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沉淀,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都有着特殊的含义,传统文化是由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组成,其表现多种多样,有着深刻的人文底蕴。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有益渠道。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与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57-01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华夏文明,缔造出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在中学教育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甚理想,以下就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初中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进入理想的高中,且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十分关键,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既要“授之以魚”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科目,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以“中考”作为指挥棒,与理想中的教学模式相距甚远,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化的接收,课堂看似其乐融融,实则效果不佳,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也局限在仅有的课堂内容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额外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
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很多学科的学习基础,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利用好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额外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凸显出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作用。作为教师,要把好领路人的角色,控制好学习范围与学习尺度,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上,要把握好主次,掌握分寸,挑选出其中的经典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于内容的挑选,可以优先选择我国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如民俗文化等,民俗文化是在几千年岁月的流逝下沉淀的精髓,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比如烟台开发区当地的渔灯节就是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进行的传统祭祀活动以及锣鼓、秧歌、舞龙等都具有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把渔灯节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家乡的风俗,热爱家乡的文化,也会激发他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渔灯,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中融入这种趣味性的民俗文化,学生兴趣浓厚,愿意与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和挖掘,比起单一的传授模式,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二)利用校园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提高文化渗透的质量,不仅要强化课堂上的渗透,还要定期组织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活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对课堂上的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与延伸。
如,在七年级上《看戏》这一课的教学中,即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延伸,组织“戏曲大舞台”的活动,活动内容涵盖戏曲、文学、表演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让他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著名表演大师、地方剧种的资料,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对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戏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既兼顾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兼顾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以“诗词”、“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在校园中举行各类竞赛活动,如诗词大赛等,让学生积极涉猎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的阅读,在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论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还是意义深邃的历史典故,甚至是脍炙人口的绘画作品,都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背背《三字经》,读读《弟子规》,学学《朱子家训》,它们的意义已经超越知识本身,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材,其教育意义和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三)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背后都蕴含着丰富分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仅在诗词之中,在很多的散文、小说中,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时,必须要学会挖掘其中的文化,并将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在课前预习上,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主旨来设置教学情境。如,在讲述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父爱相关的视频与音频资料,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以此来感悟亲情的可贵。
在课堂教学上,要将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清晰的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在七年级上册《最出色的球员》、《我打败了男子汉》、《我的梦想》这一单元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其传达的主旨“梦想”,并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材中,还有着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教育角度看,文言文内涵丰富,它并不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借文言文提高学生的对文言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也可以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初中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为社会现代化素质人才的需求提供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将传统文化深值于心,进而让学生用心地学习传统文化、钻研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57-01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华夏文明,缔造出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在中学教育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甚理想,以下就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初中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进入理想的高中,且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他们后续的学习十分关键,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既要“授之以魚”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科目,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以“中考”作为指挥棒,与理想中的教学模式相距甚远,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化的接收,课堂看似其乐融融,实则效果不佳,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也局限在仅有的课堂内容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额外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
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很多学科的学习基础,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利用好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额外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凸显出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作用。作为教师,要把好领路人的角色,控制好学习范围与学习尺度,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上,要把握好主次,掌握分寸,挑选出其中的经典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于内容的挑选,可以优先选择我国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如民俗文化等,民俗文化是在几千年岁月的流逝下沉淀的精髓,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比如烟台开发区当地的渔灯节就是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进行的传统祭祀活动以及锣鼓、秧歌、舞龙等都具有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把渔灯节作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家乡的风俗,热爱家乡的文化,也会激发他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渔灯,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中融入这种趣味性的民俗文化,学生兴趣浓厚,愿意与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和挖掘,比起单一的传授模式,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二)利用校园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提高文化渗透的质量,不仅要强化课堂上的渗透,还要定期组织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活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对课堂上的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与延伸。
如,在七年级上《看戏》这一课的教学中,即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延伸,组织“戏曲大舞台”的活动,活动内容涵盖戏曲、文学、表演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让他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著名表演大师、地方剧种的资料,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对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戏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既兼顾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兼顾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以“诗词”、“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在校园中举行各类竞赛活动,如诗词大赛等,让学生积极涉猎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的阅读,在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论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还是意义深邃的历史典故,甚至是脍炙人口的绘画作品,都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背背《三字经》,读读《弟子规》,学学《朱子家训》,它们的意义已经超越知识本身,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材,其教育意义和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三)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背后都蕴含着丰富分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仅在诗词之中,在很多的散文、小说中,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时,必须要学会挖掘其中的文化,并将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在课前预习上,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主旨来设置教学情境。如,在讲述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父爱相关的视频与音频资料,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以此来感悟亲情的可贵。
在课堂教学上,要将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清晰的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在七年级上册《最出色的球员》、《我打败了男子汉》、《我的梦想》这一单元中,教师要准确掌握,其传达的主旨“梦想”,并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材中,还有着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教育角度看,文言文内涵丰富,它并不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借文言文提高学生的对文言知识的认知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也可以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初中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为社会现代化素质人才的需求提供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将传统文化深值于心,进而让学生用心地学习传统文化、钻研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