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毕加索维持了40年交往的亲密友人,是海明威唯一信任的“文学指路人”,是20世纪巴黎文艺沙龙最富传奇的女主人。是她,一手扶持了野兽派的鼻祖马蒂斯,也是她,敢直言世人眼中的年轻才俊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现代艺术浪潮的推动者,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文学的豢养,一位诗人
格特鲁德-斯坦因出生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女儿。父母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犹太人,父亲还做过铁路行政官,有生之年投资了不少电车和房产生意,伴随着美国铁路公路的大发展,斯坦因家族的财产也逐渐扩张,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他的5个子女后代也能终生不愁吃穿悠闲度日。父母双亡后,斯坦因家族的长子迈克接管了家族企业控股,其余的子女则接受了遗产各奔前程。
格特鲁德同姐姐起,随叔叔大卫一起搬到了巴尔的摩,这段岁月对她日后成为沙龙女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她先后在拉德克里夫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心理学和医学,她参与的那些著名试验为她的“意识流”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人们把这一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了文学中,并让它最终成为伍尔关夫人和乔伊斯的代名词,逐渐变得时髦。
也许正是早期学院学术生涯造就了她不同于一般的观察力,格特鲁德的第一篇出版作品便是关于胚胎学的论文。显然无论心理学逊是医学都没有挽留住这位女士,她向来对学校教育不屑一顾,只念完两个学位,然而正是在巴尔的摩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格特鲁德认识并结交了克雷里贝·科恩与埃塔·科恩,这两位女士的伴侣关系与她们每周六定期在家中举行的文化沙龙,给格特鲁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沙龙里聚集的现代艺术家同他们对先锋文艺的讨论在几年后被格特鲁德成功地搬到了巴黎的寓所。
1903年,格特鲁德同艺术评论家身份的二哥李奥-斯坦因一起移居到了巴黎,1907年开始,另一位女士逐渐取代了哥哥的位子一一格特鲁德秘书兼女伴爱丽丝·托克勒斯。
一时间,格特鲁德·斯坦因兄妹的周末文艺沙龙成了巴黎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而斯坦因这个姓氏也成了当时巴黎文艺圈的名牌。他们不仅收藏年轻先锋画家的作品,还提供沙龙聚餐酒会,让不同的声音在这里畅所欲言。
近年在一次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斯坦因家族收藏展中,人们得以惊奇地发现这个家族对先锋艺术的狂热。斯坦因兄妹将祖上留下的微薄收入几乎全数换成两百多幅现代艺术品,创作者包括马蒂斯、塞尚、毕加索、雷诺阿、格里斯等等。以收藏之具体之广泛而言,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现代艺术收藏的“冒险史”。
“我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
通常我们想象中的沙龙女主人就算不美若天仙,但也一定气质高雅衣着高贵——就像历史上的马勒夫人或者波伏娃那样。而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文艺圈的现代文艺教母斯坦因小姐的形象却是超越人们想象的:她身材魁梧,据说有两百磅重;典型犹太人的面孔,坚毅而精神十足;她的表情总是多变而有力。按照海明威的说法,看到她总会让人想起意大利北部的农妇。
因为身体魁梧,她总是喜欢将自己套进一个大罩衫里,一度还将头发剪成了罗马皇帝的样式。不少人用她的外表大做文章,甚至海明威在自杀前的回忆文章里也充满了对斯坦因丑化夸张的描述,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挑衅者都曾从这位女士身上获得力量与灵感,而当他们声名鹊起后,纷纷选择了“叛逃”,而格特鲁德依然自信精彩地活着写着。
她一度在文章中宣称,“英国文学创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我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她喜欢用“天才”来形容自己。在以女伴名字写的自传中,她借由爱丽丝的口说出,这个世界只见过三个天才,排名第一的就是格特鲁德本人。而她的自信和自恋的确得罪了不少人。
而让她得罪更多人的,则是与同性伴侣爱丽丝的关系。虽然名义上爱丽丝是她的私人秘书,但以爱丽丝上等人家的出生和高等教育的背景而言,她们几乎是因为相怜相惜才走到一起来的。爱丽丝将巧遇斯坦因的第一眼比喻为:巧遇托斯卡纳阳光下的一尊金像。
“迷惘一代”的教母
格特鲁德·斯坦因在二战后的30多年与爱丽丝客居巴黎,花园街27号的座上客有马蒂斯、塞尚、毕加索、布拉克、菲茨杰拉德、庞德、海明威等等。时年23岁、穷困潦倒的海明威经常来到斯坦因家中欣赏雷诺阿、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名画,并将作品拿给斯坦因,接受严苛而颇有见地的批评意见,将她视为唯一信任的文学评论人。斯坦因建议海明威放弃在报社的工作,潜心严肃写作,并介绍他去西班牙看斗牛,学习如何像一个男人一样写作。
正是在他们巴黎期间的一来一往中,斯坦因说出了“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的名言。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将之引入扉页,若干年后这句话更成为全世界文艺青年的口头禅。几十年采格特鲁德。斯坦因满怀热情地迎来一位位天才,又一一将他们送走。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和女伴爱丽丝就亲自驾驶一辆福特大蓬货车,给全法国的医院送去给养,战后还将许多孤苦伶仃的美国士兵收为了教子,一一写信指导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这是在她成为现代文艺教母之前的经历,她的勇气和力量为无数普通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不过这段历史被她后来沙龙女主人的身份所掩盖,人们只看到她如何将一个个天才推向顶峰,而从她隐蔽而自我的写作生涯里我们依然可以隐约看出她真实的个性。除了带有自传性质的两部作品外,其余的著述充满了大胆的实验精神——就像她对海明威的忠告:永远别写不能印出来的作品。然而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从来不为迎合出版,只为自娱。那些被称为是“斯坦因语”的抒情诗,充满了大量的重复,读来绕口令人无法进入。这些让人头疼的文字即使是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专家也看得连连叫苦。
格特鲁德·斯坦因在一生中拥有着极度的自由,不为生活所忧、不为衣食所苦。她从不随波逐流,选择在自我的世界中尽情放逐。在情感稀薄、爱欲横流的巴黎,无论同性或异性恋者都选择用肆意地张扬与堕落来表达自我,反抗那无形悬在他们头上的束缚之剑,而格特鲁德。斯坦因与爱丽丝就像巴黎街头的一对石雕,全年无休地演绎着不合时宜的复古风格。
直到1946年7月27日,格特鲁德-斯坦因病逝世于法国的一家美国医院。20年后,她的伴侣爱丽丝也离开了人世。如今去巴黎寻找海明威笔下流动盛宴的朝圣者们,纷纷走到拉雪兹神父公墓,看望这对纪念碑似的传奇人物。
文学的豢养,一位诗人
格特鲁德-斯坦因出生于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女儿。父母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犹太人,父亲还做过铁路行政官,有生之年投资了不少电车和房产生意,伴随着美国铁路公路的大发展,斯坦因家族的财产也逐渐扩张,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他的5个子女后代也能终生不愁吃穿悠闲度日。父母双亡后,斯坦因家族的长子迈克接管了家族企业控股,其余的子女则接受了遗产各奔前程。
格特鲁德同姐姐起,随叔叔大卫一起搬到了巴尔的摩,这段岁月对她日后成为沙龙女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她先后在拉德克里夫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心理学和医学,她参与的那些著名试验为她的“意识流”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人们把这一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了文学中,并让它最终成为伍尔关夫人和乔伊斯的代名词,逐渐变得时髦。
也许正是早期学院学术生涯造就了她不同于一般的观察力,格特鲁德的第一篇出版作品便是关于胚胎学的论文。显然无论心理学逊是医学都没有挽留住这位女士,她向来对学校教育不屑一顾,只念完两个学位,然而正是在巴尔的摩学习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格特鲁德认识并结交了克雷里贝·科恩与埃塔·科恩,这两位女士的伴侣关系与她们每周六定期在家中举行的文化沙龙,给格特鲁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沙龙里聚集的现代艺术家同他们对先锋文艺的讨论在几年后被格特鲁德成功地搬到了巴黎的寓所。
1903年,格特鲁德同艺术评论家身份的二哥李奥-斯坦因一起移居到了巴黎,1907年开始,另一位女士逐渐取代了哥哥的位子一一格特鲁德秘书兼女伴爱丽丝·托克勒斯。
一时间,格特鲁德·斯坦因兄妹的周末文艺沙龙成了巴黎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而斯坦因这个姓氏也成了当时巴黎文艺圈的名牌。他们不仅收藏年轻先锋画家的作品,还提供沙龙聚餐酒会,让不同的声音在这里畅所欲言。
近年在一次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斯坦因家族收藏展中,人们得以惊奇地发现这个家族对先锋艺术的狂热。斯坦因兄妹将祖上留下的微薄收入几乎全数换成两百多幅现代艺术品,创作者包括马蒂斯、塞尚、毕加索、雷诺阿、格里斯等等。以收藏之具体之广泛而言,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现代艺术收藏的“冒险史”。
“我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
通常我们想象中的沙龙女主人就算不美若天仙,但也一定气质高雅衣着高贵——就像历史上的马勒夫人或者波伏娃那样。而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文艺圈的现代文艺教母斯坦因小姐的形象却是超越人们想象的:她身材魁梧,据说有两百磅重;典型犹太人的面孔,坚毅而精神十足;她的表情总是多变而有力。按照海明威的说法,看到她总会让人想起意大利北部的农妇。
因为身体魁梧,她总是喜欢将自己套进一个大罩衫里,一度还将头发剪成了罗马皇帝的样式。不少人用她的外表大做文章,甚至海明威在自杀前的回忆文章里也充满了对斯坦因丑化夸张的描述,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挑衅者都曾从这位女士身上获得力量与灵感,而当他们声名鹊起后,纷纷选择了“叛逃”,而格特鲁德依然自信精彩地活着写着。
她一度在文章中宣称,“英国文学创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我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她喜欢用“天才”来形容自己。在以女伴名字写的自传中,她借由爱丽丝的口说出,这个世界只见过三个天才,排名第一的就是格特鲁德本人。而她的自信和自恋的确得罪了不少人。
而让她得罪更多人的,则是与同性伴侣爱丽丝的关系。虽然名义上爱丽丝是她的私人秘书,但以爱丽丝上等人家的出生和高等教育的背景而言,她们几乎是因为相怜相惜才走到一起来的。爱丽丝将巧遇斯坦因的第一眼比喻为:巧遇托斯卡纳阳光下的一尊金像。
“迷惘一代”的教母
格特鲁德·斯坦因在二战后的30多年与爱丽丝客居巴黎,花园街27号的座上客有马蒂斯、塞尚、毕加索、布拉克、菲茨杰拉德、庞德、海明威等等。时年23岁、穷困潦倒的海明威经常来到斯坦因家中欣赏雷诺阿、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名画,并将作品拿给斯坦因,接受严苛而颇有见地的批评意见,将她视为唯一信任的文学评论人。斯坦因建议海明威放弃在报社的工作,潜心严肃写作,并介绍他去西班牙看斗牛,学习如何像一个男人一样写作。
正是在他们巴黎期间的一来一往中,斯坦因说出了“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的名言。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将之引入扉页,若干年后这句话更成为全世界文艺青年的口头禅。几十年采格特鲁德。斯坦因满怀热情地迎来一位位天才,又一一将他们送走。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和女伴爱丽丝就亲自驾驶一辆福特大蓬货车,给全法国的医院送去给养,战后还将许多孤苦伶仃的美国士兵收为了教子,一一写信指导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这是在她成为现代文艺教母之前的经历,她的勇气和力量为无数普通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不过这段历史被她后来沙龙女主人的身份所掩盖,人们只看到她如何将一个个天才推向顶峰,而从她隐蔽而自我的写作生涯里我们依然可以隐约看出她真实的个性。除了带有自传性质的两部作品外,其余的著述充满了大胆的实验精神——就像她对海明威的忠告:永远别写不能印出来的作品。然而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从来不为迎合出版,只为自娱。那些被称为是“斯坦因语”的抒情诗,充满了大量的重复,读来绕口令人无法进入。这些让人头疼的文字即使是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专家也看得连连叫苦。
格特鲁德·斯坦因在一生中拥有着极度的自由,不为生活所忧、不为衣食所苦。她从不随波逐流,选择在自我的世界中尽情放逐。在情感稀薄、爱欲横流的巴黎,无论同性或异性恋者都选择用肆意地张扬与堕落来表达自我,反抗那无形悬在他们头上的束缚之剑,而格特鲁德。斯坦因与爱丽丝就像巴黎街头的一对石雕,全年无休地演绎着不合时宜的复古风格。
直到1946年7月27日,格特鲁德-斯坦因病逝世于法国的一家美国医院。20年后,她的伴侣爱丽丝也离开了人世。如今去巴黎寻找海明威笔下流动盛宴的朝圣者们,纷纷走到拉雪兹神父公墓,看望这对纪念碑似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