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国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制度创新。我国从1999年海南省初次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到现在大规模地推行,从无到有,已经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随着大学生“村官”的热度大增,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备受宠爱。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从基本概念范畴到大学生“村官”问题的解决、制度创新比较一致,但还是有一定的分歧。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村官的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出路
1、大学生“村官”的概念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概念的界定还是比较一致,所不同的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名词的名称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大学生“村官”,另外一种为“大学生“村官””。而大学生“村官”的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本身就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因此“村官”的身份应该加上引号而表示特定称谓。因此,很显然,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公务员编制,也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知识青年”。
2、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背景及意义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适应符合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两个角度来谈的。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农村长期以来人才流失的局面,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注入新活力,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高校一直在进行大学生人数和专业的扩招,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约7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对大学生“村官”虽然有两种声音——“好得很”和“糟的很”。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在肯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时,提出了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3.1国家法律和政策角度
3.1.1法律依据不足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很多细节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无法可依,甚至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村官”既非属于公务员编制,也不属于农民。这种非官非农的身份尴尬问题,将会加大工作难度,难以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真正作用。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村的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开辟绿色通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1.2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不完善
赵洋(2012)认为培训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教育培养、管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自身存在、社会联动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完善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全方位教育培养制度和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合理化出口制度着手。刘璐璐认为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培训措施不力;二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不到位。
3.1.4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不完善
我国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不科学,出现了专业不对口等一系列问题。何新基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和任用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为选任程序未充分考量农村多元化人才需求,村级组织作为利益相关主体地位缺失;选任程序报名条件太过简单,专业、户籍等有利区分要素尚未设置;考试内容涉农知识考核太少等等。
3.2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度
3.2.1动机不纯,功能角色定位不清晰
彭飞武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有一方面是在就业动机不纯上面。许多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在思想上扎根于农村,仅仅因为就业压力无奈选择去农村当村官,只把当村官作为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一个跳板。
3.2.2深入工作不够彻底和自身能力的欠缺
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进入村官工作后,明显表现出专业不对口、社会经验不足、与村民的交流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侯典牧和张琳通过对七个大学生“村官”的专访,认为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还要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做事要稳重、耐心细致,同时需拥有农业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和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4、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
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结束两年聘任期后,主要有四条道路可以选择:续聘、创业、考公务员或到企业工作。尽管如此,该选择哪条道路仍一直困扰着那些即将期满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卢芳霞在基于浙江省绍兴市的调研中认为,政府层面为绍兴大学生“村官”预设的出路主要是鼓励扎根农村(社区)推荐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扶持进行自主创业引导、另行自主择业和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而卢芳霞后来又提出综合考虑“大学生“村官”作用的重新定位、大学生“村官”具备的先天竞争优势及其在择业观念上的逐步转变”这三方面的因素基础上,农村专职社工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新出路。
结论
综上所属,大学生“村官”项目已经受到了广大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研究视角的系统化,特别是在大学生“村官”产生的问题和对策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在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就业动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评价调查研究涉及尚少,为在校的有想法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当中的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供的意见也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鹏,综晓卫 有关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J] 华章2010(36)
[2] 何新基.嵌入与融合:城乡统蓐视野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侯典牧 张琳.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访谈研究——基于7位大学生“村官”的个案访谈[J]劳动保障世界,2011(3)
关键词:大学生 村官 出路
1、大学生“村官”的概念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概念的界定还是比较一致,所不同的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名词的名称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大学生“村官”,另外一种为“大学生“村官””。而大学生“村官”的非官非农的身份困境本身就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因此“村官”的身份应该加上引号而表示特定称谓。因此,很显然,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公务员编制,也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知识青年”。
2、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背景及意义
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相适应符合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两个角度来谈的。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变农村长期以来人才流失的局面,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注入新活力,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高校一直在进行大学生人数和专业的扩招,最新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约7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国内对大学生“村官”虽然有两种声音——“好得很”和“糟的很”。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在肯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时,提出了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3.1国家法律和政策角度
3.1.1法律依据不足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而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很多细节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无法可依,甚至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村官”既非属于公务员编制,也不属于农民。这种非官非农的身份尴尬问题,将会加大工作难度,难以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真正作用。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村的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开辟绿色通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1.2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不完善
赵洋(2012)认为培训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教育培养、管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自身存在、社会联动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完善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全方位教育培养制度和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合理化出口制度着手。刘璐璐认为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培训措施不力;二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不到位。
3.1.4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不完善
我国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不科学,出现了专业不对口等一系列问题。何新基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村官”选聘和任用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为选任程序未充分考量农村多元化人才需求,村级组织作为利益相关主体地位缺失;选任程序报名条件太过简单,专业、户籍等有利区分要素尚未设置;考试内容涉农知识考核太少等等。
3.2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角度
3.2.1动机不纯,功能角色定位不清晰
彭飞武认为大学生“村官”自身有一方面是在就业动机不纯上面。许多选派下来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在思想上扎根于农村,仅仅因为就业压力无奈选择去农村当村官,只把当村官作为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一个跳板。
3.2.2深入工作不够彻底和自身能力的欠缺
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进入村官工作后,明显表现出专业不对口、社会经验不足、与村民的交流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侯典牧和张琳通过对七个大学生“村官”的专访,认为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还要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做事要稳重、耐心细致,同时需拥有农业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和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4、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
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结束两年聘任期后,主要有四条道路可以选择:续聘、创业、考公务员或到企业工作。尽管如此,该选择哪条道路仍一直困扰着那些即将期满流动的大学生“村官”。卢芳霞在基于浙江省绍兴市的调研中认为,政府层面为绍兴大学生“村官”预设的出路主要是鼓励扎根农村(社区)推荐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扶持进行自主创业引导、另行自主择业和支持继续学习深造。而卢芳霞后来又提出综合考虑“大学生“村官”作用的重新定位、大学生“村官”具备的先天竞争优势及其在择业观念上的逐步转变”这三方面的因素基础上,农村专职社工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新出路。
结论
综上所属,大学生“村官”项目已经受到了广大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研究视角的系统化,特别是在大学生“村官”产生的问题和对策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在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就业动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评价调查研究涉及尚少,为在校的有想法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当中的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供的意见也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鹏,综晓卫 有关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J] 华章2010(36)
[2] 何新基.嵌入与融合:城乡统蓐视野下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侯典牧 张琳.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访谈研究——基于7位大学生“村官”的个案访谈[J]劳动保障世界,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