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多投资者会疑惑,现在电影市场不是很火爆嘛,华谊公司的电影像《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挺好看的,票房也挺好啊。为什么股价会如此萎靡?在公众眼中这是一个光芒四溢,明星环绕的公司;那在资本市场,职业投资者的眼中,这又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现实很骨感,10部电影9部赔钱
其实电影公司远不如表面的那么风光,拍电影赚钱的印象往往来自于部分投资成本很小,但票房却大获成功的电影。每年肯定都会有一些这样的片子出现,但这些成功只是独立的个体。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创历史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70.31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61%,国产电影的票房连续9年超过进口电影。制作成本预计为80 亿元(每部制作成本预估=791×1000 万元),制作环节背负巨大的投资回报压力。目前90%的电影赔钱,能赚钱的仅为约10%。
对于电影制作和发行业务,其时效性非常短,投资的成败不确定性非常高,即使是华谊兄弟这种业内居前的公司,也出现过如《追影》这样的失败案例。而普通投资者往往会忽略这一风险的存在。统计显示,若简单按照数量计算华谊兄弟的成功率,2009年的成功率为80%,2010年截止当前的成功率为83%。的确是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2009年行业的成功率至少低于26%)。
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一家可以持续稳定赚钱的公司,作为一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想要长期赚钱,就必须具备“持续以较低成本制造观众喜闻乐见电影,并将其成功卖出”的能力。这种电影工业化的能力,才是电影制作公司真正的护城河与竞争力所在。导演和演员可以成为一部影片的卖点,但无法成为一个公司的卖点。对主创人员来说,电影事业并不一定要跟某个公司捆绑才能够继续,因此在流动性那么高的行业中,公司注定是无法将主创人员作为其运营的资产和壁垒的。
有钱买不来第二个冯小刚
2009年华谊兄弟净资产仅2.5亿,而当2011年公司净资产达到17亿的时候,公司的产出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从资金利用情况来看,2009年IPO共募集资金12亿,到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7.6亿,尚有大量资金闲置。从制作团队来看,真正为其提供稳定现金盈利的,只有冯小刚一个,与别的行业不一样,再多的钱投入也并不能增加冯小刚的数量,这些“产能”的扩充并不是光有钱才能解决的,或许优秀的人才和项目团队才是其产出的最大瓶颈,这些产能的扩展,并不如土木兴建那样倚马可待,其投入产出周期或许会更长。后续能生产更多的冯小刚才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华谊兄弟的“迪斯尼乐园”
电影业由于其越来越依赖于高成本的大片,投入巨大;而影片上映之前制作方不能预知市场的反应,而资金必须在制作阶段就投入,因此电影产业链中制作和发行在时间上是割裂的。这个特点给这个产业中的参与者们带来了极高的风险。
这就牵涉到公司对电影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进行了有效的产业链整合的公司,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产业链整合是行业竞争对电影公司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今年华谊兄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表示去年的确是华谊公司结构的重大调整期。把影视内容和经纪人业务合在一起成内容板块,第二个放在渠道建设上,第三个放在衍生品上,这个布局还要有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才有更好的表现。
华谊兄弟对于渠道衍生品也很看好,比如实景娱乐,公司计划10年内在华打造三个主题公园,不同地区的项目会各有特色,嘉定文化城偏向影视基地,未来的项目将规划主题公园。公司未来会参与门票分成。
王忠军表示,华谊兄弟将建设文化城和电影主题公园,华谊兄弟做的主题公园,一个是基地,一个是华谊兄弟文化城,还有一个电影主题公园。这三个是不一样的,但是都需要有土地和旅游资源来支撑的,我们通过这一段的努力,第一个项目落户在上海的嘉定区,非常满意,上海具备很多条件,第一土地资源,我们能拿到这么一大块土地价值非常大,另外游客文化基础非常好,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对容易,把这做成一个文化小镇,集中产业的产业链,又有游客的基础,所以这个布局是一个长期的。
进军文化创意地产也可以视作华谊兄弟影视业务的延伸。虽然影视基地耗资巨大,但国际上有影视和旅游地产完美结合的范例迪斯尼。如果把华谊兄弟的这种衍生比作中国的迪斯尼,但是想这种情绪不免太过乐观,一方面是国内电影的品牌力能否有如此号召力存有疑问,另一方面此种主题公园国内鲜见成功的范例,作为投资者,盲目乐观给予高溢价并不合适。
华谊兄弟无论业务如何衍生,其核心还是在于影视这一块,如果影视业务竞争力没有得到增强,那么附在其上的其他衍生业务更无从谈起。华谊兄弟正是捆绑了冯小刚主打贺岁片崛起的。对于影视公司而言,演员可以走,但是好的导演不能缺。从近两年的业绩情况来看,冯小刚保持着每年一部大片的产出频率,创造的收入却占到了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七成左右。王中军直言:“冯小刚是公司核心竞争产品。”投资者看的是增量而不是常量,从华谊兄弟长期来看,不是看今年冯小刚又拍了什么电影,电影票房是否大卖,一个冯小刚再厉害一年也拍不了几部电影,而在于公司是否生产了更多的“冯小刚”,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从来不在于某个个人的存在,过于依靠某个人的公司不存在长期投资价值。
现实很骨感,10部电影9部赔钱
其实电影公司远不如表面的那么风光,拍电影赚钱的印象往往来自于部分投资成本很小,但票房却大获成功的电影。每年肯定都会有一些这样的片子出现,但这些成功只是独立的个体。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创历史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70.31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61%,国产电影的票房连续9年超过进口电影。制作成本预计为80 亿元(每部制作成本预估=791×1000 万元),制作环节背负巨大的投资回报压力。目前90%的电影赔钱,能赚钱的仅为约10%。
对于电影制作和发行业务,其时效性非常短,投资的成败不确定性非常高,即使是华谊兄弟这种业内居前的公司,也出现过如《追影》这样的失败案例。而普通投资者往往会忽略这一风险的存在。统计显示,若简单按照数量计算华谊兄弟的成功率,2009年的成功率为80%,2010年截止当前的成功率为83%。的确是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2009年行业的成功率至少低于26%)。
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一家可以持续稳定赚钱的公司,作为一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想要长期赚钱,就必须具备“持续以较低成本制造观众喜闻乐见电影,并将其成功卖出”的能力。这种电影工业化的能力,才是电影制作公司真正的护城河与竞争力所在。导演和演员可以成为一部影片的卖点,但无法成为一个公司的卖点。对主创人员来说,电影事业并不一定要跟某个公司捆绑才能够继续,因此在流动性那么高的行业中,公司注定是无法将主创人员作为其运营的资产和壁垒的。
有钱买不来第二个冯小刚
2009年华谊兄弟净资产仅2.5亿,而当2011年公司净资产达到17亿的时候,公司的产出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而从资金利用情况来看,2009年IPO共募集资金12亿,到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7.6亿,尚有大量资金闲置。从制作团队来看,真正为其提供稳定现金盈利的,只有冯小刚一个,与别的行业不一样,再多的钱投入也并不能增加冯小刚的数量,这些“产能”的扩充并不是光有钱才能解决的,或许优秀的人才和项目团队才是其产出的最大瓶颈,这些产能的扩展,并不如土木兴建那样倚马可待,其投入产出周期或许会更长。后续能生产更多的冯小刚才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华谊兄弟的“迪斯尼乐园”
电影业由于其越来越依赖于高成本的大片,投入巨大;而影片上映之前制作方不能预知市场的反应,而资金必须在制作阶段就投入,因此电影产业链中制作和发行在时间上是割裂的。这个特点给这个产业中的参与者们带来了极高的风险。
这就牵涉到公司对电影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进行了有效的产业链整合的公司,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产业链整合是行业竞争对电影公司提出的必然要求。
在今年华谊兄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表示去年的确是华谊公司结构的重大调整期。把影视内容和经纪人业务合在一起成内容板块,第二个放在渠道建设上,第三个放在衍生品上,这个布局还要有两到三年甚至三到五年才有更好的表现。
华谊兄弟对于渠道衍生品也很看好,比如实景娱乐,公司计划10年内在华打造三个主题公园,不同地区的项目会各有特色,嘉定文化城偏向影视基地,未来的项目将规划主题公园。公司未来会参与门票分成。
王忠军表示,华谊兄弟将建设文化城和电影主题公园,华谊兄弟做的主题公园,一个是基地,一个是华谊兄弟文化城,还有一个电影主题公园。这三个是不一样的,但是都需要有土地和旅游资源来支撑的,我们通过这一段的努力,第一个项目落户在上海的嘉定区,非常满意,上海具备很多条件,第一土地资源,我们能拿到这么一大块土地价值非常大,另外游客文化基础非常好,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对容易,把这做成一个文化小镇,集中产业的产业链,又有游客的基础,所以这个布局是一个长期的。
进军文化创意地产也可以视作华谊兄弟影视业务的延伸。虽然影视基地耗资巨大,但国际上有影视和旅游地产完美结合的范例迪斯尼。如果把华谊兄弟的这种衍生比作中国的迪斯尼,但是想这种情绪不免太过乐观,一方面是国内电影的品牌力能否有如此号召力存有疑问,另一方面此种主题公园国内鲜见成功的范例,作为投资者,盲目乐观给予高溢价并不合适。
华谊兄弟无论业务如何衍生,其核心还是在于影视这一块,如果影视业务竞争力没有得到增强,那么附在其上的其他衍生业务更无从谈起。华谊兄弟正是捆绑了冯小刚主打贺岁片崛起的。对于影视公司而言,演员可以走,但是好的导演不能缺。从近两年的业绩情况来看,冯小刚保持着每年一部大片的产出频率,创造的收入却占到了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七成左右。王中军直言:“冯小刚是公司核心竞争产品。”投资者看的是增量而不是常量,从华谊兄弟长期来看,不是看今年冯小刚又拍了什么电影,电影票房是否大卖,一个冯小刚再厉害一年也拍不了几部电影,而在于公司是否生产了更多的“冯小刚”,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从来不在于某个个人的存在,过于依靠某个人的公司不存在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