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作为初中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门学科,对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以及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的地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结合目前初中地理的教学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对深度学习的认识。本文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行了简要分析,致力于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希望能对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节奏一般都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很难真正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偏低,学生没有途径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的印象,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地理深度学习的优点及特征
深度学习的优点是相对浅层学习而言的,教材都是浓缩的,往往都是将知识点简单地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并不限于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除此以外,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发挥特长、深入研究。深度学习在记忆方式、知识理解、运用实践、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的独到性,都是浅层学习难以达到的。第一,浅层学习的记忆方式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背诵,深度学习更注重学生理解知识,在地图空间定位或者理解性记忆;第二,深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而不是如浅层学习一般只是对当下学习的知识进行学习;第三,学生在浅层学习时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而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遇到问题时会更加主动地分析,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浅层知识大多光说不做,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深度学习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内在驱动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往往更多的是对相关知识的机械重复,乏味的讲课代替了学生自身的体验,这导致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思维实践惰性。新课标的改革虽然使得教育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但是这些教育模式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教育者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课堂效率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不过依然忽略了在教学过程当中知识内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联系,虽然改革之后教育者更加注重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但是往往缺少了学生的体验环节,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往往都在教育者的知识权威下逐渐消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受到了制约,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比较薄弱。
(二)教育者多经验主义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对学生们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当中,往往教育者都会习惯性的以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教学过程当中的重难点以及易错点,而教师的这种经验主义使得学生们的思维误区被替代,自以为是的选取或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够。虽然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按照了新课标改革的相关要求设置了一定的活动情境,但是学生们的情感本身并不是非常认同教育者的这种情境设置,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教育者启发学生而学生不受启发的尴尬局面,这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较为沉闷。另外,很多的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现实生活和真实体验,忽略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看法,在构建教学情境时选择的资料往往会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或者是无意之中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套上一定的枷锁,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们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但是学生们其实对于解题的思路并没有理解。
(三)教材文本与课程资源矛盾
地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时代性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理教材文本存在着很强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局限于新课程标准或者是滞后于生活实际。
(四)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矛盾
想让学习者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素养的形成,通过创设基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从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使得学生们在地理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是如果想要进行充分的探究和深度的学习,学校所安排的地理学习时间是不够的。这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既要满足深度又要考虑讲授知识的进度,这导致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对于大多数的活动参与时往往都只是蜻蜓点水。
三、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生经验,創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
合理合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繁荣地方特色文化”的教学中,我选取了亲子剧《爸爸去哪儿》作为教学情景的切入点,这一系列节目伴随现在的八年级学生一起成长,他们对剧情津津乐道,对剧中人物的衣食住行非常熟悉,但并不一定会对其中的衣食住行的差异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因此,在两分钟的前置作业检查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情境设计:①剧情回放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关注教学目标。②播放由《爸爸去哪儿》剧组有关衣食住行的资料及歌曲剪辑而成的小视频。③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营造气氛,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七年级同学小桥特别爱看《爸爸去哪儿》,在剧中,他了解了许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但也有了许多的疑问。今天,让我们通过“繁荣地方特色文化”的学习,帮助小桥同学解决他在看电视中的“为什么”。 (二)深度解讀教材,设置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学习方式是“阅读”,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是一种浅层的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但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最后一节,是中国自然地理内容的总结,也是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个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关注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为以后学习区域差异和认识区域埋下伏笔。本节有两个目:“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目中主要探讨“地形、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服饰特点、特色饮食、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第二目主要探讨“我国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更加熟悉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并利用这些知识基础作为新知识的支撑,去分析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对自然环境特点的反映,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我根据情境教学中需要执行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素材的搜集选取,设置了六个任务探究活动,让六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每组带着特定的任务进行探讨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把握知识背后隐含的地理思想、地理方法,搭建地理空间思维(做中学)。学生通过探究,主动搭建了自己的知识构建后进行分组展示对抗赛,即“教别人”,通过“教”这一环节进一步促进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第一小组: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①小桥发现,云南傣族与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哪些自然环境因素有关?②你还了解哪些民族传统服饰?列举一种来说明当地自然环境对其特点的影响。第二小组: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①小桥发现,自己家乡(南方)的主食与剧组中北方地区的主食有很大差别,这与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因素有关?②我国流传有“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川菜以麻辣、鲜香、味厚著称,这是为什么?③运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小组: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①爸爸带着宝贝从云南西双版纳来到北京灵水村,他们所住的传统民居墙体和窗户有何不同,为什么?②各地传统民居有着就地取材修建的传统,请你举个例子说一说。③小桥来到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他发现这里的建筑与山西平遥古城很不相同,它们所在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各有哪些差异?比较两者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第四小组:自然环境对传统交通的影响。①小桥发现,在浙江新叶和内蒙古大草原,剧组中的小朋友都使用了当地的传统交通工具,它们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差异?②你还知道其他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吗?试着说一说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五小组:阅读101~102页内容及103页阅读材料,对照地图,给小桥说一说:①剧组在北京,可以欣赏到哪些世界遗产?②剧组在甘肃,可以欣赏到哪些世界遗产?③对世界遗产,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六小组:阅读课本104页活动内容。①说说该景区旅游收入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②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③请尝试说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传统特色文化可以开发为旅游项目
(三)巧借素材媒体,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素材媒体的应用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手段。我利用各类景观图、地形图、气候图,通过组织学生科学读图、绘图、析图,复习中国各个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及归纳等思维过程,将自然地理特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但使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为充分,而且也让学生深层次地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要素与地理现象的关联性。在继新课的导入中利用视频剪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利用白板的计时功能,在学生展示中利用白板展台功能及计时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后,在课堂小结中,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作了一个PPT小视频,使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得到充分的融合,借助素材媒体,引起学生的反思、觉醒与感悟,继而引导学生写出主干知识的思维导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下课后,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用到的图片、探究成果张贴在学习园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特色文化长廊,将课堂延伸至课后,作品的展出,也让学生有强烈的获得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展示及课堂达标的练习活动。对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适时而合理的课堂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我的做法是先让其他学生或小组给予评价,教师在有必要时进行以引导、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知困惑解除后的获得感,取得成功后的愉悦感,获得同伴及老师认可的成就感,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思维惰性,让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主动地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体系构建,让学生在学习时具备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潘亚波.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型课堂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16-217.
[2]林少燕.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89.
[3]洪成旗.初中地理教学的五个“深度”——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7(09):33-35.
关键词:初中地理;深度学习;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节奏一般都是由教师主导,教师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很难真正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偏低,学生没有途径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的印象,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地理深度学习的优点及特征
深度学习的优点是相对浅层学习而言的,教材都是浓缩的,往往都是将知识点简单地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并不限于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除此以外,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发挥特长、深入研究。深度学习在记忆方式、知识理解、运用实践、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的独到性,都是浅层学习难以达到的。第一,浅层学习的记忆方式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背诵,深度学习更注重学生理解知识,在地图空间定位或者理解性记忆;第二,深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而不是如浅层学习一般只是对当下学习的知识进行学习;第三,学生在浅层学习时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而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遇到问题时会更加主动地分析,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浅层知识大多光说不做,没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深度学习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度学习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内在驱动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往往更多的是对相关知识的机械重复,乏味的讲课代替了学生自身的体验,这导致课堂上存在着严重的思维实践惰性。新课标的改革虽然使得教育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但是这些教育模式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教育者的教学方式以及对课堂效率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不过依然忽略了在教学过程当中知识内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联系,虽然改革之后教育者更加注重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但是往往缺少了学生的体验环节,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往往都在教育者的知识权威下逐渐消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受到了制约,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比较薄弱。
(二)教育者多经验主义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对学生们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当中,往往教育者都会习惯性的以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判断教学过程当中的重难点以及易错点,而教师的这种经验主义使得学生们的思维误区被替代,自以为是的选取或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够。虽然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按照了新课标改革的相关要求设置了一定的活动情境,但是学生们的情感本身并不是非常认同教育者的这种情境设置,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教育者启发学生而学生不受启发的尴尬局面,这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较为沉闷。另外,很多的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学生现实生活和真实体验,忽略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看法,在构建教学情境时选择的资料往往会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或者是无意之中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套上一定的枷锁,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表面上来看学生们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但是学生们其实对于解题的思路并没有理解。
(三)教材文本与课程资源矛盾
地理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时代性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理教材文本存在着很强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局限于新课程标准或者是滞后于生活实际。
(四)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矛盾
想让学习者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素养的形成,通过创设基于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从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使得学生们在地理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是如果想要进行充分的探究和深度的学习,学校所安排的地理学习时间是不够的。这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既要满足深度又要考虑讲授知识的进度,这导致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上对于大多数的活动参与时往往都只是蜻蜓点水。
三、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生经验,創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意识
合理合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繁荣地方特色文化”的教学中,我选取了亲子剧《爸爸去哪儿》作为教学情景的切入点,这一系列节目伴随现在的八年级学生一起成长,他们对剧情津津乐道,对剧中人物的衣食住行非常熟悉,但并不一定会对其中的衣食住行的差异产生“为什么”的疑问,因此,在两分钟的前置作业检查之后,我进行了这样的情境设计:①剧情回放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关注教学目标。②播放由《爸爸去哪儿》剧组有关衣食住行的资料及歌曲剪辑而成的小视频。③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营造气氛,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七年级同学小桥特别爱看《爸爸去哪儿》,在剧中,他了解了许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但也有了许多的疑问。今天,让我们通过“繁荣地方特色文化”的学习,帮助小桥同学解决他在看电视中的“为什么”。 (二)深度解讀教材,设置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在塔尖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学习方式是“阅读”,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是一种浅层的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但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最后一节,是中国自然地理内容的总结,也是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个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关注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为以后学习区域差异和认识区域埋下伏笔。本节有两个目:“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目中主要探讨“地形、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特征对当地服饰特点、特色饮食、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第二目主要探讨“我国特色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更加熟悉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并利用这些知识基础作为新知识的支撑,去分析整合地方特色文化对自然环境特点的反映,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我根据情境教学中需要执行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素材的搜集选取,设置了六个任务探究活动,让六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每组带着特定的任务进行探讨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把握知识背后隐含的地理思想、地理方法,搭建地理空间思维(做中学)。学生通过探究,主动搭建了自己的知识构建后进行分组展示对抗赛,即“教别人”,通过“教”这一环节进一步促进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第一小组: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①小桥发现,云南傣族与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哪些自然环境因素有关?②你还了解哪些民族传统服饰?列举一种来说明当地自然环境对其特点的影响。第二小组: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①小桥发现,自己家乡(南方)的主食与剧组中北方地区的主食有很大差别,这与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因素有关?②我国流传有“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川菜以麻辣、鲜香、味厚著称,这是为什么?③运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小组: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①爸爸带着宝贝从云南西双版纳来到北京灵水村,他们所住的传统民居墙体和窗户有何不同,为什么?②各地传统民居有着就地取材修建的传统,请你举个例子说一说。③小桥来到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他发现这里的建筑与山西平遥古城很不相同,它们所在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各有哪些差异?比较两者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第四小组:自然环境对传统交通的影响。①小桥发现,在浙江新叶和内蒙古大草原,剧组中的小朋友都使用了当地的传统交通工具,它们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差异?②你还知道其他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吗?试着说一说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五小组:阅读101~102页内容及103页阅读材料,对照地图,给小桥说一说:①剧组在北京,可以欣赏到哪些世界遗产?②剧组在甘肃,可以欣赏到哪些世界遗产?③对世界遗产,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六小组:阅读课本104页活动内容。①说说该景区旅游收入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②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③请尝试说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传统特色文化可以开发为旅游项目
(三)巧借素材媒体,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素材媒体的应用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地图是地理学的眼睛,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是表达地理思想的手段。我利用各类景观图、地形图、气候图,通过组织学生科学读图、绘图、析图,复习中国各个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而且通过对比分析及归纳等思维过程,将自然地理特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但使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为充分,而且也让学生深层次地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要素与地理现象的关联性。在继新课的导入中利用视频剪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利用白板的计时功能,在学生展示中利用白板展台功能及计时功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后,在课堂小结中,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作了一个PPT小视频,使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得到充分的融合,借助素材媒体,引起学生的反思、觉醒与感悟,继而引导学生写出主干知识的思维导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下课后,让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用到的图片、探究成果张贴在学习园地,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特色文化长廊,将课堂延伸至课后,作品的展出,也让学生有强烈的获得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展示及课堂达标的练习活动。对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适时而合理的课堂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我的做法是先让其他学生或小组给予评价,教师在有必要时进行以引导、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知困惑解除后的获得感,取得成功后的愉悦感,获得同伴及老师认可的成就感,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思维惰性,让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主动地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体系构建,让学生在学习时具备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潘亚波.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型课堂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16-217.
[2]林少燕.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89.
[3]洪成旗.初中地理教学的五个“深度”——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7(0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