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江淮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o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些经济学家断言,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近年来,安徽也认识到城市群发展对区内经济的推动作用,分别在皖南、皖北和江淮之间这三个区域各形成了一个城市群,即皖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及合肥经济圈。但这样的城市群格局呈现出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对全省的影响力和带动能力不強。本文对如何发展安徽江淮城市群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安徽 江淮城市群 发展 对策
  一、江淮城市群发展概况
  江淮城市群主要由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蚌埠、池州、安庆、滁州和六安(部分)等9市1区所组成,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 9”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区域总面积约为654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917.79万人。江淮城市群作为我省经济发达地区,在我省的经济地位十分显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52.8亿元,占全省的77%;工业GDP为3452.03亿元,占全省的8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377个,实现工业GDP10192.0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3.5%和76.6%;进出口总值为1437058万美元,占全省的92%。
  二、安徽江淮城市群发展对策
  1、做好规划,使区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城市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张来实现,城市化对于拉动消费需求中长期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城市的规模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越高,特别是那些人口在500万甚至超千万的大城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一般城市难以比拟的。其次,城市化的加速和大城市的发展使劳动力的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
  以区内城市合肥为例,省会合肥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初步具备了群核的功能。首先,合肥2012年GDP突破4100亿元,江淮城市群中第二大城市芜湖为1880亿元,可见合肥在区内的城市首位度很高,毫无疑问对城市群的影响力较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合肥在第三产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市场增长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合肥在当前的发展势头下,作为群核的培育呈现出良好的状况。下一步,合肥还需要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增强自身的集聚效应,在区内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中小城市在城市群中的作用不在于做大,而在于做小、做精、做巧,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即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实现城市现代化。中小城市应着眼于依托城市群,服务城市圈,特别是在城市功能上,要利用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避免重复建设和贪大求全。换句话说,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中心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拉长,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的发掘、选择和培育,实现城市的特色化发展。同时,小城市的特色化发展还是带动农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它以产业协作配套为突破口,打造产业链,进而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或者说产业带、城市带,能从根本上推动区内城市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2、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建设。第一,从政府层面,可以在城市群内建立一些固定的协调机构,协调处理江淮城市群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做到对城市群发展的统一规划,并协调各城市组织好各项规划的实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从部门层面,从单个部门出发,从某一项具体工作入手,通过设立一些临时协调机构,加强这项工作在城市群间的协调合作,同时也可以为非政府的形式,如建立以专家为主体的研讨会,定期为区域合作提出问题及对策,这样也可以扩大江淮城市群的影响力,为其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第三,从产业层面,推行产业的“异质同构”,在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的良胜循环,以此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城市通过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深化地区产业分工。同时各地应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对当地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提升,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通过在城市群内引进一些高新技术的产业,实现城市群内产业高中低的层次化,提高区域合作的效果。
  3、注重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
  安徽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地优势产业的培育。当然依据产业的梯度转移理论,安徽的大部分城市由于拥有相对低廉的商务成本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吸引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方面是有优势的,但在当前国家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单纯地依靠本地成本优势,来被动地承接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明显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江淮城市群应从增强长远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主攻一部分本地优势产业,尤其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在当今经济格局中生存与发展的立身之本。另外,当前安徽总体上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城市都把主导产业放在石油化工、汽车及汽车零件、医药等大容量的制造业上,这往往容易导致城市群之间恶性竞争,也不利于安徽特色产业发展。因此城市群规划要根据区内各城市自身特点,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与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制定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具有较高集聚规模的城市群经济联合体。
  4、重视区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区内良好的农业基础也是对城市群发展的有力支撑。所以要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改造区内传统农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基础。首先要在农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在保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蔬菜及优质水果业,在发展特色农业及生态农业上形成一定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多渠道培育龙头企业,一方面积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引进新型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可通过吸引外资兴建生产基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以将当地已有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作为载体,通过外资的进入,壮大发展原有农业龙头企业,这样就为农业现代化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政府层面,则要对农业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企业的发展,特别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发挥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带动能力,推动江淮城市群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5、调整政府角色,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与要素流动的客观需要和市场边界的自然延展过程,而城市群内行政壁垒是制约城市群协同效率发挥的最大障碍。因此当前紧要的是让市场和政府各自扮演好所应承担的角色,提高城市群内一体化水平。从政府方来看,应该奉行适度“无为而治”的原则,减少对城市群内经济活动不当的行政干预,相信和借助市场的力量来促进城市群发展。在我国既有的体制格局下,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提供公共产品、引导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提升人民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地方政府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冲动。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地方政府對经济的干预,使行政区成为阻隔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阻碍了统一市场形成,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
  另外,政府在促进地区发展中,也要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做一些调整。现在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中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地区软硬条件建设上,如法制建设、社会公平建设、各要素市场建设,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商业氛围培育等方面,这些条件改善后,各种资金、项目也会随之进入,更重要的是本地区的产业也会发展起来。纵观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往往是一些软硬环境好的地区,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安徽在发展江淮城市群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6、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江淮城市群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所以在利用外资及扩大外贸方面应进行改善。在利用外资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必须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做到能有效利用外资,可适当拓宽外资进入领域,优化外资结构,防止外资投向高污染等这类产业,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及第三产业等领域。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吸引外资,通过政策的制定及工业开发区的建设,为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机构来江淮城市群进行投资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样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果。
  在对外交易方面,首先应重视进口结构的优化,进口便宜优质的原材料,并进一步扩大对城市群发展较为重要的技术装备和一些短缺资源的进口。其次在出口结构上更是要进行优化,鼓励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并通过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对附加值低、污染大、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小的加工贸易进行限制发展,提高江淮城市群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政府应该对优势企业进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开拓国际市场。
  7、重视区域内的环境保护
  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这个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来看显得尤为突出,环境的好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2013年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PM2.5时常爆表,尤其是华北一带,如京津地区、河北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该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而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人才的流失实际上是地区竞争力的削弱。安徽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国资委)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是对在我国地方报业媒体创办的网媒进行筛选、分析,从流量、PV等网站技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探讨报业创办网媒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结合地方传统媒体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给出地方报业办网——从“因循守旧”转向“推陈出新”新趋势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方报业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一、地方网媒的分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不仅全国性的网络媒体快速
【摘要】隐性采访俗称“暗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由于隐性采访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很强,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当然有些人对这种“揭人短处”“挖人隐私”的采访方式也提出过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挖掘“秘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  【关键词】隐性采访;合法性;类型一、关于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公开)采访而言的。在我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也投入了微博的洪
【摘 要】电视采访是一门艺术。提问,作为电视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而新闻采访就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采访,出镜提问技巧的灵活采用直接关乎新闻报道有无“含金量”。可以说,出镜提问的方式五花八门,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笔者主要就是围绕出镜提问方式的技巧问题展开探讨。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多角度探讨,力求展示出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深度空间,进一步展示电视新闻的特殊魅力。  【关键
人说北京最美的季节是在金秋十月.可不,这些天首都气候凉爽宜人,风轻云淡,香山枫叶红得醉人、就在这大好时节,世界各地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服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
【摘 要】本文认为,从新闻的审美视角审视导语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导语成功与否的框架,为记者成功的写作导语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式。  【关键词】新闻审美 导语 写作  有人把新闻导语比作敲门砖,没有得力的敲门砖,是不可能敲开读者的大门的。也有人把新闻写作比作“凤头”,比作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钓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导语的成败决定整篇新闻的成败,这已是新闻学者和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