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 通缩魔鬼已到家门口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ove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现在还看不到通缩的来临,说明你还没有发现2015年全球经济的头号敌人。
  在金融危机进入第八个年头之后,全球经济仍未走出衰退和动荡的阴霾。在美联储加息和油价暴跌的双重压力下,通缩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魔鬼已经成为2015年全球经济的头号敌人。
  为了对抗通缩,包括英国、加拿大、日本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集体选择了降息或者QE(量化宽松政策)的手段。中国央行也决定从2015年2月5日起下调0.5%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加入了货币放水的行列。
  很显然,这次全球央行集体“放水”的行动逻辑,绝非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邻为壑、竞相贬值”的贸易保护主义游戏,而是面对通缩这个共同的敌人,同时扣动了扳机,避免全球经济在2015年因为通缩而进入寒冷的“冰河时代”。
  这次真的不一样
  对于欧盟等央行的放水,国人一般都能理解。然而一旦中国央行采取降息降准的举措,人们便闻之色变。很显然,这和前几年无节制的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严重通胀和房地产泡沫有很大关系。但是,我想说,这次真的不一样。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和全球很多经济体一样,都面临着极其可怕的通缩的危险。2015年第一个月,中国经济的各项数据其实已经清晰无误地昭示着经济增长形势已然极为严峻:备受关注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官方的数字跌破了50%的荣枯线;CPI继2014年第4季度回落到“1”时代以来,1月份继续在低位徘徊;而PPI已经连续35个月为负数;进出口大跌,房地产的各项指标并未出现明显的反弹迹象。面对这一切,如果还看不到通缩的来临,那只能说明,我们对通缩的可怕和危险实在缺乏认识。
  请中国央行认清敌人
  对通缩反应迟钝的,除了一些机构和专家学者,还有中国的货币政策。
  早在去年二季度,中国流动性的紧张已经非常明显,央行却坚持不通过全面的降准降息进行应对。笔者一直认为,那个时候是中国央行对以往失误的货币政策进行纠偏的最好时机。因为房价在下跌,美元开始走强但还未强到今天的程度,降准降息不会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出加速,导致国际资本外逃。但很显然,中国央行担心一旦动用降准降息的常规武器,已经调整的房地产又会重回上升通道,招致外界的质疑。过于自信的中国央行在创造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所谓“新工具”之后,根本没有解决经济体的流动性短缺问题,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中央企业的融资成本飙升,试图不通过常规的降准降息手段解决流动性的愿望彻底落空。最终被迫在2014年11月21日宣布降息,货币政策总算回到了应该回到的轨道。
  可惜的是,央行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一步。由于当时美元升值,国际资本流出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中国的外汇储备在9月份突然减少了1000亿美金,外汇存款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央行担心投鼠忌器,继续降准的动作加速资本流出,从而再次犹豫。这等于一个拳击手在挥出一拳击中对手之后,却没有继续猛击对手,从而贻误了最好的战机。等到2015年1月份,人民币汇率7天6次逼近跌停,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应对全球性的通缩,中国央行在这个时候才决定出手。很显然,这不仅无法防止资金的外逃,也无法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短期来看,人民币的确已经进入到贬值周期,央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更大。
  当然,采取行动,哪怕迟缓,总比置若罔闻强。对于中国央行而言,在确定是否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主要敌人是谁。就2015年而言,中国经济要担心经济下滑过快而出现失速以及全球性通缩的危险,降准降息可能引发人民币贬值和资金的外逃,可能引发股市的非理性上涨和房地产泡沫卷土重来。相对于经济停滞和通缩,其他问题相对而言还好对付一点。咱们总不能在面前有一只狮子的情况下,还把枪口对准旁边的小狐狸吧?
其他文献
引领性的贡献  对成思危先生,我的评价是:直言坦诚,创新担当。  中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懂得和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在全面系统地引进西方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的商学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先生做出了引领性的贡献。  他不仅仅深度参与管理学科的设立和构建,深度参与中国商学教育的设立和构建,而且还深入到中国企业的实践中,真正理解中国企业成长的问题和困难;他深度参与并创立了风投,推动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
期刊
成先生,在我心里就像我的父亲。他和他夫人待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在1995年就认识成先生,一直跟着他,到现在整二十年了。  我被成先生挖回了国  我认识他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1995年成先生刚调到化工部当副部长,就想实现他的愿望——推动中国的管理科学。于是他就在国内找了一些年轻人,也在国外找一些年轻人,我就属于他在国外吸收回来的。当时,我还在美国工作,回国来参加了在北航举办的一个管理科学研
期刊
成思危副委员长辞世的消息传来,我倍感震惊,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成思危副委员长相识已有十多年之久,且研究领域多有交集,无论是在风险投资方面,还是在创业板创办及组建的变革中,我都曾数次与他交流。在我的心目中,成思危副委员长总是那样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仿佛永远处于工作和学习的状态。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永远以敏锐、勤奋形象示人的成思危副委员长,他的音容样貌仍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对话》即兴
期刊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很高兴能够应《中外管理》杂志社的邀请,出席今天的晚宴。我首先要向《中外管理》创办者们和参与《中外管理》杂志的员工、顾问和各方面支持《中外管理》杂志社的同志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管理理念做到了国际化  我和杨沛霆先生是1997年在香港开会时相识的。因为我当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的主任,比较关注管理方面的杂志。当时我就跟他说:《中外管理》杂志有它的特点,一个是国际
期刊
预测永远都不准确,但是经济生活中又离不开预测。对企业决策者而言,对决策环境的判断,最重要的预测,莫过于思考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数量问题。  透视GDP  我国经济大约10年为一个周期。前两个周期平均都是以两位数在增长,即10.4%、10.3%。2013年为7.6%,今年(2014)一季度是7.4%、三季度7.3%,整体看来经济呈下行趋势。  如果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下大力做好经济转型的话,我们
期刊
年整八十岁的成思危同志,就这么过早地走了,留下深敬、深爱他的我,愕然,垂泪。  7月20日,在八宝山最后向成老的遗体三鞠躬出来后,杨光对我说他感觉好孤单,而成老离世这一周里,我心里也一直空空的,无所依靠。  成老曾经长期作为国家领导人,同时又被包括官方在内的各界广泛赞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其地位和贡献,已然不言而喻。但成老对于我,对于《中外管理》杂志来说,又有着别样的特殊意义与特殊情感……  
期刊
在信息传播领域,人人都是自媒体。这是典型的去中心化。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信息被海量信息淹没了,每天总有那么几条信息“上头条”,成为比过去中心化时更热的热点。这是不是去中心化所产生的中心化现象?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连接无处不在。如果物联网实现,那么一切皆可连接。当连接点无限分散时,互联网的基础平台会越来越中心化。在中国,BAT越来越大,挤压得同业小公司很难生存。在全世界,互联网基础平台何尝不是如此
期刊
变革,正在成为企业的新常态。  不管什么行业,基业长青都几乎是所有老板的梦想。但奔向长青的路上,却必须过无数的生死关,无论老板是什么性格、学识、背景。果然,现实很骨感,企业平均寿命才不到3年。即使曾大红大紫的企业,往往也是兴也匆,败也匆。如果没有经过有效乃至数次有效的企业变革,基业长青永远都只是梦。施正荣创立的无锡尚德,就是典型案例。  尚德之败:仅凭老板缘,不够!  知识分子身份的施正荣,本在澳
期刊
忙着转型,也是一种懒  《质疑“专车”之被禁》2015年2期  跨入2015,企业家们最忙的一件事就是“转型”,大家纷纷开始环顾四周,似乎“转型”成了企业生存的唯一稻草,殊不知你心里的黄金行业,也在寻求“转型”。这样一窝蜂地“转型”,借助作者的一句话“激进,有时也是一种懒”。我想说:忙着转型,也是一种懒。一些企业赚惯了“大钱、快钱、易钱”,发展方向紧紧跟着政策走,而不是消费者。观“政策的风向”,追
期刊
互联网新规与品质真理  据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初,一位刚获得“世界小姐”桂冠的以色列姑娘,凭借自己一席慷慨激昂的爱国陈词,居然激励前线的以色列士兵用了不到一周,就彻底解决了一场战争。而2015年1月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同样只有一周的“战争”——而且也是由一个后起之秀对阵一个老牌强势的衙门。  阿里的任性可学吗?  同样可类比的是,以色列靠一位美女无法证实的言辞,赢得了一周后的胜利;而阿里巴巴,同
期刊