿长衫”却又形成了冲突对比,因为长衫者都是坐下点菜喝酒的有钱一族。于是“唯一”就成了解答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孔乙己其实已经沦落到了最底层的群体之中,但是曾经读书受到的教育又让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还是“读书人”的一点可怜的念想。可以说,“站着喝酒”“穿长衫”几个字的对比给了读者想象孔乙己内心世界的空间,比如他到死都不肯放弃身为“读书人”的面子观念,甚至可能是以对过去时光残存的这一丝怀念支撑他面对潦倒颓废到极点的物质和精神世界。[2]
三、结语
鲁迅文学作品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标杆式的艺术成就,其语言特色不仅开创当时时代之先河,也是后世的楷模与榜样。理解鲁迅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需要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这不仅有助于后世读者通过语言深入领会作品主旨,还能从语言中品味出作者在特色语言背后伟大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杜洋. 试论鲁迅文学作品的模糊语言[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2] 王笑夫.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
(作者简介:周心如,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