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科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求知。对此,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想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参与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趣
上课一开始,老师尽可能地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与教学内容联系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这样问学生:“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等,它们的车轮是什么形的?”学生肯定回答:“是圆形的。”“如果说是其他形状的,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行不行?”“不行。”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形,指着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想想也会回答:“也不行,很难转动。”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认识,看看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这时,学生就会把精神集中到课中来,力图发现圆满的秘密。又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举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小明同学中段考试语文考了90分,数学考了得97分,小华同学语文考了得93分,数学考了得95分,谁的平均分高?高多少?这是本课我们要学的知识。”这时学生肯定会想很快知道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去解答。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情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诱发思考的习惯
讲课时,紧密地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设疑解疑的学习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收到学生好理解、记忆深的效果。例如,教学两级混合运算时,学生提出问题:“在一个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共同心声。这时老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小东袋里有2元钱,买了3本作业本,每本作业4角钱,小东还有多少钱?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肯定会这样回答:“先算买作业本用了多少钱,再算剩下多少钱。”“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因为要先知道买作业本用了多少钱,才能算出剩下多少钱,”这果可指名学生板演列式计算:买作业本用去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再把综合算式写出来就是。这道算式该怎么算?能不能先算减法?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质疑解题,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记起来容易,且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三、结合活实际,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好了一道问题,受到了老师或同学和称赞,就会感到很高兴,这是少年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每堂课小结时,要注意把课本内容紧密结合支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来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索,学生便会更好领会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正比例应用题将结束时,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想知道学校的旗杆和教学大楼有多高,但都不能上去用尺直接测量,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面为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天天活动在旗杆和和教学大楼中,也很想知道它们的高度,当问题一提出时,大家便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下课后,便迫不及待地三五成群去测量、计算。当他们看到自己会用学到的知识去求它们的高度时,都很高兴,真正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又如教年、月、日这个内容时,临结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每个人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可是,我校有一个同学今年12岁了,只过了3次生日,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最终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这个同学是闰年出生的,并且是2月29日出生的,12年来,只有三个年份是闰年,也就是说只有三个年份2月有29日,所以这个同学只过了三次生日。学生回答后,老师表扬了他们,使学生个个露出成功的喜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认真学好知识的信心。
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到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的应用,注重数学味。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师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上书馆的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以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经历数学的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不见过程。
参考文献
[1]解兴武.关于中学数学教育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陈 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3]程繼德,许洪洪.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 [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02期.
[4]张城铃.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梁 慧.也谈数学与生活[J].教师,2010年1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参与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趣
上课一开始,老师尽可能地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与教学内容联系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这样问学生:“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等,它们的车轮是什么形的?”学生肯定回答:“是圆形的。”“如果说是其他形状的,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的行不行?”“不行。”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形,指着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生想想也会回答:“也不行,很难转动。”接着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认识,看看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这时,学生就会把精神集中到课中来,力图发现圆满的秘密。又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举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小明同学中段考试语文考了90分,数学考了得97分,小华同学语文考了得93分,数学考了得95分,谁的平均分高?高多少?这是本课我们要学的知识。”这时学生肯定会想很快知道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去解答。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情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诱发思考的习惯
讲课时,紧密地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设疑解疑的学习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收到学生好理解、记忆深的效果。例如,教学两级混合运算时,学生提出问题:“在一个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共同心声。这时老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小东袋里有2元钱,买了3本作业本,每本作业4角钱,小东还有多少钱?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肯定会这样回答:“先算买作业本用了多少钱,再算剩下多少钱。”“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因为要先知道买作业本用了多少钱,才能算出剩下多少钱,”这果可指名学生板演列式计算:买作业本用去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再把综合算式写出来就是。这道算式该怎么算?能不能先算减法?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质疑解题,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记起来容易,且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三、结合活实际,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好了一道问题,受到了老师或同学和称赞,就会感到很高兴,这是少年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每堂课小结时,要注意把课本内容紧密结合支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来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索,学生便会更好领会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正比例应用题将结束时,提出如下问题:老师想知道学校的旗杆和教学大楼有多高,但都不能上去用尺直接测量,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面为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天天活动在旗杆和和教学大楼中,也很想知道它们的高度,当问题一提出时,大家便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下课后,便迫不及待地三五成群去测量、计算。当他们看到自己会用学到的知识去求它们的高度时,都很高兴,真正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又如教年、月、日这个内容时,临结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每个人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可是,我校有一个同学今年12岁了,只过了3次生日,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最终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这个同学是闰年出生的,并且是2月29日出生的,12年来,只有三个年份是闰年,也就是说只有三个年份2月有29日,所以这个同学只过了三次生日。学生回答后,老师表扬了他们,使学生个个露出成功的喜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很好地增强学生认真学好知识的信心。
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到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的应用,注重数学味。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师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上书馆的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以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经历数学的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不见过程。
参考文献
[1]解兴武.关于中学数学教育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陈 勤.义务教育第三学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3]程繼德,许洪洪.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 [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02期.
[4]张城铃.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梁 慧.也谈数学与生活[J].教师,2010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