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固然需要全身心地付出,像太阳一样挂在天空,永远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机会,让他们也力所能及地回馈老师,与此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展示他们的才华。师生一同享受回馈的喜悦,获得共同成长的幸福,正如书上所说的“与其化作春泥护花树,不如与孩子相邻开花,相视而笑”。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师生
一直以为自己也算是一位称职的老师——爱岗敬业,因材施教;课堂上传道授业,课后归纳反思;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打骂呵斥;作业布置得当,从不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老师能做到的绝不强加于学生,课前搜集整理信息,课堂循循善诱,课后耐心促优补差。自己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无私给予的快乐,很少思考过生活中少了点什么,渴望中的那朵朵调皮而美丽的浪花是否溅起过。可就在前不久,读到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其中指出:人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等量的回报,但是必要的回应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促进长久的互动。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伯伯,老伯伯安然坐下,小女孩一直站在老伯伯的身旁,盯着他的脸,似乎在期待什么。直到下车前她用充满稚气的声音不无委屈地说:“老伯伯,您怎么不给我说‘谢谢’呀?”车上的所有人都愣在那里……是啊,小女孩等待的是付出之后的那点回应,哪怕只是一声“谢谢”。也许我在长久付出的过程中也有淡淡的失落,那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回应。直到后来,我才认识这种回应实际上也是学生们所期待和渴望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一个心智比较成熟的个体。他们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不会看不到老师的付出和辛苦,难道是我们周密的考虑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挡住了他们回应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做了以下的改变,而结果正验证了我的推测。
有一天上课,我假装生病的样子,一句话都没有说。学生们见我没有开始上课,就在叽叽喳喳的吵闹。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老师今天头疼,嗓子也出不来声音,怎么办?”教室里安静了下来,随后有声音传出:“老师你休息吧,我们自己看书学习。”一位同学让出她的凳子给我坐,另一位同学还递了一杯热水给我。我心中窃喜,又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讲昨天布置的课后练习,谁来帮帮我?”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一位学习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怕讲不好,但是我可以试一下吗?”我点头默许并示意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大踏步地走上了讲台。开始有点紧张和结巴,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绘声绘色地沉浸在自己的讲解中。第一部分讲完后,我示意他停下来,并再次和其他同学一起给他更响亮的掌声。他惬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又有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来讲下一部分。”我满意地点点头,随后依次给他们做了安排……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讲课,而只是想帮老师,而我却惊异于他们悄然地成长和优秀的表现。
这节课,我不是主角,我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在一旁组织。但是这节课学生却激情高涨,课堂风生水起,从结果上看也是相当完美。我想如果不给他们机会,就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学生是如此地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而且他们可以做得很好。假如我仍然依照以前的办法讲完这节课,一定会有同学听得昏昏欲睡,而我自己也是口干舌燥,寡淡无味。其实是我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表现机会而已,一旦有机会学生们其实非常乐意表现自己的才华。明白一些后,我常常将课前收集信息的工作交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减少了我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上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许学生只是出于本能地想要表现自己的能力,想帮助和关心老师,向老师表示谢意,但老师总是表现出一种无所不能、坚不可摧的样子,常常以救世主的样子面对学生,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剥夺了他们亲近老师和向老师伸出友善之手的权力,使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的“奉献”。学习必须要有亲身的参与,必须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花心思、求突破,做老师的就应该给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师生共同享受付出与回馈的快乐。
无论做老师还是做父母,奉献精神是要有的,但切记不能大包大揽,一味地付出,而是要不時地停下来享受回馈的喜悦以及共同成长的幸福,同时也给予学生做小太阳的机会,让他们也享受施予的快乐,真正做到“爱一个人,无需全心全意到忘我,爱一个人,并不是说你就要做护花使者,而是相邻开花,相视而笑”。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师生
一直以为自己也算是一位称职的老师——爱岗敬业,因材施教;课堂上传道授业,课后归纳反思;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打骂呵斥;作业布置得当,从不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老师能做到的绝不强加于学生,课前搜集整理信息,课堂循循善诱,课后耐心促优补差。自己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无私给予的快乐,很少思考过生活中少了点什么,渴望中的那朵朵调皮而美丽的浪花是否溅起过。可就在前不久,读到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其中指出:人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等量的回报,但是必要的回应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促进长久的互动。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女孩在公交车上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伯伯,老伯伯安然坐下,小女孩一直站在老伯伯的身旁,盯着他的脸,似乎在期待什么。直到下车前她用充满稚气的声音不无委屈地说:“老伯伯,您怎么不给我说‘谢谢’呀?”车上的所有人都愣在那里……是啊,小女孩等待的是付出之后的那点回应,哪怕只是一声“谢谢”。也许我在长久付出的过程中也有淡淡的失落,那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回应。直到后来,我才认识这种回应实际上也是学生们所期待和渴望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一个心智比较成熟的个体。他们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不会看不到老师的付出和辛苦,难道是我们周密的考虑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挡住了他们回应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做了以下的改变,而结果正验证了我的推测。
有一天上课,我假装生病的样子,一句话都没有说。学生们见我没有开始上课,就在叽叽喳喳的吵闹。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老师今天头疼,嗓子也出不来声音,怎么办?”教室里安静了下来,随后有声音传出:“老师你休息吧,我们自己看书学习。”一位同学让出她的凳子给我坐,另一位同学还递了一杯热水给我。我心中窃喜,又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讲昨天布置的课后练习,谁来帮帮我?”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一位学习不错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怕讲不好,但是我可以试一下吗?”我点头默许并示意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大踏步地走上了讲台。开始有点紧张和结巴,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绘声绘色地沉浸在自己的讲解中。第一部分讲完后,我示意他停下来,并再次和其他同学一起给他更响亮的掌声。他惬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时又有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来讲下一部分。”我满意地点点头,随后依次给他们做了安排……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讲课,而只是想帮老师,而我却惊异于他们悄然地成长和优秀的表现。
这节课,我不是主角,我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在一旁组织。但是这节课学生却激情高涨,课堂风生水起,从结果上看也是相当完美。我想如果不给他们机会,就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学生是如此地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而且他们可以做得很好。假如我仍然依照以前的办法讲完这节课,一定会有同学听得昏昏欲睡,而我自己也是口干舌燥,寡淡无味。其实是我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表现机会而已,一旦有机会学生们其实非常乐意表现自己的才华。明白一些后,我常常将课前收集信息的工作交给他们,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减少了我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上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许学生只是出于本能地想要表现自己的能力,想帮助和关心老师,向老师表示谢意,但老师总是表现出一种无所不能、坚不可摧的样子,常常以救世主的样子面对学生,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剥夺了他们亲近老师和向老师伸出友善之手的权力,使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的“奉献”。学习必须要有亲身的参与,必须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花心思、求突破,做老师的就应该给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师生共同享受付出与回馈的快乐。
无论做老师还是做父母,奉献精神是要有的,但切记不能大包大揽,一味地付出,而是要不時地停下来享受回馈的喜悦以及共同成长的幸福,同时也给予学生做小太阳的机会,让他们也享受施予的快乐,真正做到“爱一个人,无需全心全意到忘我,爱一个人,并不是说你就要做护花使者,而是相邻开花,相视而笑”。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