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环保教育;渗透;意识;习惯;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4—0099—01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进步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一、教育者自己必须具备环保知识和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污染、水资源的匮乏等已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去防治灾害、治理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不乱扔垃圾、爱护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个工厂都不乱排污水、污气,每个人都懂得树木、青草能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不会轻意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么我们的环境就会整洁、空气就会清新、水就会清澈。所以,教师不能只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把现实的、实用的知识和意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且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
二、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环保习惯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環保内容,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注入环保教育,如从减少噪音开始要求学生课间安静,从节约能源开始要求学生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从保护水源开始要求学生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从减少白色污染开始要求学生不用薄膜袋和一次性餐盒,从爱惜森林开始要求学生保护好课桌椅,从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教育开始要求学生不食用野生动物,从保护大气层开始要求学生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垃圾,讲究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等等。在日常行为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轻声慢行、仪表整洁、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等文明素养,进而让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不断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环保教育
例如,语文教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提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近二千年来也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成为一条祸河,这说明恶劣的环境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但是,怎样向学生说明“人为破坏”是导致“黄河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呢?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长达二千年的人类活动,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为此,可采用多媒体播放黄河遭受破坏的现状、黄河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人为乱砍滥伐等视频,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为破坏”是“黄河变化”的一个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抓住“黄河变化的原因”这条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明确“人为破坏”是“黄河变化”的主因;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精读最后一段,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中,关键措施就是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破坏森林无疑是自杀行为,而且要数管齐下,将各种措施付诸实施,才能治理好黄河。又如,在教授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文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思想,自觉抵制破坏环保的不良行为。如,在讲授《清清的湖水》一课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湖岸景色:“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象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多美啊!”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提问:“美丽的环境需要人们来保护,大家能在文中找出爱护环境的事例吗?什么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谈谈自己外出游玩时应该怎样做,如果看见有人不讲公德乱扔果皮你又会怎样做呢?”课后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图片或文字,办一份“环境报”,把自己对现代人对生态环境无休止破坏的看法与改进的建议写在报里,全班开展一次“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手抄报展览。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完成了功课:现场观察了河道、公园、马路的情况;画漫画设计环境保护小标语;与父母上网收集环保资料和探讨改善环境的措施,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4—0099—01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进步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一、教育者自己必须具备环保知识和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污染、水资源的匮乏等已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去防治灾害、治理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不乱扔垃圾、爱护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个工厂都不乱排污水、污气,每个人都懂得树木、青草能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不会轻意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那么我们的环境就会整洁、空气就会清新、水就会清澈。所以,教师不能只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把现实的、实用的知识和意识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且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
二、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环保习惯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環保内容,为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注入环保教育,如从减少噪音开始要求学生课间安静,从节约能源开始要求学生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从保护水源开始要求学生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从减少白色污染开始要求学生不用薄膜袋和一次性餐盒,从爱惜森林开始要求学生保护好课桌椅,从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教育开始要求学生不食用野生动物,从保护大气层开始要求学生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垃圾,讲究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等等。在日常行为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轻声慢行、仪表整洁、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等文明素养,进而让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不断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注意渗透环保教育
例如,语文教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提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近二千年来也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成为一条祸河,这说明恶劣的环境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但是,怎样向学生说明“人为破坏”是导致“黄河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呢?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长达二千年的人类活动,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接受。为此,可采用多媒体播放黄河遭受破坏的现状、黄河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人为乱砍滥伐等视频,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为破坏”是“黄河变化”的一个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抓住“黄河变化的原因”这条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明确“人为破坏”是“黄河变化”的主因;最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精读最后一段,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设计方案中,关键措施就是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破坏森林无疑是自杀行为,而且要数管齐下,将各种措施付诸实施,才能治理好黄河。又如,在教授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文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
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思想,自觉抵制破坏环保的不良行为。如,在讲授《清清的湖水》一课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湖岸景色:“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象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多美啊!”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提问:“美丽的环境需要人们来保护,大家能在文中找出爱护环境的事例吗?什么行为值得我们学习?谈谈自己外出游玩时应该怎样做,如果看见有人不讲公德乱扔果皮你又会怎样做呢?”课后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图片或文字,办一份“环境报”,把自己对现代人对生态环境无休止破坏的看法与改进的建议写在报里,全班开展一次“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手抄报展览。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完成了功课:现场观察了河道、公园、马路的情况;画漫画设计环境保护小标语;与父母上网收集环保资料和探讨改善环境的措施,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