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祖父是个石匠,他和邻居孙爷爷一起结伴采石。祖母说他是抡大锤的,除了力气没别的智慧。但我知道他还有一样智慧———逮蚂蚱。 秋天的蚂蚱最肥最好吃,每到秋季是我打牙祭的时候,我总盼着祖父收工回家,因为他回家手里必然攥着一串蚂蚱,用狗尾巴草串得整整齐齐。祖母接过蚂蚱,用开水一烫,摘了翅膀,撒盐腌制一天,待第二天放油锅里一炸,还没吃呢就已经闻到香味儿了。 有时来不及等腌制好,便让祖母用筷子夹着一只蚂蚱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父是个石匠,他和邻居孙爷爷一起结伴采石。祖母说他是抡大锤的,除了力气没别的智慧。但我知道他还有一样智慧———逮蚂蚱。
秋天的蚂蚱最肥最好吃,每到秋季是我打牙祭的时候,我总盼着祖父收工回家,因为他回家手里必然攥着一串蚂蚱,用狗尾巴草串得整整齐齐。祖母接过蚂蚱,用开水一烫,摘了翅膀,撒盐腌制一天,待第二天放油锅里一炸,还没吃呢就已经闻到香味儿了。
有时来不及等腌制好,便让祖母用筷子夹着一只蚂蚱放在炉火上烤,烤到金黄酥脆,咬一口唇齿生香。
祖父喝酒时用手捏一根蚂蚱腿儿,喝一口酒再把蚂蚱腿放嘴里砸吧一下滋味,二两酒喝完了,蚂蚱腿还没吃完呢。祖父说真正喝酒之人不吃酒肴,那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其实是肴客。祖父说他认识一位酒前辈,一天馋酒了,摸黑起来喝酒,一手持酒壶,一手在桌子上摸索,记得晚上桌子上有根蚂蚱腿,摸了半天总算摸到了,喝一口酒砸吧一下蚂蚱腿,整整喝了半宿,第二天醒来一看,蚂蚱腿还在呢,细瞧自己当酒肴的“蚂蚱腿”原来是颗铁钉。
祖父是真正喝酒之人,他只需一根蚂蚱腿便够了,而我是不喝酒的肴客,一盘蚂蚱也吃得下去。
有一年秋天,祖父干活伤了腿,在家養伤,那年秋天我很少吃上蚂蚱,因为我不会逮,偶尔能逮住几个老婆脚,个小还没肉。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早上,祖父坐在北墙边眯着眼晒太阳,我正好路过,发现离祖父不远处的墙上趴着一只“登倒山”,体长六七厘米,因为天凉了,它冻得缩在墙上晒太阳。我不敢逮它,生怕被它后腿上的锯齿划伤。我拉了一下祖父衣角,指着墙上的“登倒山”让他看,祖父示意我过去用手逮住它。祖父说那只蚂蚱看起来老了,蹦跶不动了,很好逮。
我猫着身子走过去,用手一下扑住了它。跑到家里让祖母把蚂蚱放火上烤熟了,午饭时,我给祖父倒了一盅药酒,递给他那只“登倒山”,并说,我自己亲手逮的蚂蚱咽不下去,让祖父当酒肴。
祖父那天一个劲儿说我长大了,祖孙俩来回推让蚂蚱,结果一不小心掉地上,还没等我弯下腰捡呢,被家里的芦花鸡一下啄走了。我心疼得眼泪汪汪,祖父说,没事,芦花鸡吃了也是长肉,等长肥了,就杀了它吃肉。
谁知道,第二天我放学回家,那只芦花鸡已经炖好端上餐桌了。祖母直喊祖父败家,那只芦花鸡正下蛋呢。
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只“登倒山”在祖父心里的分量,他的孙女长大了,懂得感恩心疼他了,这个比过年还值得庆祝。
那只“登倒山”是那个秋天最后一只蚂蚱,一直留在祖父的记忆里,温暖着岁月。
选自《工人日报》
其他文献
秋色渐浓时节,放眼望去,天空愈发湛蓝,大地裸露着灰色和枯黄,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妈。老妈已经不再年轻,她今年84岁。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这是个坎儿,农村老人都避讳这两个岁数,可我的老妈却不放在心上,她总爱念叨,这辈子啊,该受的罪受了,该享的福也享了,人要是总活着那不成了个妖精?老人不在意,可儿女们还是盼望她能长寿。娘在家在归宿在,娘无家无归途无,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老妈,是个干
择友是一门学问。如何择友,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标准。有以家世、出身门第为标准的;有以见闻、学历学识为标准的;有以地位高低、财富多寡为标准的。其实,这些标准都不能诠释择友的根本意义,而志趣、性格、人品才是择友时应该首先考虑的。坦诚相见、心不设防是一种境界;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也是一种境界;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拍案而起然而不影响朋友情谊的,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总之,真朋友都是心系对方
中国人叫母亲为妈妈,父亲为爸爸。外国人的叫法也差不多,甚至有的完全一样。这令人觉得非常奇怪:相隔千山万水,千百年来哪能事先开会约好?想来想去,其实用不着坐到苹果树底下就能弄清楚:“妈妈”是吃;“爸爸”是拉。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吃进去,拉出来。头若不顺,就出险象。尊敬的读者自己可以神会。“妈妈”这两个字跟吃奶的关系;“爸爸”这两个字跟拉粑粑的关系。其中不存臧否意义。人们遇到危险,疼痛之际只喊:“我的
北方人真会说话,进屋见了面,开口就问“咱爹咱妈”。一个咱字,把你“圈”进来,成了一家人,要账的开不了口。三杯之后,开始诉苦。要账的拉不下脸,账,只能挂起,一个“咱”字,化敌为友。 在北方,见人称兄道弟:哥,那是摸不准年龄大小,属于夹生饭;李哥,有姓有辈分,属于“熟”小菜;三舅,姨家的哥哥,甩也甩不掉!他叔,顺着孩子叫,可能未出五服的堂兄弟。 北方人见面称呼,戴帽穿靴的敬称,必须滴!称姓道名的裸
局里有一片草地,已经荒了一年多。为响应市里创建园林城市的号召,新来的局长决定在草地上植一些树。负责此事的吴主任从局长那里领到任务后,立马打电话叫来自己的老同学———市林业局绿化办的李主任。李主任在草地上转悠了一圈后,对吴主任说:“你们单位如果要在这块草地上植树,必须对这土地进行翻耕改良!”“为啥?”吴主任不解地盯着李主任。“从草的长势来看,这草地下面应是黄壤,易积水,如果植树,容易造成树木根部腐烂
有一次,我出门在外乘坐火车时,突然发现经过一位朋友所在的城市,于是,我随手发过去一条微信:“我今早路过你的城市。”不料,本来和我聊天有问必答的他,突然沉默不语。过了好久才收到他的回复:“我在外地出差呢,下次我一定热情款待。”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看过的一个故事:两个人生活在一南一北两个城市,机缘巧合成了Q Q好友,聊得非常投机,彼此称兄道弟。一次,弟弟到哥哥的城市去出差,他满心以为,哥哥一定会隆重地招待
T恤衫是从外国传进来的。遮着胳膊、遮着前胸后背,分两部分,一横一竖,像个英文字母“T”。“恤”,就是“shirt”,是衫子洋名的译音。大概这又是按广东人的发音,他们口中的“恤”,类似中国北方人和英国人的“失”。“T”和“恤”,就组成了“T恤”之衫。中国话有“体恤”一词,“T恤”这个译法,比不了“佳能”、“可口可乐”那样的音义结合,不过也是很努力了——小衫儿一件,紧挨着身子,薄薄一层,熨帖随和,跟“
当乡愁涌起,乡愁的那头总是故乡。 十六岁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满怀可以吃上公家饭的梦想,背上娘给我缝的单衣棉衣单布鞋棉布鞋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求学之路。看着离我越来越远的故乡,从那一刻,乡愁布满了我的心头。 当我在学生食堂用发到手的饭票买来三个白面馍馍的时候,吃第一个可谓是狼吞虎咽,吃第二个时,我只咬了一口,却难以下咽了,我在想,此时我的爹娘我的哥姐在吃什么呢。是在喝糊豆吃煎饼吧
走在大街上,阳光依旧灿烂,朗照身上,觉得有一股温润的热,慢慢沁入心田,尤其是晒在后背,更感觉像是岁月在抚慰即将进入迟暮的我。 秋天,是春夏奏鸣曲中交汇出的最华美乐章,也是匆匆人生步道上的一个优雅停留。蓦然回首,爱恨情仇都付笑谈中,向前探望,终究要一个人独自慢慢走到黑,那就且行且慢些吧。 这个季节,无论是匆忙赶路还是闲庭信步,或清雅或浓烈的桂花香味就会扑鼻而来,执拗地要给已经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城市
这一次在美国逗留了十多天,除了早餐在宾馆吃的面包、起司、奶油、香肠等传统的西餐,一般很少进美国餐馆。我的口味很宽,不像有些中国旅行者那样挑食,他们宁可吃榨菜就方便面而拒绝西餐。我每到一地,总会找机会尝尝当地美食。我知道美国的牛排很好,但很贵,一般是回避的。有一次在超市偶遇美国炸鸡(不是中国流行的肯德基),现炸,金黄金黄的、大块大块的,香气四溢,非常诱人,而且便宜,快意地饱吃了一顿。记得还有一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