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充分发挥班集体建设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我县中小学校近几年积极开展班级管理综合改革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我县中小学校开展班级管理综合改革实验活动,积极探讨班级发展规律,建立新型班集体建设模式,有效实施德心教育以促进学生和谐共生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予以总结和探索。
一、背景分析
笔者系县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的负责人,在调查走访中小学校时,发现许多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大多滞后于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许多学校把德育简单理解成纪律教育,方式方法多流于说教或管束。班级常规检查评比,也停留在学生仪容仪表,卫生责任区清扫和学生迟到、早退现象等方面。班集体凝聚力、学生德行操守不尽如人意,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家校之间常有冲突,学生迟到、早退,厌学、辍学等现象屡屡发生。能否将学校德育工作重心下移到班级,如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指导班集体建设,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德心共育、和谐共生的磁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县于2014年10月启动了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综合改革实验,笔者主要负责并主持以班集体建设德心教育模式为主题的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德心教育,是指关注人的积极心理,注重人的美善品格培育,主要通過团体心理活动,借助团体动力,激发人的潜能、激扬人的生命,以实现正心立德、端行树品效能与目的的一种教育。它不是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机械相加,而是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一个价值取向。在班集体建设目标确立、内容设计和策略方法的选择上,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建构和学生品行的养成上,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更加注重发挥团体动力,更加强调情通理达,更加相信心善颜美、心和行正、心怡品高。
班集体建设实践研究,确立以团体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有效转变过去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行为。
团体动力学,是1939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的。他指出,所谓团体,是两个人以上彼此之间有互动关系的组合,是一种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动力整体。团体氛围、团体目标、团体规范等均为具有动力作用的因素,能强有力地把个体成员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从而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动力学还指出,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为,比单个地改变个体的行为要容易得多。
积极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它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品质。
因此,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我们把班级看作一个整体予以分析,而非学生个体的简单集合。既注重树立明确的班级目标,形成有效的班级公约,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又强调班级心愿景的描绘、学生心动力的激发、集体心相容的形成。在班集体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冲突,对此,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加以理性审视,通过激发团体的动力、个体的潜能、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尤其是团体心理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价值感,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达成德心共育、和谐共生。
三、班集体建设内容
1.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班级发展规划
班级发展规划是比较长远、宏观、整体的班级发展思路、发展愿景、顶层设计。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的班级,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班情、生情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制定班级发展规划。班级规划要体现以下内容:(1)班级发展基础:班情、生情分析;(2)班级发展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主题;(3)班级发展内容;(4)班级发展措施:日常管理、主题活动等;(5)班级发展步骤:学年、学期或每月主题计划及安排;(6)班级发展预期: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班级达成什么样态,收到什么实效。
2.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人性化制度
由班主任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体系健全,有行为规范制度、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班亲联系制度等。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普遍认同,理解深刻,执行有力,检查到位。
3.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根据校本文化特色和班级实际,创设干净整洁、生态环保的物质环境,彰显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名片,设置充满书香气息的图书角,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营造团结互助、合作共进、真诚友善的人际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浸润功能。
四、班集体建设策略
1.目标导向:和心励志
班级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也是班级成员团结共进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目标,能成为学生向往的心愿景,有效激发学生前进的心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又要关注集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做到远近结合,有高度,有梯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员参与,全员认同,全员珍视,并积极追求;目标的表述要具有导向性,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起到和心励志、激扬生命潜能的作用。
概括地说,班级目标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四个维度:
(1)集体发展目标
①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友善、和谐。
②班级精神:团结、互助、共进、共赢。
(2)个体成长目标
①个体行为:自主、自觉、自奋、自为。
②个体心理:真诚、宽容、自信、果敢。
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将上述目标具体化,形成可操作的班级发展目标体系,克服过去班级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公约自治:正心雅行
实验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引导学生,以“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为主题,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什么样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样的班级是最好的班级?最好的自己或班级与当下的自己或班级有何差距?怎样成就最好的自己?怎样争创最好的班级?围绕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张形成文字提交小组酝酿,在小组内展开热烈充分的讨论,对集中反映绝大多数学生愿望的,提炼整合交由班委讨论,最后集体表决生成班级公约。公约生成后,每个学生成长共同体及其成员对照公约查找差距,并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包括希望得到谁的帮助,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又有谁乐意主动提供帮助等。 从班规到公约,可以说这是从“管、卡、压”到“放、导、扶”,实现班级民主管理的转变。它倡导的是自省自律、公平公正、真诚友善、互助共进。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规范走向自觉,由顺从走向自我选择,正心雅行,顺势而为。
3.文化引领:舒心怡情
要注重具有班级特征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名片、公告栏、作品展示栏、黑板报、标语口号、荣誉墙、欢乐颂等,要做到内容高雅、格调清新、富有书香气韵,会让人驻足凝视,备感赏心悦目,自然陶冶性情。如在班里设置“每日一赞”(悦己悦人、笑脸墙等)栏目,开展“每日一赞”活动,让学生从关注自己到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从关注班里的好人好事,到发现社会和自然之美,循序渐进。利用课前一分钟在班里宣讲、赞美,并整理张贴在“每日一赞”栏目中。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悦己悦人、悦纳自然、悦纳社会,形成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促进真诚友善、和谐相容人际关系的形成,可谓德心共育,相融相通。
4.团体共进:同心促能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采取团体共进策略,借助团体的力量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并最终实现整个团体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让实验班级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需要、品行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基础上,将班级成员组建成一个个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人数4~8人不等。贯穿于共同体的纽带和红线,可以是学习成长,也可以是兴趣发展,还可以是品行进步等等。充分发挥学生成长共同体在班级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级事务管理和班级活动组织,均以共同体为单位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也担负不同角色,负责管理共同体内部各种事务。建立学生成长共同体考核评价机制,既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和合作意识,又有效激励学生个体和共同体的共同进步。对综合评价整体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共同体,或组间进行成员调整,或成员结构不变,由其他共同体分层分类分科予以帮扶,共同促其进步。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选择何种方式,可由学生商定,尊重学生的意愿。
五、班集体发展模式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团体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原理设计系统化的班级主题活动,处理班集体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问题。以我县一些实验班开展“我爱我班”的班级主题系列活动为例,可将班集体的发展划为五个阶段:
1.班集体组建期(一个月)
组建期的班级缺乏清晰的目标,成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个体角色定位不明,激动、困惑、矜持、观望是团队形成期成员的主要特点。组建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班级的内部结构框架,初步选定班干部,提出班级发展目标,确定职责规范,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遇见你我,齐心合作”为题,由班主任(知学生情)、心理教师(懂心育策)、体育教师(精教练技)利用1~2节班会课或心理健康课、体育课,共同参与组织大型团体心理活动,让学生在“破冰之旅”等团体心理活动中,交流互动,彼此认识,增进了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选举产生第一轮班干部,共同制订班级目标、班级公约,设计班徽和班旗,确定班级口号和班歌等,由此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让班级从一个松散的群体向具有一定规则意识的班集体过渡。
2.班集体磨合期(一个半月)
班集体磨合阶段,也称“风暴阶段”,是班级矛盾比较多发的阶段。这一阶段,班级成员彼此逐渐熟悉,相处容易,但彼此不再冷静、矜持,普通同学间、普通同学与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潜能生”之间,矛盾逐渐显现并多发。与此同时,班级成员又对同学、老师和班级充满期待,希望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和信赖。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真诚友善的人际关系。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心相容,情相通”为主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活动、心理拓展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化解消极情绪、积极应对人际沟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打造一个团结合作、温馨和谐的班集体。
3.班集体稳定发展期(两个月)
在稳定发展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开放坦诚、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同心协力,共创辉煌”为题,开展团体心理活动,鼓舞士气,勇于担当,共创辉煌。同时,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班集体成熟期(第二学期,五个月)
成熟期的班级形成了共同目标,集体成员彼此欣赏、相互信任、和谐共处。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同时,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学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悦学悦纳,成就你我”为题,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系列活动,结合学科学习进行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训练,学习方法指导,开展学习反思、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5.班集体蓬勃发展期(第二学年起)
蓬勃发展期的班級定位清晰、目标一致、民主管理,集体成员主动自觉、信任合作、积极向上。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学习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对学业落后和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教育辅导,交流展示班集体建设成果。
具体做法是:学生成长导师本着“泛培养”的思想,以共同体为单位,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争着做,实现班级高度自治,所有集体成员共创共享、共进共赢。
这一阶段,还适时以我爱我班之“同舟共济,乘风破浪”为题,借助“孤岛逃生”等团体心理游戏,进行生存能力和耐挫力训练,以丰富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潜能,鼓舞学生斗志,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和珍惜彼此。 六、班集体建设操作要领
1.NLP教练技术
NLP教练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练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聆听、观察和强有力的问题等专业教练技巧,帮助当事人厘清目标、激发潜能、发现可能性、充分整合可用资源,以最佳状态达成目标。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改变过去的唯我独尊和简单粗暴的说教模式,要担当起教练角色,自觉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伙伴,掌握教练技术,强化沟通、理解和信任,注重唤醒、激励和导向。将教练技术运用于转化学习动力不足、异性交往过密、品德不良者,引导他们自我觉察问题、探索成长方略,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习得新的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自助过程。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联合心理老师,将团康活动、心理游戏、心理剧等体验式活动有机融入各种班级活动,让学生丰富体验、磨炼意志、学会合作、懂得竞争、勇于担当。
结合班集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如小学阶段,我们将学习心理辅导与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结合,开设“小积木·大世界”“七巧板·七彩童梦”“玩转魔方·我能我行”活动课,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考前复习阶段,让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学科教师联手,运用团辅的方式在室内外做思维导图训练,分组分学科做总结、交流。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所学知识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主题班会策划
主题班会是实现集体目标,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途径。主题班会的策划,需讲究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班会主题和目标的确定,素材、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班级实际。为充分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主动性,班会课既可由班主任组织,也可由学生成长导师、家长、社会热心人士或学生成长共同体轮流组织;既可在室内,也可延伸到户外。班会课策划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要生活化、社会化,这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实现德心共育、促进和谐共生。
4.活动体验方式
创造性地开展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形成正确的班风舆论,建设团结互助、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可根据班级目标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活动体验方式,既有效激活学生个体潜能,又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共生。
(1)文体活动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锻炼健康体魄,培养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
(2)读书活动
结合经典诵读和书香班级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前5~10分钟,组织学生每日晨诵、午读、晚讲,以及每周一记、每月一辩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阳光自信的品质。
(3)传统工艺和科技创新活动
结合“三小”作品制作,组织开展传统书法、剪纸、陶艺、绘画、动植物养护以及“三小”作品和动漫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当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和特殊困难群体送温暖献爱心、维护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讲文明树新风以及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生态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公民道德意识。
(5)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形成关爱他人、孝亲敬长观念。班主任要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议,确定家务劳动的内容与要求,由学生干部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并将家务劳动情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
5.学生成长导师制
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成长导师制,通过师徒结对,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可以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老师、德育干部、朋辈学生,也可以是非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自主选择或请班主任推荐。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心路历程和收获感悟。
6.家校联动机制
为改变过去家校共育大都停留在口头、文本上的状况,我们以班级家长委员会为抓手,建立了家校联动机制。由家委会共同参与班级重大决策、班级事务管理、班级校内外活动组织策划、家务劳动监督、学生成长档案建设。同时建立班亲联系卡,设立班亲工作坊,班主任和学生成长导师定期与家长沟通联系,商讨家校共育之计。实驗过程中,学生家长因自家孩子成长共同体而自然联结成一个整体,经常探讨教子方法,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细节,双休日、节假日轮流组织自己孩子所在共同体成员活动,监督、指导孩子们的学习、交往。
随着班级管理综合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班集体建设模式不断优化,德心教育实效日渐明显,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德心共育、和谐共生的磁场。更可喜的是,孩子们不仅品行端正,阳光自信,学业也名列前茅。三年里,全县中小学共涌现出县模范班集体43个,先进班集体170个,深得师生、家长好评。
邹若萍 广东省惠东县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中师教育学讲师,心理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一、背景分析
笔者系县教育局德育研究室的负责人,在调查走访中小学校时,发现许多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大多滞后于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许多学校把德育简单理解成纪律教育,方式方法多流于说教或管束。班级常规检查评比,也停留在学生仪容仪表,卫生责任区清扫和学生迟到、早退现象等方面。班集体凝聚力、学生德行操守不尽如人意,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家校之间常有冲突,学生迟到、早退,厌学、辍学等现象屡屡发生。能否将学校德育工作重心下移到班级,如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指导班集体建设,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德心共育、和谐共生的磁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县于2014年10月启动了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综合改革实验,笔者主要负责并主持以班集体建设德心教育模式为主题的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德心教育,是指关注人的积极心理,注重人的美善品格培育,主要通過团体心理活动,借助团体动力,激发人的潜能、激扬人的生命,以实现正心立德、端行树品效能与目的的一种教育。它不是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机械相加,而是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一个价值取向。在班集体建设目标确立、内容设计和策略方法的选择上,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建构和学生品行的养成上,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更加注重发挥团体动力,更加强调情通理达,更加相信心善颜美、心和行正、心怡品高。
班集体建设实践研究,确立以团体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有效转变过去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行为。
团体动力学,是1939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的。他指出,所谓团体,是两个人以上彼此之间有互动关系的组合,是一种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动力整体。团体氛围、团体目标、团体规范等均为具有动力作用的因素,能强有力地把个体成员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从而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动力学还指出,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为,比单个地改变个体的行为要容易得多。
积极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它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品质。
因此,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我们把班级看作一个整体予以分析,而非学生个体的简单集合。既注重树立明确的班级目标,形成有效的班级公约,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又强调班级心愿景的描绘、学生心动力的激发、集体心相容的形成。在班集体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冲突,对此,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加以理性审视,通过激发团体的动力、个体的潜能、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尤其是团体心理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价值感,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达成德心共育、和谐共生。
三、班集体建设内容
1.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班级发展规划
班级发展规划是比较长远、宏观、整体的班级发展思路、发展愿景、顶层设计。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的班级,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班情、生情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制定班级发展规划。班级规划要体现以下内容:(1)班级发展基础:班情、生情分析;(2)班级发展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主题;(3)班级发展内容;(4)班级发展措施:日常管理、主题活动等;(5)班级发展步骤:学年、学期或每月主题计划及安排;(6)班级发展预期: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班级达成什么样态,收到什么实效。
2.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人性化制度
由班主任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体系健全,有行为规范制度、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班亲联系制度等。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普遍认同,理解深刻,执行有力,检查到位。
3.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根据校本文化特色和班级实际,创设干净整洁、生态环保的物质环境,彰显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名片,设置充满书香气息的图书角,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营造团结互助、合作共进、真诚友善的人际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浸润功能。
四、班集体建设策略
1.目标导向:和心励志
班级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也是班级成员团结共进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目标,能成为学生向往的心愿景,有效激发学生前进的心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又要关注集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做到远近结合,有高度,有梯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员参与,全员认同,全员珍视,并积极追求;目标的表述要具有导向性,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起到和心励志、激扬生命潜能的作用。
概括地说,班级目标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四个维度:
(1)集体发展目标
①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友善、和谐。
②班级精神:团结、互助、共进、共赢。
(2)个体成长目标
①个体行为:自主、自觉、自奋、自为。
②个体心理:真诚、宽容、自信、果敢。
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将上述目标具体化,形成可操作的班级发展目标体系,克服过去班级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公约自治:正心雅行
实验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引导学生,以“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为主题,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什么样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样的班级是最好的班级?最好的自己或班级与当下的自己或班级有何差距?怎样成就最好的自己?怎样争创最好的班级?围绕这些问题,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主张形成文字提交小组酝酿,在小组内展开热烈充分的讨论,对集中反映绝大多数学生愿望的,提炼整合交由班委讨论,最后集体表决生成班级公约。公约生成后,每个学生成长共同体及其成员对照公约查找差距,并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包括希望得到谁的帮助,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又有谁乐意主动提供帮助等。 从班规到公约,可以说这是从“管、卡、压”到“放、导、扶”,实现班级民主管理的转变。它倡导的是自省自律、公平公正、真诚友善、互助共进。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规范走向自觉,由顺从走向自我选择,正心雅行,顺势而为。
3.文化引领:舒心怡情
要注重具有班级特征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的名片、公告栏、作品展示栏、黑板报、标语口号、荣誉墙、欢乐颂等,要做到内容高雅、格调清新、富有书香气韵,会让人驻足凝视,备感赏心悦目,自然陶冶性情。如在班里设置“每日一赞”(悦己悦人、笑脸墙等)栏目,开展“每日一赞”活动,让学生从关注自己到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从关注班里的好人好事,到发现社会和自然之美,循序渐进。利用课前一分钟在班里宣讲、赞美,并整理张贴在“每日一赞”栏目中。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悦己悦人、悦纳自然、悦纳社会,形成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促进真诚友善、和谐相容人际关系的形成,可谓德心共育,相融相通。
4.团体共进:同心促能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采取团体共进策略,借助团体的力量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并最终实现整个团体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让实验班级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需要、品行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基础上,将班级成员组建成一个个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人数4~8人不等。贯穿于共同体的纽带和红线,可以是学习成长,也可以是兴趣发展,还可以是品行进步等等。充分发挥学生成长共同体在班级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级事务管理和班级活动组织,均以共同体为单位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也担负不同角色,负责管理共同体内部各种事务。建立学生成长共同体考核评价机制,既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和合作意识,又有效激励学生个体和共同体的共同进步。对综合评价整体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共同体,或组间进行成员调整,或成员结构不变,由其他共同体分层分类分科予以帮扶,共同促其进步。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选择何种方式,可由学生商定,尊重学生的意愿。
五、班集体发展模式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团体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原理设计系统化的班级主题活动,处理班集体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问题。以我县一些实验班开展“我爱我班”的班级主题系列活动为例,可将班集体的发展划为五个阶段:
1.班集体组建期(一个月)
组建期的班级缺乏清晰的目标,成员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个体角色定位不明,激动、困惑、矜持、观望是团队形成期成员的主要特点。组建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班级的内部结构框架,初步选定班干部,提出班级发展目标,确定职责规范,确保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遇见你我,齐心合作”为题,由班主任(知学生情)、心理教师(懂心育策)、体育教师(精教练技)利用1~2节班会课或心理健康课、体育课,共同参与组织大型团体心理活动,让学生在“破冰之旅”等团体心理活动中,交流互动,彼此认识,增进了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选举产生第一轮班干部,共同制订班级目标、班级公约,设计班徽和班旗,确定班级口号和班歌等,由此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让班级从一个松散的群体向具有一定规则意识的班集体过渡。
2.班集体磨合期(一个半月)
班集体磨合阶段,也称“风暴阶段”,是班级矛盾比较多发的阶段。这一阶段,班级成员彼此逐渐熟悉,相处容易,但彼此不再冷静、矜持,普通同学间、普通同学与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潜能生”之间,矛盾逐渐显现并多发。与此同时,班级成员又对同学、老师和班级充满期待,希望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和信赖。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真诚友善的人际关系。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心相容,情相通”为主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活动、心理拓展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化解消极情绪、积极应对人际沟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打造一个团结合作、温馨和谐的班集体。
3.班集体稳定发展期(两个月)
在稳定发展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开放坦诚、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同心协力,共创辉煌”为题,开展团体心理活动,鼓舞士气,勇于担当,共创辉煌。同时,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班集体成熟期(第二学期,五个月)
成熟期的班级形成了共同目标,集体成员彼此欣赏、相互信任、和谐共处。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同时,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学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具体做法是:以我爱我班之“悦学悦纳,成就你我”为题,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系列活动,结合学科学习进行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训练,学习方法指导,开展学习反思、合作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5.班集体蓬勃发展期(第二学年起)
蓬勃发展期的班級定位清晰、目标一致、民主管理,集体成员主动自觉、信任合作、积极向上。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学习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对学业落后和心理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教育辅导,交流展示班集体建设成果。
具体做法是:学生成长导师本着“泛培养”的思想,以共同体为单位,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争着做,实现班级高度自治,所有集体成员共创共享、共进共赢。
这一阶段,还适时以我爱我班之“同舟共济,乘风破浪”为题,借助“孤岛逃生”等团体心理游戏,进行生存能力和耐挫力训练,以丰富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潜能,鼓舞学生斗志,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和珍惜彼此。 六、班集体建设操作要领
1.NLP教练技术
NLP教练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教练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聆听、观察和强有力的问题等专业教练技巧,帮助当事人厘清目标、激发潜能、发现可能性、充分整合可用资源,以最佳状态达成目标。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改变过去的唯我独尊和简单粗暴的说教模式,要担当起教练角色,自觉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伙伴,掌握教练技术,强化沟通、理解和信任,注重唤醒、激励和导向。将教练技术运用于转化学习动力不足、异性交往过密、品德不良者,引导他们自我觉察问题、探索成长方略,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习得新的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自助过程。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联合心理老师,将团康活动、心理游戏、心理剧等体验式活动有机融入各种班级活动,让学生丰富体验、磨炼意志、学会合作、懂得竞争、勇于担当。
结合班集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如小学阶段,我们将学习心理辅导与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结合,开设“小积木·大世界”“七巧板·七彩童梦”“玩转魔方·我能我行”活动课,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考前复习阶段,让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学科教师联手,运用团辅的方式在室内外做思维导图训练,分组分学科做总结、交流。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所学知识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主题班会策划
主题班会是实现集体目标,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途径。主题班会的策划,需讲究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班会主题和目标的确定,素材、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班级实际。为充分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主动性,班会课既可由班主任组织,也可由学生成长导师、家长、社会热心人士或学生成长共同体轮流组织;既可在室内,也可延伸到户外。班会课策划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要生活化、社会化,这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实现德心共育、促进和谐共生。
4.活动体验方式
创造性地开展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形成正确的班风舆论,建设团结互助、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可根据班级目标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活动体验方式,既有效激活学生个体潜能,又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共生。
(1)文体活动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锻炼健康体魄,培养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
(2)读书活动
结合经典诵读和书香班级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读书活动,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前5~10分钟,组织学生每日晨诵、午读、晚讲,以及每周一记、每月一辩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阳光自信的品质。
(3)传统工艺和科技创新活动
结合“三小”作品制作,组织开展传统书法、剪纸、陶艺、绘画、动植物养护以及“三小”作品和动漫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当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和特殊困难群体送温暖献爱心、维护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讲文明树新风以及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生态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倡导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公民道德意识。
(5)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形成关爱他人、孝亲敬长观念。班主任要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议,确定家务劳动的内容与要求,由学生干部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并将家务劳动情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
5.学生成长导师制
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学生成长导师制,通过师徒结对,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可以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老师、德育干部、朋辈学生,也可以是非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自主选择或请班主任推荐。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心路历程和收获感悟。
6.家校联动机制
为改变过去家校共育大都停留在口头、文本上的状况,我们以班级家长委员会为抓手,建立了家校联动机制。由家委会共同参与班级重大决策、班级事务管理、班级校内外活动组织策划、家务劳动监督、学生成长档案建设。同时建立班亲联系卡,设立班亲工作坊,班主任和学生成长导师定期与家长沟通联系,商讨家校共育之计。实驗过程中,学生家长因自家孩子成长共同体而自然联结成一个整体,经常探讨教子方法,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细节,双休日、节假日轮流组织自己孩子所在共同体成员活动,监督、指导孩子们的学习、交往。
随着班级管理综合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班集体建设模式不断优化,德心教育实效日渐明显,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德心共育、和谐共生的磁场。更可喜的是,孩子们不仅品行端正,阳光自信,学业也名列前茅。三年里,全县中小学共涌现出县模范班集体43个,先进班集体170个,深得师生、家长好评。
邹若萍 广东省惠东县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中师教育学讲师,心理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