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赵东雪(1989—),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学生,法学硕士,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研究。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但留守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衡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合力,一起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当前,我国的各方面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的子女因为财力、物力等不足被留在农村上学,进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便产生了。文章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具体指农村地区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被长时间(﹥6个月)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的农村儿童。相对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重要的一个。在新时期,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茁壮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时期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索其产生原因,进而综合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见面机会比以前相比变得频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较少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时表现得还要好:他们学习勤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强独立,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情感孤独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智不成熟,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依赖父母。但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不仅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代沟”以及知识层面、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代理监护人之间沟通较少。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失落、紧张焦虑,情感上很孤独。
2.情绪易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照顾,情绪易变。他们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甚至别人的一句话或喜或悲,反复无常、多疑敏感,并且有强烈的焦虑,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从而在情绪方面更加敏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憎恨别人,产生仇视心理。
4.道德意志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道德上的言传身教,道德意识不高。代理监护人中不乏爷爷奶奶等长辈,更加宠爱、溺爱孩子,易导致他们产生非道德行为。再加上这些留守儿童还是个孩子,他们缺乏对外界信息等的判断,缺乏是非意识,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又有来源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在因素。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艾里克森把整个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人生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四、五阶段,会出现的危机是产生自卑感和角色混乱。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差,离不开成人的监督与引导。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是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外因
1.政府关注不够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往往关注于从宏观上解决问题,如发展经济、宣传文化、修建住宅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但作为政府,却对祖国花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注,在资金、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投入很少。很多农村都没有修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玩乐的设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专门人员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下一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不完整的家庭,缺乏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失父爱或母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寄养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各种隔阂、不适,不会及时地与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孤独、焦虑;而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相处,更会因为老人的宠爱、溺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些都暴露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不平衡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长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这些都会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生理心理还不成熟,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如,受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会逐渐产生焦虑、厌学情绪。如此这样,内部心理的不成熟、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阻碍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新时期,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技术更加发达以及网络更加普及,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同时规避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齐抓共管,一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所以,政府首先应做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其次,加强对“留守子女”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识,获得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再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儿童提供玩乐的地方,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家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给予儿童成长关怀、各方面教育的关键地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家庭主要应做到:首先父母应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常回家看儿童,以减少儿童的孤单情绪。最后,父母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儿童不愿与自己分享的事情与需求,从而针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三)学校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主要应做到: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其次,向当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再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感恩”、“亲情回馈”等主题活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机会。最后,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树立榜样典范。学校既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自己体会集体的温暖;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选取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社会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社会各团体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留守在家的妇女可以组成一个“妇女援助团”,凝聚集体的力量,帮助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其次,留守在家的教师、艺术者等可以组建一个特长培训班,从而拓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减少其孤单情绪。再次,大学生、社会青年等可以利用节假日等去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开展义务家教,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野炊等集体活动,减少他们的孤单情绪。
总之,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中占重大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要一个。我们应该综合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一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中国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10-06/2570146.shtml
[3]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3).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7.
[5]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56.
[6]郭黎岩、马宏丽.沈阳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社会支持策略的研究[J].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2012(10).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但留守儿童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衡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合力,一起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当前,我国的各方面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的子女因为财力、物力等不足被留在农村上学,进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便产生了。文章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具体指农村地区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被长时间(﹥6个月)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的农村儿童。相对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重要的一个。在新时期,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茁壮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时期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索其产生原因,进而综合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见面机会比以前相比变得频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较少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时表现得还要好:他们学习勤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强独立,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情感孤独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智不成熟,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依赖父母。但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不仅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代沟”以及知识层面、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代理监护人之间沟通较少。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失落、紧张焦虑,情感上很孤独。
2.情绪易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照顾,情绪易变。他们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甚至别人的一句话或喜或悲,反复无常、多疑敏感,并且有强烈的焦虑,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从而在情绪方面更加敏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憎恨别人,产生仇视心理。
4.道德意志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道德上的言传身教,道德意识不高。代理监护人中不乏爷爷奶奶等长辈,更加宠爱、溺爱孩子,易导致他们产生非道德行为。再加上这些留守儿童还是个孩子,他们缺乏对外界信息等的判断,缺乏是非意识,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又有来源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在因素。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艾里克森把整个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人生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四、五阶段,会出现的危机是产生自卑感和角色混乱。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差,离不开成人的监督与引导。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是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外因
1.政府关注不够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往往关注于从宏观上解决问题,如发展经济、宣传文化、修建住宅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但作为政府,却对祖国花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注,在资金、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投入很少。很多农村都没有修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玩乐的设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专门人员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下一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不完整的家庭,缺乏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失父爱或母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寄养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各种隔阂、不适,不会及时地与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孤独、焦虑;而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相处,更会因为老人的宠爱、溺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些都暴露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不平衡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长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这些都会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生理心理还不成熟,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如,受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会逐渐产生焦虑、厌学情绪。如此这样,内部心理的不成熟、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阻碍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新时期,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技术更加发达以及网络更加普及,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同时规避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齐抓共管,一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所以,政府首先应做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其次,加强对“留守子女”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识,获得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再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儿童提供玩乐的地方,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家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给予儿童成长关怀、各方面教育的关键地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家庭主要应做到:首先父母应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常回家看儿童,以减少儿童的孤单情绪。最后,父母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儿童不愿与自己分享的事情与需求,从而针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三)学校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主要应做到: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其次,向当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再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感恩”、“亲情回馈”等主题活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机会。最后,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树立榜样典范。学校既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自己体会集体的温暖;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选取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社会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社会各团体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留守在家的妇女可以组成一个“妇女援助团”,凝聚集体的力量,帮助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其次,留守在家的教师、艺术者等可以组建一个特长培训班,从而拓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减少其孤单情绪。再次,大学生、社会青年等可以利用节假日等去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开展义务家教,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野炊等集体活动,减少他们的孤单情绪。
总之,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中占重大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要一个。我们应该综合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一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中国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10-06/2570146.shtml
[3]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3).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7.
[5]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56.
[6]郭黎岩、马宏丽.沈阳市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社会支持策略的研究[J].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