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腾讯=?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3801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年逝去,马年伊始,新旧相交之际,互联网业的话语权,正在淹没所有传统行业的声音。除夕夜京东赴美IPO的消息刚被爆炒一番,腾讯入股京东的消息又成为被业界热议的头条。
  在腾讯与阿里围绕移动端的领土争霸战中,京东似乎成为了“关键的少数党”,京东掌门刘强东在此棋局中可能作何盘算,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战局走势。随着京东招股文件的披露,外界得以一窥其真实的家底。
  京东,这个一年半之前还被苏宁老板张近东称为“孩子”的后生晚辈,转眼间个头便超越了以“成年人”自居的苏宁。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以864亿元的总营业规模,首度超越了苏宁的801亿元。
  京东的营业额从2004年成立当年的1000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7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而苏宁同期复合增长率仅为35%。在线上B2C与线下B2C激烈争夺话语权的背景下,在张近东全力巩固自身防线之时,刘强东无可争议地占据了制高点。
  一路烧钱高歌猛进的京东,终于在2013年前三季度通过非常态化的成本控制,极力压缩运营费用,外加占用供应商货款带来的利息收益以及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带着“首次盈利”的战果奔向了IPO。但6000万元的净利润,相较于864亿元的总交易规模,着实显得寒酸。而其日后能否继续保持盈利,取决于其毛利率的上升能否覆盖住费用成本的重新抬头。
  IPO之前,京东总计进行了9次私募融资,募资额总计高达18.77亿美元,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阿里巴巴集团。巨额的融资使得刘强东的股权被巨幅稀释,但强势的“东哥”要求了1:20的投票权,使得其持股比例虽然仅有23.67%,但投票权比例却高达86.12%,企业控制权牢牢在握。
  然而,京东并非一朝IPO便可从此高枕无忧。纵然基于PC端的电商大局基本已定,但基于移动端的电商势力格局远未形成。在腾讯携微信强势卡位移动端流量入口的凌厉攻势之下,即便PC端电商巨头如马云者,也只是处于守势。倘若与腾讯联姻不成,京东日后能在移动端抢占多少领土,前景不甚乐观。而如若京东选择委身嫁入豪门,对移动电商志在必得的腾讯,又能给“东哥”多少自主的空间呢?
  如何与巨头联姻而又不失去自主权,成为“东哥”面临的最大考验。
  2013年12月中旬,游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刘强东悄悄地从美国回来了,正如2012年京东与苏宁“8·15大战”之后,大失用户口碑的他悄悄地消失。
  从美国回来的“东哥”,看到自己离开一年有余的后台运营监控平台显示,京东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从13个物流配送中心,调度发往全国460个城市,再由1.8万投递人员穿梭于这460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天将77万件订单送到用户手上,并从用户手上每天收到3.2亿元的货款,此时,内心会是怎样的豪迈?昔日亲自扛枪打仗的送货员,终于成长为了一位集团军元帅,挥师百万逐鹿中原。
  伴随刘强东的回归,一度宣称2015年之前不会上市的京东,悄然在2014年1月30日的蛇年除夕当天向美国证交会(SEC)提交了IPO申请。或许,刘强东美国游学只是幌子,筹备IPO才是更重要的目的。
  京东IPO话题尚未消退之际,2014年2月20日,从彭博财经又传出消息,腾讯有意借京东IPO之机,将其网购业务并入京东,同时获得京东6%股份。京东似乎成为了腾讯与阿里两强争霸中的“关键少数党”。那么,京东的向背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一砝码的加入会不会令电商天平向腾讯倾斜?让我们从京东披露的招股文件,一窥其真实家底与分量。
  运营账:年复合增长率200%
  刘强东过去一度喜欢以炫耀的姿态对外透露京东各项运营数据,他自认为这是他最拿得出手的数据,也最能够证明其江湖地位。如今招股文件所披露的数据,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其当时所言不虚。
  京东招股文件引用的艾瑞数据显示:在全国电商B2C市场中,京东以17.5%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二把交椅(头把交椅当然是占据半壁江山的阿里集团了);但在电商自营型B2C市场中,京东则以45%的份额独占鳌头。
  京东,这个一年半之前还被苏宁老板张近东称为“孩子”的后生晚辈,转眼间个头便超越了以“成年人”自居的苏宁。2013年前三季度,京东以864亿元的总营业规模,首度超越了苏宁的801亿元。
  京东的营业额从2004年成立当年的1000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7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0%,而苏宁同期复合增长率仅为35%。在线上B2C与线下B2C激烈争夺话语权的背景下,在张近东全力巩固自身防线之时,刘强东无可争议地占据了制高点。
  近几年,京东的各项运营数据同样呈现出非常漂亮的增长态势:活跃用户数从2011年的1250万,增长至2013年的3580万;订单数从2011年的6590万,增长至2013年前三季的2.12亿;总交易额从2011年的327亿元,飙升至2013年前三季的864亿元;货品数量(SKU)从2011年的150万,增长至2013年三季末的2570万(表1)。
  客单价背后的含义
  横向比较京东与当当近几年的客单价(平均每个订单的消费额),京东大致是当当的4倍(图1)。这种差异,最大的原因是两家各自的基础不同,京东是卖3C电子类产品起家的,其单件商品本身的售价就比较高,百元至千元不等;而当当是卖图书起家,单本价格二三十元的图书,使得其平均单个订单的总金额一直难以突破100元。
  近年当当向百货领域发力,按理,百货类商品售价更高,其客单价应该能够有效提升,但从当当的数据来看并非如此,这从侧面折射当当向百货类扩张的战略实施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相反,京东近年向百货及图书领域的渗透则显得卓有成效,这从其客单价的变动可以略见一斑。2011年,京东的客单价接近500元,到2012至2013年,则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在400元左右。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售价较3C产品更低的百货类、图书类货品的大幅增加,整体上拉低了单个订单的平均消费额,说明其百货、图书类商品的订单量增幅相当可观。   自建物流,重资产运营
  在招股文件中,京东骄傲地对外宣称“我们拥有在中国所有电子商务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便是其自建的物流配送系统。
  与绝大多数电商选择物流外包方式不同的是,京东自行投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物流配送系统。目前,京东拥有分布于34个城市、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的82个仓库,其货品遵循分布于全国13个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或投递中心的指令,配送至全国460个城市的1453个配送点,再由1.8万投递人员将货品分送至各大街小巷的用户手中。
  京东遍布于全国的物流网络,皆由统一的后台IT系统实施调度与监控,该平台目前拥有每天处理高达3000万件订单,并记录15亿SKU状态的能力。
  这整个庞大的物流网络,目前依然在持续扩张中。据京东的招股文件披露,截至2013年9月30日,其在购置土地、仓库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总计约7亿元,并且计划在2014年底前将投资预算增加至24-34亿元。
  由于自建物流系统,京东在前期的投资成本是巨大的,但随着其营业额的增长,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横向对比京东与当当近几年的平均每单物流成本可见,京东从2011年的23元下降至2013年前三季的13.5元,而当当则基本维持在11.5-13.5元的区间(图2)。
  由此可以看出,自建物流系统的京东由于前期投入成本高,在订单量还不够大时,平均每单的物流成本较高,但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其平均每单的物流成本在逐年下降;但当当由于是物流外包,虽然其每单物流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也很难有下降的空间。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京东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其每单物流成本将会低于当当。
  再做进一步的对比,京东早期主打3C产品,当当早期主打图书产品,如果二者皆选择物流外包的话,3C产品无论体积还是重量皆要低于图书,因而其每单物流成本理应低于图书。但由于京东选择的是自建物流,因而其早期的物流成本要大大高于当当。
  或许有人不解,京东自建物流、当当外包物流,但也不见得京东获得了多少成本优势,况且前期的成本还高出一大截。但电子商务,涉及用户体验无小事,自建物流的用户体验肯定要大大优于外包物流。2013年“双11”期间,京东一方面推出京沪广汉3小时极速达、211限时达、次日达、夜间配送等服务,还揶揄天猫“双十一,怎能用慢递”,其底气正在于自有物流系统。
  平台收入占比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商业的世界,一条不变的法则就是“流量为王”,有了流量干啥都好说。这不,百度凭借自己无可匹敌的流量,其一年的广告营业额居然可以超越央视。
  电子商务的流量,除了用来自己卖货,还可以帮别人卖货,而像阿里这样的平台运营商,干脆开着场子由别人来卖货,自己坐地收钱。
  由于没有进货成本,没有仓储,没有物流费用,平台式B2C的毛利率肯定要大大高于自营式B2C。于是众多块头不小的自营式B2C也先后实施开放平台战略,自己腾出一部分场子,广邀第三方进驻,将自己富余的流量变现。
  对比京东、当当、亚马逊,三家的开放平台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皆在逐年增长,但京东由于启动开放平台较晚,这一比例处于最低水平(图3)。换言之,京东开放平台的收入还有相当的成长空间,对其整体毛利率的拉升也值得期待。
  利润账:非常态化成本控制
  京东招股书中,最出人意料的数据是,每年都在巨亏并且亏损幅度逐年加大的京东,竟然在2013年前三季度奇迹般扭亏。虽说6000万元的净利润相较于492亿元的营收着实寒酸,但京东至少可以对外宣告:我开始赚钱了。
  众人在惊奇京东扭亏之余,多少还是感觉有些异样。这个6000万元更像是冲着IPO而竭力折腾出来的,毕竟要IPO了,好歹要让投资人看到一点利润嘛。
  京东三大利润来源
  根据京东招股文件披露的数据,其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29.19亿元,一路飙涨至2013年前三季度的492.16亿元,但其2009至2012年的亏损幅度却是持续扩大,2012年亏损高达17.23亿元(税前),不过,到2013年前三季度,其已实现了6300万元的税前利润(图4)。
  从2013年前三季度的利润结构来看,京东之所以能实现盈利,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促成:1)营业亏损额的巨幅压缩,从2012年的19.51亿元骤降至2013年的3.16亿元;2)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从2012年的1.68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2.15亿元;3)包含财政补贴在内的其他收入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0.6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1.64亿元。
  2013年前三季京东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录得3.79亿元,覆盖了3.16亿元的营业亏损,因而录得0.63亿元的税前利润。
  营业减亏,可劲折腾
  京东的亏损在2013年前三季之所以能够大幅减少,采取的其实是并不新奇的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提升收益,一方面压缩成本。
  数据显示,京东近年的销售毛利率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从2009年的4.8%一路增长至2013年的9.76%;而其营业费用率在经历2012年13.13%的上升拐点之后,2013年也大幅下降至10.4%。这一升一降共同促成了营业亏损额的骤降(图5)。
  京东的毛利率逐年提升,翻译成白话就是:随着京东销售规模的增长,其对上游供应商有着越来越强的议价能力,其拿货的成本相对在降低,因而销售毛利得以提升。不过,由于京东货品品类的丰富,各大品类的毛利率各不相同(比如,数码3C类产品毛利率仅有4%左右,大家电的毛利率为20%左右,百货类则可以达到30%以上),而京东未能详细披露其各大品类的销售额及毛利,因而无法获悉究竟是哪些品类的规模增长,在拉动京东整体毛利率的提升。
  横向对比京东、苏宁、亚马逊可以发现,京东的毛利率是三家中的最低者,这显示出京东的毛利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6)。这也是京东的未来充满想象空间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的毛利率似乎有加速上扬的趋势,这与其推广开放平台、发力第三方电商服务及Kindle、流媒体视频、云计算等新业务有密切关系。借助自己的平台协助第三方实现B2C销售,这种业务的毛利率要远远高于自主式B2C业务。而京东在开放平台方面还刚刚起步,对其毛利率的拉升效果还不明显。
  另外,苏宁的毛利率出现了反常的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苏宁实体店与电商同发力,特别是2013年苏宁实施线上线下同价策略,整体上拉低了实体店的售价,毛利率也就随之被压缩。
  再来横向对比一下京东、苏宁、亚马逊的营业费用率。数据显示,京东的营业费用率也是三家中最低的,但其与苏宁基本处于胶着状态(图7)。这显示出主打电商的京东,相较于以实体为主的苏宁,并不具备运营上的成本优势。原本业界普遍认为,没有了实体店的门店租金,电商的营业费用率应该会大大低于实体店的营业费用率。
  京东的营业费用率略低于苏宁,还是其极力控制营业成本之后的结果,2013年,京东在控制成本方面,显然是“一分钱掰成两分钱来花”。
  为什么这么说?由于A股及美股对于营业费用具体划分口径不同,因而无法直接将京东与苏宁进行详细比较,以京东与亚马逊进行同口径比较,就知道京东是如何节约开支了。按照美股的会计准则,电商的营业费用可以细分为:订单执行成本(主要是订单配送的仓储、物流费用)、营销费用、研发费用、一般及管理费用。我们可以将京东与亚马逊这四个项目进行逐一比较。
  从订单执行成本率来看,近年来京东与亚马逊皆处于缓慢上升态势,但京东2013年前三季度却突然转折下降,似乎超越了企业运行的自然惯性,这当是通过人为因素强力压缩所致(图8)。
  同样,近年京东与亚马逊的营销费用率,也是同处于缓慢上升态势,但京东这一指标2013年前三季度却突然转折下降,疑似强大的外力人为介入(图9)。
  京东的研发费用相较于亚马逊一直处于低投入状态,2013年以来,其研发费用率更是呈绝对下降态势(图10)。
  从管理费用率看,京东和亚马逊近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京东的管理费用率在2013年却大幅下降(图11)。
  综合来看,以上四项费用率的压缩,使得京东2013年前三季总的营业费用率大幅下降了2.73个百分点。假如其2013年没有实施严厉的成本控制措施,营业费用率继续维持在2012年的水平,则其营业亏损数额要由目前的3.16亿元的数额增加13.44亿元至16.6亿元,那么其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通过其他非营业收益,来冲抵营业亏损并实现扭亏的。
  因而,我们甚至可以说,京东的这种成本控制行为是非常态化的,更有可能是专为IPO而进行的突击行为,为了促成IPO而从牙缝里挤出那么几滴利润。
  利息收益,来自供应商占款
  说完京东减亏的大头,再来看看其赚钱的大头—利息收入。
  数据显示,京东的利息收入从2009年的100万元,增加至2013年前三季的2.15亿元,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对上游供应商的占款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带来的利息。
  众所周知,反映对上游供应商占款情况,最直接的指标便是应付账款数额。根据京东的财报,其历年应付账款都伴随采购总额的增长而大幅提升(图12)。
  进一步计算可以发现,其应付账款占采购总额(即销售成本)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13.21%提高至2013年前三季的24.04%。这意味着京东占用供应商货款规模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采购总额的增长速度。
  前面已经分析了,京东的毛利率在逐年提升,说明京东对供应商时的议价能力在提升。如今,其对上游供应商占款能力的提升,同样说明京东在供应商面前更加强势了。
  再横向对比一下京东、亚马逊、苏宁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京东处于垫底位置,大约为35-56天,亚马逊为95天左右,而苏宁则高达120-140天(图13)。显然,京东在对供应商占款方面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由此带来的利息收入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其他收入,财政补贴
  另一块促成京东2013年扭亏的因素,是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根据京东招股文件的披露,其其他收入净额从2012年前三季的3200万元,增长至2013年前三季的1.64亿元,“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我们收到政府的财政补贴”。京东进一步强调,其不时会收到来自政府的补贴,但时间及金额皆由政府部门自行决定。
  综上所述,由于极力压缩运营费用,外加占用供应商货款带来的收益以及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京东得以带着“首次盈利”的战果奔向IPO。虽然这个盈利来得有点牵强,虽然这个盈利来得不是那么踏实,虽然这个盈利来得不是那么水到渠成。
  日后,京东能否继续保住盈利的战果,取决于其毛利率的上升能否覆盖住费用成本的重新抬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其营业费用率必重拾升势)。
  想必刘强东也一直在等待那个规模优势之后的盈利临界点,有评论直言“京东只有主营业务实现长期可持续盈利,才可以称为真正的B2C之王”。
  资本账:1:20背后的控制权玄机
  京东向来以烧钱抢地盘著称,因而其过往每次融资皆引发不少议论与猜测,这家IPO前私募融资额仅次于阿里集团的互联网明星企业,其资本账究竟如何呢?
  9次融资18.77亿美元
  京东招股文件显示,其自2007年3月以来共计进行了9次私募融资,先后引进了今日资本、美国老虎基金、DST全球基金、红杉资本、沙特王国投资公司等PE投资机构,募资额总计高达18.77亿美元。此IPO前的募资额,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阿里集团。
  京东IPO之前的9次股权融资中,单次募资额最高的为2011年6月募资6.47亿美元(图14)。2011年,刘强东曾高调对外宣布,京东获得股权融资15亿美元,而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刘强东“注水”不少,其2011年全年募资额仅为9.61亿美元。   从历次股权融资的价格看,其估值也是一路上扬,从2007年3月第一次股权融资的0.032美元/股,一路上涨至2013年2月最后一次私募的3.961美元/股。2004年创立的京东,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估值都处于相当低廉的状态,直到2010年之后,才因规模效应而实现质的飞跃,从9美分/股一举跃升至0.77美元/股,并在此后一路走高,在2011年的两次融资中,价格分别达到3.33和3.505美元/股。
  不过,2012年2月,京东以0.774美元/股的价格进行了一次小额融资,此次融资价格较此前大幅下跌。这实际上并不是私募价格的下跌,而是由于高瓴资本2010年9月对京东进行股权投资时获得了一项认股权,根据这一权利,其日后有权以等同此次融资的价格(每股0.774美元)认购一定数额股票,2012年2月的京东股权变动,正是高瓴资本出资6500万美元行权。
  京东曾于2011年对外透露消息,其私募融资的估值已超过100亿美元,实际上直到最近一次私募融资,其估值也未超过100亿美元。按照京东最近一次私募融资的价格3.961美元/股,及其已发行总股本20.127亿股计算,其总估值也仅有79.72亿美元。刘强东的大话再次被戳破。
  刘强东失去控制权了吗?
  完成18.77亿美元私募融资之后,京东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分散、多元的格局,刘强东的持股比例也被大幅稀释(图15)。
  经过数轮私募融资,截至IPO前,刘强东通过两家控股公司持有京东23.67%股权,虽然依然位列第一大股东,但其地位岌岌可危,第二大股东环球老虎基金的持股比例高达22.1%,五家主要PE合计的持股比例更是高达65.6%。
  从持股比例来看,刘强东早已不具有对京东的绝对控股权,他是否已是个弱势第一大股东?如果几家PE联合起来罢免刘强东,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京东所实行的A/B股双层结构,令刘强东对京东拥有完全无法撼动的控制权。
  根据京东招股书披露的数字,其法定总股本为30亿股,截至IPO前已发行股份为20.127亿股,刘强东通过两家控股公司持有其中的4.764亿股,其余股东共计持有剩余的15.363亿股。按照京东的A/B股规则,刘强东所持股票属于B类普通股,其1股拥有20票的投票权,而除刘强东之外的其他股东所持股票属于A类普通股,其1股只有1票的投票权。据此计算,刘强东虽然持股比例仅有23.67%,但其投票权比例却高达86.12%(表2)。
  投票权设计成1:20的玄机
  美股上市公司的双层股权设计中,创始人持有的股票,通常每1股拥有的投票权相当于普通股10倍,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百度的李彦宏等均遵循这一设计,但刘强东却要求了相当于普通股20倍的投票权,此种罕见的股权设计,背后隐含着双重含义:其一,体现了刘强东对控制权的极度重视;其二,折射了刘强东对京东需要多次巨额融资的预估。
  第一点好理解,在此就不赘言。第二点进一步的解读是,刘强东早就知道京东注定是个烧钱的买卖,没有多次巨额融资绝对玩不转,但是,融资额越大,刘的股权就会被稀释得越严重。按照京东多次数亿美元甚至十亿美元数量级的融资额,刘强东所作的最坏打算是,其股权比例可能被稀释至个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投票权设计成普通股的20倍,意味着,只要其股权不被稀释至低于4.8%,他就能控制京东超过50%的总投票权,确保企业控制权不旁落。
  无疑,身为创业者,刘强东在这场与资本共舞兼角力的游戏中,为保住企业所费尽的思量。所幸,直到京东IPO前,他的股权仍远未触及4.8%的控制权底线。
  争霸账:入豪门与否的两难选择
  当今中国的互联网领域,正在上演赢家通吃的戏码,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强纷纷通过地毯式并购扩张生态链,高德、糯米、嘀嘀等昔日地图、团购、打车等领域的强者,均被其各自纳入麾下,因此,其他仍保有优势地位的细分龙头,亦被揣测何时将会成为并购对象,比如360就曾陷入携手阿里的传闻,身为黑马的京东,当然也不例外。
  早在2014年1月,市场上就有京东联姻腾讯的传言。2月,这一传闻的影响再次因彭博的报道被放大。且不管传闻真假,对于京东而言,在互联网寡头垄断格局日益成形的形势下,无论是否步入豪门,都是两难。
  移动端:未定的格局
  随着京东IPO的推进,基于PC端的电商跑马圈地已基本定型,京东整体B2C老二、自营B2C老大的位置基本算是坐稳了。
  在平台B2C领域自不用讨论,无人能撼动阿里的地位。在自营B2C领域,亚马逊中国由于本土化不足,市场份额逐步下滑,显然已无法威胁到京东的地位;当当、1号店之类的,与京东更不在一个量级;纳入腾讯麾下的易迅,看似有可能威胁到京东,但缺乏PC端电商基因的腾讯,目前来看并未对易迅带来可观的拉动;而此前被认为最有可能威胁到京东的苏宁,因其线上线下冲突的包袱、电商基因的缺乏,二者对垒已胜负渐分。
  纵然基于PC端的电商大局基本已定,但基于移动端的电商势力格局远未形成,最大的变数无疑来自腾讯。腾讯微信的成功,为其切入基于移动端的电商领域提供了无限的延伸空间,因而,即便PC端电商巨头如马云者,在移动端也只是处于守势,京东就更不可能高枕无忧了。对其而言,与腾讯联姻,或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联姻腾讯:控制权的难题
  如若腾讯入股京东成真,于运营角度而言,这会是一场双赢的交易。对于京东来说,其整个运营平台有可能被嵌入微信从而获得巨大的流量导入,从而确保自己在移动端的战略卡位,不至于在马云、马化腾的双马巅峰对决中被抛出战场;对于腾讯来说,则可以借助京东极大丰富其电商品类,形成对阿里更强大的威胁。
  但问题是,一旦刘强东选择联姻,于控制权角度而言,对移动电商领域志在必得的腾讯,又能给“东哥”多少自主的空间呢?易迅网便是前车之鉴。2010年腾讯战略参股易迅,2012年腾讯更进一步对易迅完成控股,整个易迅纳入腾讯的大电商体系,易迅创始人卜广齐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腾讯的职业经理人。
  京东如果接受腾讯的战略参股,日后是否也会沿续易迅网的路径?当然,“东哥”手握1:20的投票权,腾讯即使控股京东,也罢免不了他。但不得不正视的是,腾讯一旦入股京东,则其作为产业投资者,绝不可能像老虎基金等财务投资者那样,任由刘强东贯彻其战略意志,强势的“东哥”难免要跟“小马哥”产生摩擦。
  拒绝腾讯:独立作战的代价
  那么,如果“东哥”选择拒绝腾讯的婚姻邀约,又将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大背景之下,京东同样在开发基于移动端的APP。京东招股文件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其大约有15%的订单来自于移动端,而2012年末这个数字是6%。
  表面看,此数字增长较为可观,但京东仅靠一款APP去获取移动端的流量入口无疑显得相当薄弱。在腾讯携微信的凌厉攻势之下,移动端的入口有被腾讯垄断的趋势,其他APP日益边缘化。如果再考虑阿里原本的优势所带来的移动端的惯性增长,外加百度携百度地图图谋移动端的电商肥肉,京东在移动端电商领域能否进入TOP3都是未知数。按照互联网领域的二八定律,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基本就是残羹冷饭了。
  因而,不与腾讯联姻,京东日后能在移动端抢占多少领土,前景不甚乐观。京东在其招股文件中坦承:“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新技术或使我们的网站、移动应用程序和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及新的行业标准,我们的业务可能受到实质上的不利影响。”
  海通证券也在其研报中表示:“京东已然具有规模、品牌及体验和物流配送等优势,而互联网瞬息万化,移动互联网也快速发展,电商新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京东的护城河并不深,其能否获取更显著竞争优势需要观察。”
  不过,经过多年经营,京东已然积淀了丰厚的家底,在移动电商的逐鹿大战中,其正在成为“关键的少数党”。BAT三大巨头中,无论京东倒向谁,都将对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如何与巨头联姻而又不失去自主权,则是“东哥”面临的最大考验。
其他文献
铜和铁矿石现货价目前均远高于边际生产成本,令相关矿产商有强大动机投资于供给端。这种供给增长将在2014年显现,并导致过剩供给产生,预计铜和铁矿石的现货价均将温和回落。  对于大宗商品而言,2013年是残酷的一年:金价回调、基本金属和动力煤随着生产国汇率的居高不下而全线下滑。矿产方面,只有铁矿石和铜仍较紧张,价格远高于边际成本。  铁矿石和铜生产商的利润率依然稳健,因此有强大动力进行再投资,实现增长
期刊
郭海燕女士文中所述与苏宁对全球零售业的趋势判断不谋而合。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尤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催生了零售行业诸多深层次的变化。在经过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实体零售阶段和以电商为代表的虚拟零售阶段后,零售业正快速步入虚实融合的O2O零售阶段。2013年以来,苏宁积极打造互联网零售模式,先后推进实施双线同价、开放平台3.0、互联网门店等举措,有关做法我想和大家分享。  O2O模式切合消费
期刊
无论2013年淘宝网“双11”350亿元的日交易量,还是马云与王健林的赌局,都吸引了大量眼球。网购崛起之下,传统零售商、品牌商如何重构价值链关系与定价体系,一个消费爆发的新时代是否曙光初现?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  近年来,网购的快速崛起给传统零售商带来了巨大冲击,市场蛋糕的重新划分使得竞争压力凸显。面对困境,传统渠道开始积极拥抱互联网,领军优秀公司通过转型O2O、双线同价等方式减少来自电商
期刊
2013年11月11日,淘宝网实现350亿元的日交易量,比2012年的191亿元大幅增长83%,这一读数比1984年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还大!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说法,阿里巴巴“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这个时点不仅见证了中国网络购物的勃勃生机,也显示了中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但我们关注的是,在经济增速总体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消费增长的潜力如何释放?那个理想中的消费时代如何才能实现?  蛋糕已经够大  经过3
期刊
空客凭借一款复合材料为主的节能型飞机切入原本由波音把持的市场,从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巨型航空工程时代落幕。在如今的航空业,效率和灵活性比尺寸更为重要。  随着向日本航空公司(Japan Airlines)出售复合材料为主的节能型A350喷气机,空中客车(Airbus)进入了一个迄今一直由波音公司(Boeing)掌控的市场。这也证明了波音的观点:巨型航空工程的时代结束了。十多年前,为了与波音超巨型飞机7
期刊
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六大趋势值得关注,包括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办银行、百姓出境投资,宅基地流转引发的农民带资进城,户籍改革带来的中小城市良性竞争及房地产价格多级分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与精细化,国有企业向国有基金的转变。如何抓住其中机遇,投资者必须认真研判。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这一改革涉及面之广、决心之大、措施指向性之强,为20多年来少见。如今,在全国范围之内,已经出现新一轮以
期刊
海通证券研究所  继2012年回归“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前十名之后,海通证券研究所在第十一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勇夺该奖项第一名。这也是其首次登上“本土最佳研究”的王者宝座。该所分析师本届共获得5个研究领域的第一名、7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3个第五名。  中信证券研究部和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获该奖项第二和第三名。本届评选中,2012年异军突起的广发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已稳定在第一梯队;长江证券、中信
期刊
如果2012年对投行来说是寒冬,那2013年的投行业者无疑是五味杂陈的。在这一年里,有史上最长IPO暂停带来的等待、有创新业务叫好不叫座的无奈、有应对财务核查风暴的忙碌、有同行被处以终身禁入“极刑”的震慑、有IPO开闸的狂喜,还有逐步走向注册制的忐忑。经过这一年的历练,投行业者们更加明了自身在资本市场改革中的定位,尽管2014年,他们仍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鉴于作为投行主要业务的证券承销与保荐工
期刊
对消费者而言,上网买酒具备了高性价比、方便便捷的优势,白酒、葡萄酒都被搬上了网。而酒类电商大佬们在证明市场潜力的同时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肯定。??吴瑶/文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和消费者网络消费习惯的养成,“土产土销”的白酒也像其他商品一样被搬上了网络。虽然白酒行业在2012年未能摆脱销售不振、价格下滑的命运,但是各品牌对网络营销依然不遗余力。  贵州茅台于2012年7月高调成立全资子公司“仁怀国酒
期刊
经过近3个月的反弹后,A股市场从2013年9月中旬开始,在获利回吐、政策观望等因素的影响下,颓势再现,跌多涨少。于11月12日结束的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将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和潜力。市场反应先抑后扬,军工、文化、环保等热点板块涨幅居前。  不过,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市场整体向下。期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指数区间累计收益为-6.35%,与巨潮大盘指数相当,优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