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爱”的N种定义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gu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里,对动物“实际利用价值”的看重,更甚于对其“精神作用”的看重,所以,在“宠物文化”于都市存在许多年之后,现今仍有很多中国人把“养宠”当成有钱有闲阶级的特有生活方式——无钱无闲无利,养它们作甚?养猫养狗,那是外国人的追求。
  说外国人爱宠物,只不过是一个笼统的事实判断,欲对“外国人养宠”有深入了解,我们需要做些调研比较工作。稍加总结就能发现——民族性决定一切,不同国家的人:文化观念不同,对宠物的态度不同,养宠方式也大不同。研究表明,宠物跟主人长相相似有科学依据,同样道理,主人的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宠物的生活环境。探寻掩藏在“宠爱”背后的民族性,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主人的“养宠”习惯,再返回到文化背景下寻找依据,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美国人——富贵即为幸福,“狗”生就是享乐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宠物大国,据统计,62%的美国家庭拥有至少一种宠物,目前全美有宠物猫约7770万只,宠物狗约6500万只。
  虽然多数爱宠人士都把宠物视为家庭成员或孩子,但是能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物质方面为宠物创造“享受的极至”,讲创意、讲贴心,讲“人性”——在这点上没哪个国家的人比得上美国人。
  衣——不管宠物是否愿意,它们的美国主人是非常乐意为它们穿衣打扮的。这些服装除了能在宠物店里买到之外,更有专门的宠物裁缝店为宠物量身订做,毛衣、棉衣、牛仔衣、连衣裙,甚至还有一本正经的文胸!把自己的猫狗宝贝打扮得“人模人样”,美国人对此乐此不疲。
  食——美国的宠物食品琳琅满目,主食有各种品牌的宠物饲料、处方粮、肉干,还有给宠物专用的休闲零嘴。
  用品——美国宠物有自己的食具、饮具、寝具和活动房屋,还有专用的牙刷牙膏。专门用来供猫咪方便的猫沙有无数种。养护用品五花八门,修剪指甲,有功能各不相同的钳子、剪子、锉刀;驱除寄生虫有数不胜数的药品;洗澡有去污、除跳蚤、滋养毛发的各类香波;宠物玩具更是让人眼花,绒毛玩具、电动玩具、橡胶玩具、麻绳玩具,设计之可爱,让人也想拿来玩玩。
  服务——与宠物相关的服务门类繁多。美容服务包括冲凉、洗耳、剪脚底毛等。如果想宠物美上加美,可以为它做整容手术。宠物医院和人的医院一样分科就诊。医院硬件条件之优越让人咋舌——手术室、无影灯、内窥镜、B超仪、各种型号的X光机和心电图仪器应有尽有。宠物的婚嫁由专门的宠物婚介所操办,主人可为宠物找到情侣。有的酒店还能为出差或旅游的主人照管宠物,酒店里分普通房和豪华房,一日三餐按宠物口味喂食,专业兽医护理,全天候保姆照顾。全美最大的宠物连锁店推出的宠物旅馆服务更为周到,房间里装有锁定动物表演频道的电视,特制的通风系统,让狗和猫不会闻到彼此的气味。狗住一晚的费用是21美元,猫只要13美元,如果是包含额外游戏时间和喂食的套房,每晚要价可能高达40美元。有宠物旅馆还设立了骨头状电话亭,离家在外的主人可以打电话给宠物,和它们通话。网络服务也逐渐兴起,主人可以上网看到宠物的实况。
  总结:美国人养宠物的方式,多少跟美国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有些相像——崇尚财富,追求舒适和享乐,“吃好、喝好、玩好”——这是美国主人为宠物定下的幸福生活标准,爱它——就让它享受!这样的观念带动了美国的“宠物经济”空前繁荣,据统计,宠物在过去一年为美国经济创造的消费价值约有340亿美元。
  
  日本人——小心谨慎 卫生细致
  
  日本人总给人干净整洁的印象,他们在养猫养狗方面的卫生习惯也堪称楷模。
  漫步东京大街小巷,经常会碰到不少日本人牵着自己心爱的宠物在散步。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多数遛狗者并非两手空空,而是随身携带着诸如塑料袋等物,以便随时清理宠物的排泄物。正因为如此,东京宠物虽然数量不少,但街头巷尾却很难见到宠物方便后留下的污物。
  东京的宠物主人每年都要给狗注射狂犬疫苗,这是政府的硬性规定,违者要被追究责任。此外,日本人对狗的卫生管理方面也很下功夫,狗在外边大便后,自觉的日本人会用塑料布把狗屎包回去。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蹲在地上捡起宠物排泄物,然后用卫生纸把地砖擦干净。
  爱发明创造的日本人,在保证宠物清洁方面也琢磨出不少花样。“自动洗狗机”这样的东西也只有日本人想得出来。主人投币后,将狗放进一个方形的机器里,就不用操心了,机器能自动把狗清洗干净,而且还负责烘干。你想到的、没想到的,日本人都想到了。
  日本人在细心养宠物同时,并未忘记在经济方面精打细算。近些年,日本流行给宠物买保险,保险公司为宠物主人们提供非常细致周到的服务,负责向宠物医院提供电脑顾客管理系统,客户只要查询电脑,诊疗内容、检查项目、费用标准及有关数据就可以一目了然。把诊疗内容及金额输入电脑后,当时就可以知道宠物的伤病是否适用医疗保险,以及实际支付金额,同时可以为宠物主人打印医疗费用明细表。
  日本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动物保护法,2000年又对该法进行了修改。法律规定,人们要爱护动物,借以陶冶“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情操;此外还规定,应把宠物视为家庭的一员,主人不得随意将宠物遗弃,否则将被追究责任。
  总结:日本人的仪表总是很整洁,日本人的家和他们的街道一样,永远一尘不染,主人爱干净,宠物自然也干净可人。日本人不愿意给别人添任何麻烦,在地铁看报纸也不忘将报纸叠成书本大小,以求不要侵占别人的空间。如此心思缜密、细心周到,自然也体现在养宠方面,大家都自觉替别人考虑,什么“养宠扰民”之类的问题,在日本是不成问题的。
  
  法国人——浪漫自由无底线 狗屎为患也心甘
  
  法国人宠狗居欧洲第一,巴黎誉为“狗的天堂”。据统计:法国共有3700万只宠物,为法国儿童总数的两倍,其中包括1000万只狗。法国一只良种狗的消费约为每年5000至10000法郎。法国养狗的肉食量约为西班牙全国人口肉食量的总和。
  法国的狗主人牵着爱犬到处溜达,一同进出商店,一起上餐厅酒吧,甚至旅游度假也带着狗一同搭汽车、乘火车、坐飞机。法国有专为狗类开设的狗餐厅,有单间包桌,每餐消费金额平均100法郎左右。
  法国人爱美的天性自然要体现到他们的养宠方式上。法国共有专门为狗美容服务的“狗美容院”2000多家。近年还创建了“动物梳妆培训中心”,招生对象为经过严格挑选的妙龄女郎,每期为时两年。此外,法国专为狗建有度假村、星级旅馆和健身俱乐部,如果宠物有肥胖的毛病,法国主人就带它到健身俱乐部的传送带上蹦跳减肥。
  法国狗死后也不会被遗忘。法国有四处比较著名的狗公墓,这里面安息着法国人的至爱。墓碑用各种石料精雕细琢而成,碑文体现了法国人的深情和浪漫。法国主人常去祭扫献花,表达对逝去宠物的无限哀思。
  巴黎狗屎为患,随处可见,稍有不慎就可能踩到,据统计,每年因踩狗屎滑倒而受伤住院的老人有几百人。环保部门只得借助现代化手段来清除,每天,几百辆装有机械扫帚的手推车和上百辆“摩托捡屎车”专门收拾人行道上的狗屎,它们多达20吨。
  总结:法国人的浪漫是世界闻名的,但这样的民族性表现在宠物管理问题上,浪漫就变成了散漫,小小狗屎问题迟迟解决不了,甚至成了某种国家象征,这的确够尴尬。但法国人就是法国人——市容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怎么能为此限制宠物的自由呢?一看到可爱的狗儿,狗屎的问题就不值得一提了。
  
  德国人——彬彬有礼守纪律 严格要求讲原则
  
  德国人爱狗,还承担着对狗进行教育的义务。德国人的养宠心得是——既然它们是我们忠实的朋友,是重要的家庭成员,那我们就有责任把它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
  德国人养狗很讲原则,讲究尊卑有序,既不视狗为畜生,也不会对狗溺爱无度。在德国,很少见到有主人被狗拉着到处乱跑的情景,这得益于针对狗的专门训导。如果狗对着路人狂吠,会被看作是狗主人的教育出了问题,这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
  德国街头,随处可见带狗散步的人,却感到很安静,几乎听不到狗吠。德国人养狗,尤其喜欢养大个头的狗,但即便是怕狗的人,在街上见到这些大狗都不必惊慌躲闪。这些狗儿除了自己的主人外,对陌生的路人都保持着友好的距离,除非你主动与之嬉戏,否则它们既不会对着你狂吠,也不会蹭你腿表示亲昵。德国狗的气质和教养的形成,归功于严格的训练和正规的教育。
  德国的狗学校非常多,媒体上经常见到狗学校的“招生”广告。广告按“学制”的课时多少明码标价。授课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是服从训练(狗儿必须对主人言听计从,完全服从主人的管教),二是训练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让狗对外界噪声不过于敏感,不会遇到刺激就狂吠),三是伴侣训练(即让狗懂得自己的“伴侣”角色,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德国人的严于律己,在狗的问题上也绝不含糊,如果谁家的狗儿不能从学校顺利毕业,就不能获得在街上自由出入的资格,非要出门,没有“毕业证书”的大狗就要带上嘴套。
  在德国,狗可以坐巴士、地铁和火车,也可以逛超市、住旅馆,甚至可以跟着主人去上班,充分享有德国“公民”的权利。若有人将狗养在笼子里,或将狗单独留于家中达8小时以上,就有可能因有虐狗嫌疑而吃官司,一经查实,重者可能被判拘役。若外出遛狗没有牵绳或狗儿挣脱,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物毁损,则由狗的主人负全责予以赔偿。所以,谨慎的德国养狗人,有不少为狗买了第三责任者保险,就是为了以防万一。
  总结: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是很有名的,总是给人规规矩矩。一丝不苟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德国狗自然成为世界上最懂事、最有教养的动物,它们懂得服从,训练有素,善于与主人和谐相处。正所谓“有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严格要求避免了人狗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狗创造了宽松的生活环境。
  
  意大利人——自由第一 奔放热烈
  
  如今,在意大利的某些城市,如果用铁链限制动物行动自由,如果宠物们的窝盖得不够牢固或通风不畅,如果宠物的生活条件太差的话,宠物的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规具体体现了主人和宠物之间的“社会合同”,对主人进行约束,同时保证了动物的权力,一旦侵犯了动物的权力,主人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从理论上说,这些法规适用于所有的动物,但是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狗和猫这些宠物的,它们有权享受最基本的权力,包括定期与同类进行交流,还有繁殖后代。
  意大利人特别重视宠物的“特殊需要”。跟美国等国家提倡为宠物做节育不同,意大利人认为,宠物“合理的必需的”性生活一定要得到满足,该国法规特别指出,动物的主人有义务保证它们的健康和“福利”,其中包括动物繁衍后代的权力,主人必须保证动物有足够的食物,还必须定期带宠物到兽医那里做健康检查。
  意大利的动物法律还规定,宠物们的窝不得少于8平方米,应该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而且温度要合适,除非有必要,否则不允许用链子拴在动物的脖子上。在意大利的某些公园里,狗是不允许拴链子的。任何人不得训练狗进行打斗,不允许卖给实验室进行活体解剖,也不能作为奖赏把宠物送给别人,如果有人做出这种举动,任何人都可以举报,举报者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
  总结:看看国宝级影后索菲亚·罗兰60岁之后的活力,看看米兰时尚T台上浓烈的时装秀,看看恣意飞驰的著名跑车——意大利人的热情奔放总是期待着宣泄。意大利式的精细浪漫之上,总有一种豪情。这样的一个民族的宠物,怎么能没有自由?怎么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停留?怎么能失去恋爱结婚的权利?
  即便早已适应了封闭在钢铁丛林中的都市生活,我们多少还是在内心留有一份对自然的渴望。不能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不能远离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内心的渴望又无法压抑,于是,宠物成了人类最好的精神寄托,猫和狗——这些毛茸茸的小型哺乳动物,在抚慰孤独心灵的同时,也是存在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最后一座感性的桥梁,我们与它们亲近的那一刻,实际上也在填补我们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却不得不远离森林草原的空虚。
  没有什么景象比人和动物其乐融融的相处更为感人了,在现代社会,也没有什么事物比宠物更能温暖慰藉人类的心灵了。
其他文献
伊森·豪瑟,毕业于霍林斯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他曾经在《绅士》、《花花公子》、《犁铧》、《安条克评论》等杂志发表过多个短篇小说,另有其他文章发表于《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杂志版)。  早晨,他们都安静得像贼似的。静谧填满了这块胡同尽头的空地,房主和他家人的鼾声被砖头和拉毛粉刷的外墙遮蔽得严严实实。高高的枫树已染上橙黄,不久,那叶子也将随着十一月的到来而变得脆亮。杰克逊已经来帮
期刊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哺育了整整一代法国的知识分子。他不仅与伊波利特(Hyppolite)和科热夫(Kojéve)一起促进了黑格尔的思想在法国的传播以及法国的学术在二战后的复兴,而且像布朗肖(Blanchot)和福柯等人那样通过极力关注色情、死亡、乱伦、同性恋、焦虑、节日、诅咒、谎言、修道、神话、献祭、欢笑、迷狂、恐惧、歌舞与文
期刊
第二届CASIO翻译比赛共收到370份应征译文,今年8-9月进行了评选。我参与了出题、初选和复选的全部过程,阅读了相当数量的参赛作品,总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绝大多数参赛者都在总体上读懂了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这篇原文,尽管有少量参赛作品语感比较激烈,与原文的在苦恼无奈中不失幽默感的风格不符,行文也有涩滞之感,但大部分参赛作品都符合或接近原文风格,且文字通顺或基本通顺。  第二,不少参
期刊
四、上帝保佑美国    十一月三日,晴。克里认输,说:上帝保佑美国。  昨晚没等着的消息。全国公共电台(NPR)的时评家一致认为,他输在“道德问题”(复数)。真够扭捏。其实就一件事,麻省最高法院那个从加拿大学来的“破天荒”判决:允许同性恋结婚,今年五月生效。共和党立刻拿它做了“波士顿民主党”的标签。克里的竞选班子却只知跟着主流媒体的“民调”数字跑,今天辩论伊拉克,明天调查反恐怖。丝毫没有察觉,对手
期刊
译:黄福海  文:[英]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Christorpher Hitchens)  当一个同性恋者必须与一个异性恋者结婚时,所造成的不幸是巨大的。如过果浏览一下毛姆的小说中那为数不多、躲躲闪闪的男女性爱的场面描写,或者想从他的婚姻关系中演绎出什么东西,你就会发现,他这么写,原来已经鼓足勇气,到了无法再写,或者无法不这么写的地步了。  这是安东尼·伯吉斯(注:伯吉斯,(1917-1993)
期刊
译:熊学亮  文:[法]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我来到一个街角,被那里的一种昏暗污秽感所刺痛(可能是我盯着两个从便所楼梯悄然走下的妓女的缘故),在这种时刻,一种沥干自我的强烈欲望总会油然而生,我感到我必须裸着身体,或者剥光被我觊觎的妓女的衣物,总是相信会在腐污肉体的微温中能得到宣泄。然而这次我选用另一种温柔的秘方,来安抚身体的需求:我在吧台上要了杯茴香酒,一饮而尽,随后
期刊
编者按:卡伦·布利克森(笔名伊萨克·丹森)1885年出生于丹麦西兰岛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后到巴黎和罗马学习绘画。1914年,她和她的表兄结婚,并一起到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1921年,两人离婚,布利克森独自经营农场,但后来因国际咖啡市场萧条,农场破产。1931年,卡伦·布利克森回国。  在旅居肯尼亚期间,她已开始为丹麦国内刊物撰稿。1934年,她以伊萨克·丹森的笔名出版第一部
期刊
寄包、安检,仿佛要端着严肃紧张的表情,做完这一切,走近展厅。而门外,依然是环绕美术馆外墙的长队,在上海12月的阴冷空气里静候。  从2004年12日18日起,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展,展品以法国奥塞美术馆的印象派珍藏为主,包括格勒诺布尔、里昂、卡昂、蒙彼利埃等美术馆馆藏。从北京,而上海,我们与法兰西最美丽最重要的风景晤面,那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山峦河流、乡村城市,那是一个多世纪以前
期刊
译:姚君伟  文:[美]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e)  此刻,我身处巴黎的一间斗室,写这篇文章。我坐在临窗打字桌前的柳条椅里,窗外是花园;我背后是小床和床头柜;地板上、桌底下全是手稿、笔记本,还有两三本平装本书。在这么个逼仄、空荡荡的住处,我已经生活、工作一年有余。这一开始可不是计划好的,也未细加考虑,却无疑满足了我的一些愿望,我就希望轻装上阵,摆脱世事的羁绊,尽量不依赖什么,而整
期刊
研究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起始与发展,都必须翻到这一页。  “让我们大家都回洗衣船去,在那里我们才过得真正快活。”1945年,毕加索在巴黎光复后对他的诗人朋友萨尔蒙这样说。  事实的确如此,毕加索缅怀他在蒙马特尔的艰苦日子,至死一直说个不休。有关他漫长一生中那个遥远时代的一切,不论在什么时候说起,他都非常开心。十九岁的毕加索,一到巴黎就认识了十六岁的阿丽丝·德莱,晚年想见时,说到高兴时还会哼哼青年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