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由于受多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影响而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准确识别和正确评估这些风险影响的大小,提前做好防范风险预案,对顺利完成项目施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风险;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施工;
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筹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可能遭到的风险。所以,对工程项目施工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控制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工风险的分类
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常见的施工风险分类有:
1、设计技术风险。
设计方案是否确定应作为是否开展招标工作的先决条件。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实施的龙头,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无从谈及招标及合同。因此在工程招标之前应尽量完善设计工作,只有避免在设计方案不确定时招标,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施工技术风险。
在设计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应研究施工方案,任何施工方案都不能保证没有变更和索赔。每一个施工方案,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新创的,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业主必须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考虑和评估,使用最佳的施工方案。
3、自然及环境风险。
地震、火灾、台风等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风险,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
4、政治、社会风险。
政治、社会风险表现方面很多,项目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还需具备政治头脑。
5、合同风险。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施工风险的分析
风险分析与评价与风险识别紧密相关,是指在定性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以及多种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总体影响等,达到更清楚地辨识主要风险因素,有利于项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对项目目标的不利影响。
三、施工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小损失。采取这些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费用,但与承担风险比较,这些费用要远远少于风险事件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小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事态扩大和情况恶化,并就产生损失的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属于业主的责任要提出索赔,例如业主延期付款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均可提出索赔。
(一)施工风险控制的具体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1、风险回避。
通过回避风险因素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和不确定性。这是风险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具有以下特点:(1)回避也许是不可能的。风险定义越广,回避就越不可能。(2)回避失去了從中获益的的可能性。(3)回避是一种风险,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者为了实施风险回避对策,在确定产生风险的所有活动后,有可能制定一些禁止性的规章制度。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方法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风险。同样,损失控制是以处理风险本身为对象而不是设立某种基金来对付。根据不同的目的,损失控制可分为:(1)损失预防手段,如安全计划等;(2)损失减少手段,包括损失最小化方案(如灾难计划等)损失挽救方案(如应急计划等)。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小风险的危害程度,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是保险,通过缴纳保险费,将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即其主要有合同转移和工程保险两种形式。
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这种手段有时是无意识的,即当初并不曾预测的,不曾有意识地采取种种有效措施,以致最后只好由自己承受;但有时也可以是主动的,即承包商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若干风险主动留给自己。在施工中,对于那些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规避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
(二)施工风险控制体制
以上介绍了承包商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方式,但这些方式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完备的施工控制体制之上的。承包商在进行传统的风险控制时,一般按照施工过程的延续,把控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在工程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体制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使风险发生的几率变为最小,或者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变成最少。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制度创新和建立风险控制秩序。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合理性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制度形式。有必要在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参照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在承包商实施营建过程中建立风险部门,并设立风险经理。
(3)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加强目标管理。
承包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于确立风险责任主体及相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工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一目了然,易于监督和管理。
(4)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承包商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权益及形成资产的比例关系,即相应的人、资金、材料、设备机械和施工技术方法的资本存在形式。
(5)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承包商还应积极寻求回避风险的新办法,利用国际上有效的风险回避和管理手段,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四、结束语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项目实施,减少风险的损失。而现代的建设项目大多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颖、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可以说在项目过程中危机四伏。因此,承包商必须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分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潜在风险因素,并进行科学的控制与防范,以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提高盈利能力和资本效率。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它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只能这样,施工企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建筑市场保持长久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振民.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杜丽娜.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管理及控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
[3]乐云.工程项目管理(上).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王易明.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控制和迁移性分析[J].粮食流通技术2006
【关键词】 风险;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施工;
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在筹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可能遭到的风险。所以,对工程项目施工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控制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施工风险的分类
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常见的施工风险分类有:
1、设计技术风险。
设计方案是否确定应作为是否开展招标工作的先决条件。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实施的龙头,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无从谈及招标及合同。因此在工程招标之前应尽量完善设计工作,只有避免在设计方案不确定时招标,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施工技术风险。
在设计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应研究施工方案,任何施工方案都不能保证没有变更和索赔。每一个施工方案,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新创的,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业主必须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考虑和评估,使用最佳的施工方案。
3、自然及环境风险。
地震、火灾、台风等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风险,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
4、政治、社会风险。
政治、社会风险表现方面很多,项目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还需具备政治头脑。
5、合同风险。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施工风险的分析
风险分析与评价与风险识别紧密相关,是指在定性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以及多种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总体影响等,达到更清楚地辨识主要风险因素,有利于项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对项目目标的不利影响。
三、施工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小损失。采取这些措施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费用,但与承担风险比较,这些费用要远远少于风险事件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小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事态扩大和情况恶化,并就产生损失的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属于业主的责任要提出索赔,例如业主延期付款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等均可提出索赔。
(一)施工风险控制的具体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1、风险回避。
通过回避风险因素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和不确定性。这是风险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具有以下特点:(1)回避也许是不可能的。风险定义越广,回避就越不可能。(2)回避失去了從中获益的的可能性。(3)回避是一种风险,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者为了实施风险回避对策,在确定产生风险的所有活动后,有可能制定一些禁止性的规章制度。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方法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风险。同样,损失控制是以处理风险本身为对象而不是设立某种基金来对付。根据不同的目的,损失控制可分为:(1)损失预防手段,如安全计划等;(2)损失减少手段,包括损失最小化方案(如灾难计划等)损失挽救方案(如应急计划等)。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小风险的危害程度,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是保险,通过缴纳保险费,将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即其主要有合同转移和工程保险两种形式。
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这种手段有时是无意识的,即当初并不曾预测的,不曾有意识地采取种种有效措施,以致最后只好由自己承受;但有时也可以是主动的,即承包商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若干风险主动留给自己。在施工中,对于那些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规避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
(二)施工风险控制体制
以上介绍了承包商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方式,但这些方式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完备的施工控制体制之上的。承包商在进行传统的风险控制时,一般按照施工过程的延续,把控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在工程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体制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使风险发生的几率变为最小,或者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变成最少。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制度创新和建立风险控制秩序。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合理性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制度形式。有必要在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参照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在承包商实施营建过程中建立风险部门,并设立风险经理。
(3)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加强目标管理。
承包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于确立风险责任主体及相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工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一目了然,易于监督和管理。
(4)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承包商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权益及形成资产的比例关系,即相应的人、资金、材料、设备机械和施工技术方法的资本存在形式。
(5)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承包商还应积极寻求回避风险的新办法,利用国际上有效的风险回避和管理手段,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四、结束语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有准备地、理性地进行项目实施,减少风险的损失。而现代的建设项目大多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技术新颖、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可以说在项目过程中危机四伏。因此,承包商必须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分清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潜在风险因素,并进行科学的控制与防范,以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提高盈利能力和资本效率。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它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只能这样,施工企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建筑市场保持长久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振民.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杜丽娜.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管理及控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
[3]乐云.工程项目管理(上).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4]王易明.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控制和迁移性分析[J].粮食流通技术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