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平,无声世界的筑梦人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2002年放弃高薪,从事听障患儿康复训练工作;2009年创建黔东南州天使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心,为贫困山区听障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2011年患直肠癌,经历三次手术,仍然坚守讲台,11年帮助山区600余名听障患儿开口说话。他就是“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赵小平。

帮山区听障儿童开口说话


  赵小平1969年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毕业后供职于一家装修公司。2001年的一天,他看到几个聋哑人向一位男士打手语问路,男士很想帮忙,却不懂手语,只好无奈走开。赵小平想:聋哑人用手语交流,连问路都难,如果遇到急诊急救,恐怕会出现性命之忧。但是他们会发“啊”声,若能通过训练学会说话,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次偶然的经历让赵小平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上了心。他了解到,90%的听障儿童仍有残余听力,戴上合适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就能听到声音。0至3岁是听障儿童康复黄金期,语言康复老师通过察觉、分辨、辨识、理解,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使患儿会听、会说、会唱、会沟通,能和健康孩子一样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于是,他辞去工作,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一名听障语言康复教师。
赵小平

  2009年,赵小平和女友杨欢到贵州省黔东南州考察,发现黔东南每年新生约200名听障患儿,但整个州没有一所专业康复机构,大多数患儿错过了最佳语言康复训练期。“这些深山中的患儿,一生要在无声的世界中度过。”赵小平感叹道,“我想为偏远患儿康复尽力。”
  赵小平找到黔东南州残联和康复科工作人员,结合自己7年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经验,围绕听障儿童最佳康复时间等,提出在凯里市创建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心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为了帮助更多的听障儿童,赵小平去州残联拿了各村听障儿童名单,前往山村招收患儿。山路难行,不通公交车,他步行上山,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但当他来到一户听障儿童家,笑着说明来意后,患儿的爷爷却担心他有不良企图,坚决撵他离开。赵小平连续三天上山,去了好几个村子,没人肯相信他。他只好找到州残联说明情况,在残联的帮助下将听障儿童家长召集了起来。赵小平向家长讲解了语言康复知识,又给患儿检测听力受损情况后,承诺免费为患儿康复训练一个月。
  2010年,赵小平创立的黔东南州天使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心正式开课。为了让患儿开口说话,赵小平反复解说,拉着患儿的手触摸他的声带,看着他的口型学习,一个字重复几十遍,几百遍,直到患儿学会。赵小平还买回各种动物头套,让孩子们扮演小动物,学习动物名称和叫声。每次发声成功,就奖励小红花、小贴画等,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课后,他和老师们又做起了保育员,细心照顾患儿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月后,首批患儿经过康复训练,已经可以发出“爸爸”“ 妈妈”等简单读音了,家长激动不已,放心地留下孩子做康复训练。赵小平备受鼓舞,更加努力投入到患儿康复训练工作上。

用生命叩响无声世界  


  2011年4月24日,为筹建康复中心四处奔忙的赵小平突然腹部剧痛,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肠穿孔,后又在手术中确诊为直肠癌,因病灶穿孔腹腔感染,无法一次摘除所有肿瘤,需要在六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手术。赵小平备受打击,却没有中断助残事业。他了解到许多听障儿童因为家庭困难不能接受康复训练,就投入到争取“七彩梦行动计划”项目支持的工作中。一直到2012年1月项目资金落实,彻底解决了贫困患儿的治疗困难,他才再一次走进医院做手术。
  赵小平病情加重,医生切除了他的大肠和直肠。爱人杨欢守在他床边,轻声安慰他。赵小平愧疚地看着杨欢说:“我拖累你了!我最担心的是你、聋哑孩子和康复中心。哪一天我走了……”杨欢迅速把手放在他嘴上,不让他说下去:“你不会走的,孩子们和康復中心都需要你。无论你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在你身旁。现在做了手术,我们是有希望的。”赵小平看着她,坚强地点头。
  赵小平出院回到康复中心后,接到参加全国业务培训的通知。康复中心只有他一人符合学习条件,他强忍着病痛,克服身体上的困难,坐火车到重庆培训。培训结束后,赵小平将所学全部传授给中心的老师。新观念、新知识提升了康复中心的整体业务水平。赵小平每月还要坐火车去重庆化疗。化疗反应和旅途的疲劳,使他十分虚弱和疼痛,他用毅力忍受,一直坚持听障患儿康复工作。
  2012年9月,赵小平肠癌术后腹壁转移,接受第三次手术。癌症转移没有击倒他,他看着杨欢,斩钉截铁地说:“我要与时间赛跑,让更多孩子走出无声世界。”
  赵小平创建康复中心11年,帮助黔东南600余名听障患儿重获新“声”,使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顺利融入社会。他顽强乐观地与病魔抗争,用生命叩响无声世界,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感动黔东南十大人物”。他说:“我愿意将听障儿童康复工作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事业,一直做下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开口说话。”
  编辑 钟健 实习编辑 朱晨瑜
其他文献
读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城市风情画卷,一个个普通人物懷揣着各自的秘密,艰难却坚定地在烟火尘世焕发勃勃生机。哈尔滨是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城市,是一座有灵魂的老城。如果仔细将书中提到的地点记录下来,那无异于是一张清晰的旅游导图。  作者笔下的哈尔滨,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象万千。比如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要吃猪头肉、炒黄豆,剃龙头;比如因为气候原因,不同档次的洗浴中心
期刊
《拓扑与物理》和《时间简史》差不多,是那种你可能看不懂,但会很想收藏的著作。单从作者阵容来看就汇集了当下科学家中的顶尖人物,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罗杰·彭罗斯,理论和数学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狄拉克奖章获得者张首晟、文小刚,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迈克尔·阿蒂亚,M理论创立者爱德华·威滕……就连翻译和审校都是特邀专家来担纲。  书中内容涵盖黑洞、量子信息、規范场、引力场、拓扑绝缘体、任意子…
期刊
年幼时,父亲让我们坐在他的肩头眺望世界;长大后,每次回头总看见父亲就站在身后。  都说父爱深沉、厚重,但每一位父亲爱的表现又不尽相同。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莫言在《父親的严厉》里说,“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每一
期刊
一  从记事起,笼在心上的便是我与父亲的疏离。由于工作原因,父亲独居异地,很难顾及家人。中学时,父亲为规范我的作息,我们才生活到同一屋檐下。在一起时,他同我一样,早出晚归,时间恰巧错开,于是很难谋其一面,多言几语。积郁的情感直到我外出求学也未消解。  不过,父亲会不经意地弥合我们的关系。一天,我独自在大院食堂吃炒面,偶遇父亲。他透过玻璃看到我,便笑盈盈走进来。这种情形在我看来格外生硬,只想赶紧吃完
期刊
作者父亲  每年的父亲节,我都会写一些文字,怀念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今年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21年。写下这个数字的时候,心中一惊:21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光。是啊,我今年40来岁,也就是说,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光与我和父亲相处的岁月,竟一般长了。20余年了,有些东西并不因为年深日久而斑驳、淡漠,反而历久弥新、刻骨铭心,那就是父爱、父教。父亲对我的爱和教导,父亲传授给我的人生智慧与勇气,如影随形般陪
期刊
作者与女儿琪琪  每个女儿都是父母眼中的稀世名花,自从有了女儿琪琪,我这个做父亲的便有了忧患意识。我时刻在思考如何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教她直面人生风雨。在与人交往中找到自信  女儿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喜欢安静,喜欢带她在家里玩,所以她从小很怕见生人。有一次,我带她上街,路边的老爷爷见她可爱,便逗她玩,没想到她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女儿未来要面对更多陌生人,
期刊
杨孟飞  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就。作为“嫦娥五号”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杨孟飞激动万分,深受鼓舞……结缘计算科学  1962年,杨孟飞出生于湖南湘阴。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常年拨拉算盘珠,噼里啪啦的声响将杨孟飞也熏陶成了打算盘的高手。从此,杨孟飞和“计算”结下了不解
期刊
“挣钱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与人相处不要争,吃点亏是好事……”2021年春节家庭聚会上,父亲喝了点酒,然后叮嘱我们。父亲喜欢把他的人生经验讲给我们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话成了我们做事的准则,他的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想要翻身只有读书  我的父亲朱小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育有哥哥、妹妹和我三个孩子。父亲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读书,所以对读书有强烈的渴望。他相信,只有读书
期刊
顾绍培  我的父亲是一位紫砂创作从业者,师承老艺人陈福渊,后又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悉心提携。他的作品《特大百寿瓶》现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枕式凤耳紫砂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父亲获得的荣誉非常多,但我知道,这背后是父亲无数个日夜对紫砂的竭力思索和反复摩挲。信仰  父亲
期刊
作者父亲  5月,我开始了自驾远行,途径贵州六盘水时,去看了北盘江大桥。站在深谷清凉的溪水里,仰视那高达500余米的大桥,我除了震撼,更多的是自豪。桥下有一户人家在盖楼,想来过不了多久,这里的旅游业就会兴旺起来。先生和师傅们闲聊着,我却被一个当地人吸引了目光。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嘴上叼着烟斗,缭绕的香烟雾中,眯起了眼睛,反复打量手中的一块木方子。他让我想起了父亲,父亲也是木工,他干活时也常有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